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形成發(fā)展歷史
中國茶文化形成發(fā)展歷史
當人們把飲茶當作一種精神享受,產了了各種文化現象和社會功能時,茶文化即開始形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茶文化形成發(fā)展歷史,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茶文化形成發(fā)展歷史
(一)中國茶文化萌芽時期
(1)神農時代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本草》
史前神農發(fā)現茶是歷史的傳說,未必真有其人。然而,根據史實材料顯示,茶在神農時代發(fā)現,并逐步加以利用是事實。距近已有五千多年
茶被發(fā)現后,最初的用途是被當作植物性食物。
(2)秦漢、南北朝時期
我國茶的栽培區(qū)域逐漸擴大,茶葉已成為商品向全國各地傳播。成都一帶成為中國早期茶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
人類在長期食用茶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了茶的藥用功能。從秦漢到南北朝,人們對茶具有益智、明目、助消化等藥理作用有了較明確的認識。
在這個階段,茶主要是被當作祭品、菜食和藥用。
《爾雅》“槚,苦荼”—人類對茶的最早記載。
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與儒、釋、道諸家思想發(fā)生聯系,飲茶開始與人的精神追求相契合,茶文化開始萌芽。
(二)中國茶文化形成時期(唐)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全盛時期,飲茶習俗已由長江以南擴展到長江以北和塞外邊疆,成為舉國之飲。
隋唐:歷史不長,對于茶的記載也不多,但隋煬帝修鑿了一條溝通南北的運河,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茶業(yè)的迅速發(fā)展。
唐朝:茶始有字,茶始作書,茶始銷邊,茶始收稅。
茶字的定型
“茶”字的出處是唐玄宗御撰的《開元文字音義》
(茶圣)陸羽《茶經》的問世,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傳統(tǒng)茶學。
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茶葉傳到塞外,西北少數民族形成飲茶習俗,出現了與中原開展的以茶換馬的茶馬交易。
茶葉征稅,國家專賣
佛教盛行,文人愛茶。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成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茶在飲茶風氣普及全國,茶已經成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飲料。
(三)中國茶文化興盛時期(宋明)
1、宋朝
茶葉生產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飲茶之風更加普及,上流社會嗜茶成風,連皇帝也常以茶來招待群臣,茶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柴米油鹽醬醋茶);建立建安貢焙(建甌,北苑貢茶),帶動了周圍的茶葉生產和技術的發(fā)展;宋代茶類以片茶為主(即團茶、餅茶);民間斗茶之風盛行,茶館文化迅速發(fā)展。
2、明朝
團茶、餅茶沒落,散茶成為主產茶類(歸功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減輕百姓負擔,下令廢除餅茶,改做散茶);飲茶方式改變,出現壺泡杯飲,蓋碗杯盞,紫砂壺應運而生。
明末清初時,中國制茶技術有較大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逐步形成了綠茶、白茶、黑茶、黃茶、烏龍茶、紅茶的六大茶類。
(四)中國茶文化曲折迂回朝
1、清朝
以鴉片戰(zhàn)爭為界,分為前清和晚清兩個時期。
前清時期,茶葉外貿發(fā)展很快,茶葉大量銷往世界各地,隨著銷售的發(fā)展,茶葉生產也隨之發(fā)展。茶樓茶館遍及鄉(xiāng)村街市,清代可以說是我國茶館的鼎盛時期。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帝國主要列強的殖民統(tǒng)治、社會的動蕩不安和全國經濟、文化的萎靡不
振,我國的茶葉生產倒退,茶產業(yè)跌入低谷,這種衰落居面,一直持續(xù)到新中國成立為止
2、新中國成立后
新中國成立后,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fā)展,茶業(yè)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茶文化獲得了新的發(fā)展機遇。“”時期,使我國的茶文化事業(yè)受到了沖擊和破壞。
(五)中國茶文化蓬勃發(fā)展時期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茶產業(yè)發(fā)展迅速,中華茶文化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1989年,北京首屆茶文化展示周
1990年10月第一次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在杭州召開(研討會一直延續(xù),成為國際茶文化界的盛事,成為展示中國茶文化的窗口,讓更多人了解到茶文化)
茶藝館的興起;茶藝表演,茶業(yè)影視藝術興起,如《菊花醉》、《南方嘉木》、《大碗茶》、《鐵觀音傳奇》;茶文化系統(tǒng)理論的研究;茶文化節(jié)、茶會活動;飲茶習俗的挖掘、展示;國際性茶文化研究組織的成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吸收具有一定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的團體、茶文化和茶葉界以及社會相關人士為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并聘請海外著名人士擔任榮譽職務。通過舉辦茶事活動,帶動茶文化旅游、促進茶經濟發(fā)展、造福廣大茶農。)
“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明清時遍及中華”。
中國茶文化的傳播歷史
茶葉作為茶文化的主要載體和友誼的使者,明清時期就已經傳到土耳其、阿富汗、伊朗、朝鮮、日本、泰國、緬甸、南洋群島、馬來半島、印度、斯里蘭卡和歐美等地。
據歷史記載,公元5世紀,土耳其商人來到華北和內蒙古交界處,以物換物,換走中國的絲綢和茶葉。于是茶葉經由路上絲綢之路,穿越河西走廊,經新疆傳入中亞、西亞的阿富汗、伊朗等國。后又傳入羅馬,開中國茶葉外銷的先河。
約在五六世紀,飲茶習俗隨著中國佛教的東傳而傳入朝鮮。不久,朝鮮派往中國的使者又從中國帶回茶子,在朝鮮種植。朝鮮的飲茶習俗不僅與中國相似,而且制的茶與中國茶有著深厚的淵源。中國的“雀舌茶”、“團茶”,自宋代傳入朝鮮,逐漸形成舉辦婚禮時以茶饋贈的習俗。
傳入日本的茶葉,是由留唐學問僧帶去的。但是,當時飲茶的習慣只在留唐學問僧中流行,并沒有普及到日本百姓。1168年,日本榮西禪師到中國浙江天臺山萬年寺學佛?;貒鴷r,榮西帶走了大量茶子,種植在日本的脊振山和寧治山一帶并著有《吃茶養(yǎng)生記》2卷,宣傳飲茶的好處。于是,飲茶之俗得以在日本民間流傳開來。
日本茶藝源自中國,15至16世紀,經日本僧人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的總結、改革與創(chuàng)新,把茶會、茶湯等僅僅和生活有關的飲茶習俗,發(fā)展成為具有深奧哲理、有思想性、可陶冶性情的日本茶道。其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4字。這表明,日本茶道與中國佛教文化中的禪宗有某種關聯,帶有一種出世色彩??梢哉f,日本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結晶。
15世紀初,鄭和率領的下西洋船隊帶著優(yōu)良的中國茶子途經暹羅(今泰國),分配給 農民栽種推廣,使飲茶之風傳遍 暹羅及中南半島其他國家。
1681年,中國茶葉傳入印度尼西亞。接著,印尼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技術人員杰奇遜從1828年至1833年的六年內,先后六次來中國學習制茶技術,
1567年,中國的飲茶習俗由兩位哥薩克人伊萬·彼得洛夫和布納什·亞里舍夫傳入俄國。1618年,中國的茶葉從西北陸路傳入俄國。1833年,俄國派員來中國購買茶子、茶苗,回國后開辟茶園。
1559年,因為歐洲學者在書中介紹茶樹:“大秦國(指中國)有一種植物······可去身熱、頭痛,為珍貴飲料。”這條消息引起了歐洲商人的注意,掀起了尋求茶葉的熱潮。1610年,荷蘭人的遠洋船隊經由爪哇來到澳門,把中國的茶葉轉運到歐洲,引起歐洲大陸國家的重視,認為茶是“靈草”,“能治百病之藥”。從此歐洲商人相繼來中國購買茶葉,運銷歐洲。
荷蘭人作為媒介,于1660年把茶葉運到應屬北美殖民地,飲茶之風傳至北美洲。
葡萄牙殖民者為發(fā)展殖民地農業(yè),曾于1810年至1812年從中國引進茶樹,并從澳門招來一批華工,經由中國—菲律賓—拉丁美洲海上航路,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近郊,傳授種茶技術。后來巴西、墨西哥乃至南美洲各地都廣種茶樹,生產茶葉。
茶葉在17世紀中期開始輸入英國。根據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交易資料,1644年開始有茶的記載。中國茶從那時起進入倫敦的咖啡館。其后,英國人的生活、文化、社會無不受到茶得深刻的影響。并產生茶娘、下午茶、茶館、茶舞等多種與茶有關的傳統(tǒng)。
1788年,中國茶傳入印度。1867年,中國茶傳入斯里蘭卡。氣候和土壤適宜茶樹生長的印度和斯里蘭卡,大力發(fā)展茶業(yè),成為享有盛譽的茶葉大國。
由于中國茶文化的傳入,上述國家和地區(qū)都得以飲茶成風。這些國家的茶樹、茶葉、茶具、茶藝、茶俗等茶文化,都無不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
中國茶文化形成發(fā)展歷史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