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說到領(lǐng)土面積,大家都知道歐羅斯是世界最大的國家,那么最小的國家大家又了解多少呢?下面由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希望你們能喜歡!
最小的國家:梵蒂岡城國
梵蒂岡城國(拉丁語: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意大利語: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簡稱“梵蒂岡”,是一個獨立的主權(quán)國家,也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同時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1] 梵蒂岡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nèi)陸城邦國家,簡而言之,梵蒂岡城,是梵蒂岡的首都,亦即國家,故曰“城國”。梵蒂岡也是全球領(lǐng)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之一。其前身為教宗國,自從1929年起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quán)國家,接受圣座的直接統(tǒng)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2] 由于圣座的行政機構(gòu)——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guān)均座落于梵蒂岡城內(nèi),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qū)、圣座、或教宗的居所,端看其使用的場合而定。雖然梵蒂岡并未制定任何有關(guān)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意大利語最為常用。在2002年以前,梵蒂岡常以意大利里拉及梵蒂岡里拉作為其境內(nèi)的通用貨幣。意大利加入歐元區(qū)后,梵蒂岡與歐盟簽訂特別協(xié)議,發(fā)行小量鑄造的屬于梵蒂岡的硬幣,作流通和收藏之用。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lǐng)域擁有美國、中國、俄羅斯一樣重要的影響力。
歷史沿革
梵蒂岡在羅馬城西北角臺伯河西岸,留存有許多古羅馬人建筑與生活遺跡。從 4世紀末開始,利用西羅馬帝國的衰亡,羅馬城主教乘機掠奪土地。公元555年,東羅馬帝國收復了意大利全境,查士丁尼大帝將羅馬城的實際統(tǒng)治權(quán)授予給羅馬主教。羅馬主教宣稱梵蒂岡地理位置自己為“教皇”,并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宮, 8世紀又增建加洛林宮。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為酬謝教皇協(xié)助自己奪取王位,于754和756年兩度出兵意大利,打敗倫巴德人,并于 756年將羅馬城及其四周區(qū)域送給教皇。史稱“丕平贈土”。嗣后教皇權(quán)勢日益擴張。在意大利中部出現(xiàn)了以教皇為君主、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lǐng)土達 4萬平方公里以上。1377年梵蒂岡宮成為教皇的主要住所。15世紀建造了梵蒂岡圖書館和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城墻,16~17世紀初重建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規(guī)模最宏大的建筑。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意大利文藝復興名人都參加了這些建筑的設計、建造、裝飾工作,梵蒂岡收集了大量文藝復興以至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珍貴藝術(shù)品和圖書文獻。梵蒂岡成為羅馬教皇進行政治與宗教活動的中心。19世紀中葉,意大利開始逐步統(tǒng)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羅馬教皇領(lǐng)地的存在受到威脅。近代科學文化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思想與運動的興起,使羅馬天主教會遭遇空前危機。為加強教皇權(quán)威,庇護九世(1846~1878在位)于1869年12月舉行了第一次梵蒂岡宗教公會,有歐洲及其他地區(qū) 700余名主教及高級宗教人士參加。會議經(jīng)過討論爭辯,于1870年通過了“信仰信條”,反對“現(xiàn)代理性主義謬論”,堅持天主教傳統(tǒng)的教義教條,通過“教皇永無謬誤”的信條,主張教皇權(quán)力神授,高于宗教會議,享有普遍而最高的宗教司法權(quán)。在會議進行時,意大利王國于1870年9月占領(lǐng)了羅馬,宗教公會于10月休會。1870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拿破侖三世把駐在羅馬的軍隊調(diào)回本國,使得意大利王國的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意大利的統(tǒng)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之后歷代教宗均敵視新的意大利王國,甚至不準信徒參與意大利王國的公職。同年意大利收復教皇占據(jù)的其他地區(qū),完成國家的統(tǒng)一,消滅了教皇國,教皇的世俗權(quán)力被剝奪,并被迫退居梵蒂岡宮內(nèi)。1871年意大利政府頒布法令宣布,教皇人身不可侵犯,享有外交特權(quán),允許對外自由來往,并給予年金。但為教皇所拒絕。19世紀,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以身為“教會的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朗條約”,意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quán)國家,其主權(quán)屬教宗。規(guī)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永久中立國,其國土神圣不可侵犯。此條約正式解決了圣座與意大利政府間多年的糾紛。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梵蒂岡仍按照《拉特蘭協(xié)議》,保持中立,當時教宗為庇護十二世。意大利王國對意大利統(tǒng)一戰(zhàn)爭期間沒收的教會財產(chǎn)進行了最終賠償。從法理上說,延續(xù)了11個世紀的教皇國在1929年2月11日這一天正式滅亡,由梵蒂岡城國取而代之。梵蒂岡城國擁有自己的貨幣、郵政、電訊及民政機構(gòu),是政教合一的體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為克服教會危機,教皇約翰二十三世(1958~1963在位)于1962年10月召開了第 2次梵蒂岡宗教公會。有100 多個國家與地區(qū)的2000多名高級宗教人士參加,并邀請了其他宗教的代表列席。大會經(jīng)過4次會期〔后3次由教皇保羅六世(1963~1978在位)主持〕于1965年12月閉會。公會通過了16個文件,強調(diào)教會的作用主要在精神方面。教會被定義為“上帝的人民”,提倡關(guān)心現(xiàn)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問題,對基督新教、東正教和其他宗教采取和解態(tài)度,強調(diào)信教自由與重視教育。對天主教主要的教義、教規(guī)仍重新加以確認,但對教會法規(guī)開始逐步修改,放寬了一些禁令和戒律。1983年公布了修改的教會法典。2009年1月1日,教廷宣稱“意大利的法律過于繁雜,而且欠缺穩(wěn)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正式宣布以后不再自動采納意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
位置境域
National Map Of Holy See (Vatican City)梵蒂岡位于歐洲,地理坐標(北緯41°54′10″,東經(jīng)12°27′11″)。面積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邊的梵蒂岡高地上。領(lǐng)土包括圣彼得廣場、圣彼得大殿、宗座宮、教宗避暑勝地(岡道爾夫堡)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東南的圣彼得廣場外,三面都有城墻環(huán)繞。它地處臺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墻為國界,另外,有一條“密道”從著名的圣天使堡通向梵蒂岡城內(nèi) 。
文化
概況
梵蒂岡城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文化瑰寶,城內(nèi)的建筑如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圣彼得大殿(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建筑作品,包含了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梵蒂岡也擁有一個館藏豐富的圖書館,以及一個博物館,專門收藏具有歷史、科學與文化價值的藝術(shù)品。梵蒂岡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每遇周日,圣彼得廣場天主教徒聚集,中午12點,隨著教堂鐘聲響起,教宗在圣彼得大殿樓頂正中窗口出現(xiàn),向教徒們發(fā)表演說,梵蒂岡的瑞士侍衛(wèi)隊每年5月6日在圣達馬索院內(nèi)舉行宣誓儀式,誦念5個多世紀來一直不變的誓詞,祈求天主保佑自己圓滿完成任務,效忠教宗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每年都會有無數(shù)天主教徒來到這圣城,瞻仰這座天主之城。梵蒂岡禁止游客或當?shù)鼐用裨诖┲下冻鱿ドw以上的部位,以示對這座天主之城神圣的敬意。梵蒂岡的藝術(shù)杰作,主要集中在圣彼得廣場、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博物館和西斯廷禮拜堂(西斯廷小堂)。內(nèi)有米開朗基羅的壁畫《最后的審判》和天頂畫《創(chuàng)世紀》;梵蒂岡博物館、圖書館與美術(shù)館藏有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珍貴文物和藝術(shù)作品。
語言意大利語(梵蒂岡城國) 拉丁語(羅馬教廷)
宗教
梵蒂岡全國居民天主教。梵蒂岡是近13億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每年吸引著上百萬的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文教
梵蒂岡梵蒂岡在全世界設有60余所大學、對全世界天主教會2000多個高級宗教職位有確認任命權(quán),下轄天主教信徒8億多人。
節(jié)日國慶日:1929年2月11日(即《拉特蘭條約》簽訂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