如何飼養(yǎng)蟈蟈
我國的蟈蟈產地非常廣,黃河以北河南省北部、河北省、陜西省、山西省、山東省、天津、內蒙古、北京,以及東北三省的廣大地區(qū)都有分布。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飼養(yǎng)蟈蟈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飼養(yǎng)蟈蟈的方法
捕捉蟈蟈的時季一般從陰歷的六月到九月。每年的陰歷五月左右為蟈蟈的孵化期,幼蟲從地下出來后經過7次蛻皮才能成為成蟲。成蟲后一周左右就可以鳴叫,并尋找配偶。夏季捕捉蟈蟈應選擇草木茂盛的地帶,回家后放于大葫蘆、籠 中飼養(yǎng),并可以讓它們產卵,然后人工孵化。筆者幼時捕捉蟈蟈一般只帶盛蟈蟈的草籠(圖44),赤手逮后置于籠中回家飼養(yǎng)。自然中蟈蟈的顏色隨著季節(jié)而變化,與自然環(huán)境顏色基本一致,這就是昆蟲的保護色。野生蟈蟈性情狡黠而動作敏捷,一旦聽到其他動靜,就會停止鳴叫,并迅速逃逸或隱藏起來,使你無法確定它的方位。逮時,先靜聽蟈蟈的鳴叫,大致確定其位置,然后尋音躡腳而至,待到發(fā)現(xiàn)其具體位置時,用右手兩指迅速捏住蟈蟈的項部,十拿九穩(wěn),但要敏捷,用力不要過大,不要碰蟈蟈的翅子和腿,否則會影響蟈蟈的鳴叫效果,甚至致其不會鳴叫。蟈蟈的兩條長而粗的大腿一方面用于跳躍,使其行進速度非???,另一方面輔助翅子發(fā)出聲音,因而也可以說是重要的發(fā)音器官。如果兩條大腿受傷或掉了,蟈蟈也就無法鳴叫了。
晚秋因氣溫日低,蟈蟈多聚集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早晚溫度低時多不鳴叫,中午才群聲四起,是逮蟈蟈的最佳時間。秋末之蟈蟈,因經歷了氣溫變化的磨練,適應能力比較強,人工飼養(yǎng)存活時間較長,甚至可以越冬。
雌雄蟈蟈形狀不一樣,北方又稱雌性蟈蟈為“駒子”,背上無翅,尾上有產卵用的“長槍”。雌雄蟈蟈交配時雌上雄背,受精后,雌性將尾部“長槍”插入土中2~3厘米處產卵,卵約6~7毫米,成麥粒形。自然條件下,蟈蟈卵在地下過冬,來年在適當溫度下孵化出幼蟲。幼蟲破殼后,爬出地面,經過7次蛻皮逐漸變?yōu)槌上x,并開始新的繁育周期。
人工孵化蟈蟈的方法
第一步:為蟈蟈準備產床。自然中的蟈蟈是將卵產到土壤里,并在土壤里過冬,來年孵化,以延續(xù)后代。人工孵化蟈蟈也需要準備蟈蟈產卵所需要的土壤環(huán)境。為提高蟈蟈的成活率,需要對土壤和盛器進行消毒處理。將篩過的細沙和土按一定比例混合經過高溫消毒放入敞口容器中,厚約6~7厘米(一般蟈蟈將卵產在2~3厘米的深度),用手抹平壓實,但不宜過硬,否則幼蟲無法鉆出。然后噴水,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濕度。這就是蟈蟈的人工“產床”。
第二步:產卵??梢赃x擇自然中已經受孕的蟈蟈直接產卵,也可以選擇品種優(yōu)良的雌雄蟈蟈數(shù)只(不宜過多)放入產床的容器中,交配后兩周就可以產卵。此時,可以直接將產床置于溫室中,進行孵化。但由于蟈蟈卵在土中深淺不一,一些幼蟲無法鉆出土壤而死掉,幼蟲成活率比較低。為了提高幼蟲成活率,便于保存蟈蟈卵,人為控制蟈蟈的孵化季節(jié),可以再進行第三步操作。
第三步:篩卵與布卵。用篩子將產床中的蟈蟈卵篩出,可以集中保存(可以放在冰箱里),或進行重新布置(布卵),再進行孵化,以提高幼蟲的成活率。布卵前期工作與第一步差不多。將沙和土混合鋪在敞口容器底部,厚度約6~7厘米,將蟈蟈卵均勻排開,再在上面覆蓋2~3厘米的沙和土。適當噴水,使土壤保持較好的透氣性。
第四步:加溫。蟈蟈的最佳孵化溫度在25~33度左右。夏季氣溫比較高,直接在陽光下可以孵 化,并隨時給孵化器表面噴水。如果在溫室中,最好人為控制好溫度的波動范圍。溫度控制是蟈蟈孵化成敗的關鍵所在,是最難掌握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月后,卵上出現(xiàn)蟈蟈的眼睛; 兩個半月,幼蟲基本雛形已具; 三個月后,幼蟲破土而出。剛出殼的蟈蟈顏色很淺,然后逐漸變深。經歷七次脫殼,就可變成成蟲。在蟈蟈第三次脫殼時,就可以辨認出雌雄,雌者可以被淘汰,雄者可以分罐飼養(yǎng)。蟈蟈自破殼到成蟲,如同嬰兒的成長過程,食物營養(yǎng)非常重要,特別要喂一些含鈣或維生素D比較豐富的食物,如豆類、胡蘿卜、羊肝等。
如何飼養(yǎng)蟈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