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虛詞_現(xiàn)代與古代虛詞(2)
什么是虛詞_現(xiàn)代與古代虛詞
古虛詞
文言虛詞共18個
[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為、 焉、也、以、因、 于、與、則、者、之]
古虛詞是在漢語中沒有實際意義的字,其中一部分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虛詞。虛詞不能獨立成句,只有配合實詞來完成語法結(jié)構(gòu)。虛詞對實詞有協(xié)助作用,這類詞包含介、連、助、嘆、副、象聲六大類。虛詞在聯(lián)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聯(lián)只因一虛詞之差,便謬之千里。巧妙運用虛詞,可使聯(lián)句增色,情趣斐然。
請看下聯(lián):
君恩似海矣;
臣節(jié)如山乎。
原來此聯(lián)是明末陜西總督洪承疇的門聯(lián),原本無聯(lián)句尾處兩虛字,為“君恩似海,臣節(jié)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頌皇恩的對聯(lián)。洪承疇后來投敵賣國,遭人唾棄,便有人在原聯(lián)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徑庭,成為一副絕妙的諷刺聯(lián)。
再看這樣一副對聯(lián):
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
總而言之,統(tǒng)而言之,不是東西。
這副對聯(lián)是王湘綺寫的諷刺袁世凱的,被近代人稱為名聯(lián)。聯(lián)中嵌入“民國總統(tǒng)”四字,并在聯(lián)尾點出“不是東西”,上聯(lián)的“也“字和下聯(lián)的“之”字都運用得很好,如去掉虛字,則難稱佳作。
以虛字入聯(lián),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字集句聯(lián)。如山東濟寧子路祠聯(lián):
允矣圣人之徒,聞善則行,聞過則喜;
大哉夫子之勇,見危必拯,見義必為。
作用
用以構(gòu)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目是實字,若夾配以“而”“之”二字,聯(lián)成“耳而目之”,就有靈動活躍之義。唐代劉知幾說:“夫人樞機之發(fā),+ +不窮,必有徐音足句,為其始末。是以伊、唯、夫、蓋,發(fā)語之端也;焉、哉、矣、兮,斷句之助也。去之則言語不足,加之則章句獲全。”(《史通》卷六《浮詞》)所以古書用虛詞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隨所可見。例如用“為”字,《左傳·襄公十七年》:“而何以田為?”《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何以圣為?”《國語·晉語》:“將何治為?”《荀子·議兵》:“……何以兵為?”皆因句末,不加為字,不能成句。還有加“唯”字,《書經(jīng)·皋陶謨》“百工唯時”,以及《召誥》“無疆唯休”,只“時”與“休”不成句,加“唯”以成之。再有加“或”字,《詩經(jīng)·小雅·天?!罚?ldquo;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此句若省“或”字,僅“無不爾承”,則文義匆促,加“或”字,語氣緩和。若加“之”字,約分為三種:
1.加“之”字語句聯(lián)用,增強語氣。宋人陳叔方說:“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疊八‘之’字,無窮之用,只在于用一助語中耳。”(《潁川語小》)
2.為句尾虛指,聯(lián)字見意?!对娊?jīng)·裳裳者華》:“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維其有之,是以似之。”六句中用八個“之”字,顯而易見,少“之”字則文意不整。
3.在句中用“之”字,以工整文句,《詩經(jīng)》上到處見之。如《詩經(jīng)·小雅·正月》:“瞻烏爰止,于誰之屋?”用一“之”字,使句子工整?!对娊?jīng)》中“之”字甚多,據(jù)黎錦熙先生統(tǒng)計,《詩經(jīng)》用之字共1039個,其中動詞4個,形容詞52個,代名詞400個,介助詞583個,以介助詞為最多。(見黎錦熙《漢語解釋詞論文集》)除文字用之字為語助外,印文題額也用之字。例如宋太祖趙匡胤見開封城門額有“朱雀之門”,便問趙普何不寫朱雀門,加之字何用,趙答以助語。印章亦多加之”字。如漢代人好以五字為印文,若位在丞相,印文為丞相之印章。后世印文取其偶數(shù),平正,印文多用之字,如單名不足四字,則為“口口之印”。(參見《履齋示兒編》卷十二“印文榜額有之字”條)今人尚有用之。又一句用之字和其他字以成句亦常有之。如《詩經(jīng)·邶風(fēng)·雄雉》“道之云遠”,以及《瞻印》:“人之云亡”,只用“道遠”和“人亡”四字不能成句,加此二之字以成之,詩文中類此頗多。
文章必用虛詞才能成文。清劉淇《助字辨略·自序》說:“構(gòu)文之道,不過實字虛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蓋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墜之際,軒輊異情,虛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柳宗元)所由發(fā)哂于杜溫夫者邪!”(杜溫夫之事見后)這里說古代文言,必用實和虛字,且“虛字一乘,判于燕越”,充分表明虛詞的重要性。本來,“實”和“虛”具有相反的意義,而相反正足以相成,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惡、丑,沒有假、惡、丑,就沒有真、善、美。
虛詞由實詞而來(詳后),它們都是假借字,如也、者、矣、爾、耳、乎、邪、焉、哉、之、以、于等字,今日所用都無原來的意義。清郝懿行說:“凡語詞(虛助詞)之字,多非本義,但取其聲。”(《爾雅義疏·釋詁下》)所以虛詞有不定的“間”字意義,在句中固為“間”,在句首(如發(fā)詞、轉(zhuǎn)折詞)和句尾(如歇語詞)亦為“間”。不論它是“中間”“首間”“尾間”,都非其本義,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變了質(zhì)的字,不能從其本義去解,而由其所處的位置和讀音以釋其義。例如“所”字,原為伐木聲或舉木聲,本義為動詞,假借變?yōu)槊~的“處所”,如派出所、衛(wèi)生所,由處所引申而變?yōu)樘撛~,如“予所否者”,作“若”字義,發(fā)生質(zhì)變,與本義無關(guān)。
我嘗讀劉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和楊樹達《詞詮》等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也不說明其所以然,乃至寫此書時反復(fù)思考,始知其所以然。清朱駿聲說假借的虛詞,是“依聲托事,誼不在形而在音。意不在字而在神,神似,則字原不拘,音肖則形可不論”(《說文通訓(xùn)定聲》卷一《假借》)。例如《詩經(jīng)·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尚書·微子》之“何其”,皆當(dāng)讀基字濁音。音在“基其”之間,蓋語辭之有音無字者,虛詞只取其音,甚至只有音無字,或在字音之間。故《爾雅》說:“虛,間也??住⑵?、哉、延、無、之,言間也。”所謂間,即虛詞處于字和音之間,如處于“基其”二字之間,不是基也不是其,只把它們讀濁音就對了??芍俳璧奶撛~用法,不在字而在音。義隨音轉(zhuǎn),音也隨意轉(zhuǎn)。所以解讀古書中的文言文,理解虛詞的作用和假借,至關(guān)重要。把握虛詞之義,要結(jié)合上下文句語氣和意義而定。不是斤斤計較于一義,也不能隨便取義。
虛詞主要分為歇尾詞、連接詞、介詞、系詞、感嘆詞、發(fā)詞、副詞等。在此著重就歇尾詞、連接詞順次論之……(以下略)。(摘自黃現(xiàn)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xiàn)璠學(xué)術(shù)論文選》第410-412頁,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看過“現(xiàn)代與古代虛詞”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