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與茶文化的歷史
紫砂文人對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的參與,促進了茶文化與文學的交流,擴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紫砂與茶文化的歷史,希望對您有用。
紫砂與茶文化的歷史
茶文化的興起,也造成了茶具的不同,茶的歷史也是值得我們所追溯的。
茶,從野生到人工栽培經(jīng)歷了藥用、食用、飲用等幾個重要階段,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渡褶r(nóng)本草注》一書中說:“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看出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開始把茶葉作為草藥使用,但這屬于原始醫(yī)藥學的范疇。直到西周時期,茶葉不再是單純的藥用而且成為貢品,為上層奴隸主所欣賞食用,人們開始栽培茶樹。人工栽培茶樹的記載始于西漢晚期,據(jù)《四川通志》記載:“名山縣治之西十五里有蒙山……漢時甘露祖師姓吳名理真者,手植‘仙茶’,至今:不長不滅,共八小株……”甘露是指漢宣帝甘:露年號(前53~ 前50),至今已有2 000多年一的歷史。自此茶葉的飲用和種植同步發(fā)置:巴蜀一帶有了許多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茶園。茶葉已由藥用、食用、貢品進而發(fā)展成為祭品和隨葬品。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1號墓、3號墓出土的隨葬品清單中就有整箱的茶葉隨葬,可見當時制茶業(yè)已十分發(fā)達,茶葉的飲用也十分普遍。
三國兩晉時期,茶樹的種植和飲用茶葉的習慣開始由巴蜀逐漸東移至江南的江、浙等東部地區(qū),“坐席竟下飲”、“客來敬茶”,茶的飲用十分普及。隨著文人飲茶的興起,有關(guān)茶的 詩詞歌賦日漸增多,茶走人了文人圈子,在高雅的文化氛圍中滋生出本身的精神文化體系。
780年陸羽著的《茶經(jīng)》,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其涵蓋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nèi)容,探討了飲茶藝術(shù),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chuàng)中國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現(xiàn)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采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宗的興起有關(guān)。因茶有提神益,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shè)茶堂,選茶頭,專承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道以及文人茶道。
宋代茶業(yè)已有很大發(fā)展,推動了茶文化的發(fā)展,在文人中出現(xiàn)的專業(yè)品茶社團有由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組成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shè)立茶事機關(guān),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luò)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予國外使節(jié)。至于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動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jié)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斗茶風起,帶來了采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明清時期已出現(xiàn)蒸青、炒青、烘青等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增多,泡茶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zhì)地、花紋千姿百態(tài),如 陶瓷茶具、竹茶具等。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yè),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shù)。
紫砂壺樣式繁多,各有特色,不僅富于民族風格,而且用開水沏茶具有冬不易冷,夏不炙手和泡不走味,貯不變色,盛夏不易發(fā)餿等特殊功能。所以博得人們“一壺在手,愛不忍釋”的稱頌,高士名儒更視其為“拱壁”,特別推崇,極力提倡,因而紫砂壺成了盛行的上品,數(shù)量多,流傳廣。
紫砂壺的興起與茶文化的興盛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在宋代,飲茶已極為普遍.茶已成為人們?nèi)粘I畹谋匦杵罚芍^“不可一日無茶”。當時的飲茶方式均為點茶法,這種方法是將碾成粉狀的茶末與沸水混和,并用茶筅回環(huán)攪拌,調(diào)成沫餑豐富的茶湯。時人還比較茶盞內(nèi)沫餑的多少和持久性,來斷定個人的備茶技巧,名曰“斗茶”。斗茶所使用的茶具為建盞,宋代蔡襄《茶錄》云:“茶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蘇東坡《試院煎茶》云:“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潞公即指文彥博,煎茶學蜀人。宋代茶盞,主要以瓷器為主.
其他亦有玻璃、金、銀、銅等制成,在宋代繪畫里如宋徽宗《文會圖》或遼金墓室壁畫上,時常見到宋人以建盞、青瓷、白瓷或青白瓷進茶的情景。而明代的唐寅、文徵明、王問、仇英的繪畫作品中能見到明成化至明萬歷的紫砂壺的形態(tài)演變。有些壺從繪畫中可以看出是用來煮水、煎茶的,如唐寅《事茗圖》中的提梁壺,仇英《松溪論畫圖》中的軟提梁壺,均是用來煮水、煎茶的。王問《煮茶圖》中的提梁壺,文徵明《晶茶圖》(作于嘉靖十三年,1543)中的紫砂壺,顯然是用來泡茶的。據(jù)《明會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詔建中發(fā)貢上貢茶,罷造龍團,聽茶戶唯采茶芽以進,有司勿輿。
天下茶額,惟建寧為上,其品有四,日:探春、先書,次舂、紫筍。”因太祖下詔,罷造大小龍團,唯采茶芽以進,餅茶日趨衰落,散茶興起,飲茶方式由煮、煎改變?yōu)榕莶?。正因為泡茶法的提倡與普及,便相應(yīng)產(chǎn)生了以泡茶為主的茶壺,由于宜興地區(qū)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制陶制瓷技術(shù)和種茶飲茶習俗,這給以泡茶為主的紫砂茗壺的出現(xiàn)提供了先決條件。宜興地區(qū)的先民們,正是在明中期的這種氛圍中,逐漸完成了在粗陶中提煉出可精加工的里外不施釉的紫砂壺。隨著時間的推移,紫砂工藝日趨完美,因而在明末一舉獲得“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的贊美。
紫砂茶文化的介紹
1 中國的茶文化內(nèi)涵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則,然其文化內(nèi)涵為養(yǎng)性。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洶涌澎湃之勢,氣吞山河,水有平靜如鏡之態(tài),攝人魂魄。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過程中,有韓信點兵、關(guān)公巡城、百鳥朝鳳等奇妙的茶語。初始金戈鐵馬,尾時婉約動人,幾道茶下來品味、閱古、引喻,無不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洗滌著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作為茶文化重要載體的紫砂壺在此過程中充當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shù)品位。
2 茶葉的起源與發(fā)展
“仲春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中國人喝茶的歷史也許可以追溯到神農(nóng)嘗百草的年代,毋庸置疑,茶在中國是最古老的飲料,不僅是中國人糊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國帶給世界的貢獻。在唐朝時候,茶葉就已經(jīng)成為了大量出口到海外的商品。我國第一部論述茶葉的專著《茶經(jīng)》,也是由唐朝人陸羽寫的。
古時宮廷所用的茶葉都來自地方上的納貢,據(jù)說西周時期就有了貢茶軌制,歷朝歷代不斷完善。清代的貢茶主要分“歲貢”與“御貢”兩種,歲貢茶多用于宮內(nèi)日常開銷,宮中的筵宴用茶,或是宮中各階層職員的品飲用茶。而御貢茶則是專為天子預(yù)備的貢品,其他人可不能直接享受。從茶葉的種類上來說,這兩類貢茶也有區(qū)別,歲貢茶大部門是芽茶或者鮮嫩的茶葉,而御貢茶則廣搜天下珍異佳茗,知足天子的嘗新需要,好比產(chǎn)自廣東的御貢茶為鶴茶和寶國烏龍茶,產(chǎn)自江蘇的御貢茶為碧螺春茶和陽羨茶。
3 “宮廷紫砂”的發(fā)展
對乾隆天子而言,烹茶的水質(zhì)、煮茶的用具與品茶的茶具都必須非常講究。好比泉水、雪水、荷露都是很好的烹茶用水,用陶泥為膛、竹篾圍的竹爐則可以保證煮茶時的活火。紫砂,作為諸多茶具中的一種,其自然的質(zhì)感、古樸的造型顯得非常不同凡響。
清代“宮廷紫砂”的來源有兩個途徑:一是由內(nèi)廷造辦處出樣,在江蘇宜興定燒;二是由宜興地方官根據(jù)天子的喜好納貢。乾隆天子要求紫砂茶具也要像他官窯瓷器一樣,集詩、書、畫、印為一體。因此,紫砂壺上一面堆繪著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作御題詩《惠山聽松庵用竹爐煎茶因和明人題者韻即書王紱畫卷中》的前半部,原詩云:“才酌中泠第一泉,惠山聊復(fù)事烹煎。品題頓置休慚昔,歌泳羶薌亦賴前。開士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筆擬龍眠。裝池更喜商邱葷,寶貝僧庵慎弆全。”另一面則堆繪烹茶圖。堆繪技法是用紫砂壺的本色泥漿,研磨得和墨汁一樣細潤,然后在紫砂壺身上寫書畫畫,泥漿的稀稠必須恰到好處,才能使畫面有淺浮雕的效果,難度相當大。所以這種技法到乾隆時期以后就基本失傳了。
紫砂與茶文化的歷史相關(guān)文章:
7.潮汕茶文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