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墳?zāi)?/h1>
時間:
鞏詩6923由 分享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墳?zāi)?/p>
世界上最大的墓地既不是中國的秦始皇陵,也不是埃及的胡夫金字塔,你們知道是哪個嗎?下面讓小編來告訴你。
仁德天皇陵
仁德天皇陵的全名是百舌鳥耳原中陵,位于今天日本堺市大仙町。墓主實際身份不明,日本傳統(tǒng)上將之比附為仁德天皇。這座前方后圓的古墳異常地巨大,它前方朝南,全長約486m,后圓部直徑約249m,高度約35m,前方部分寬度約305m,高度約33m,由3層建成。是日本最大的陵寢,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前方后圓墳。
簡介
所謂的仁德天皇陵通常稱其為“大仙古墳”,其正式名稱為百舌鳥耳原中陵,位于今天日本堺市大仙町,這座前圓后方的古墳異常地巨大,它前方朝南,全長約486m,后圓部直徑約249m,高度約35m,前方部分寬度約305m,高度約33m,由3層建成。是日本最大的古墳。墓主實際身份不得而知,日本傳統(tǒng)上將之比附為仁德天皇。
據(jù)估算要建造如此巨大的前方后圓墳,僅運土就需要載重量五噸的卡車五十六萬二千三百輛。以一天動員兩千人,一個月二十五天計算,一年就是六十萬人工,至少需要十五年零八個月才能建成。
經(jīng)計算,結(jié)果是三者體積分別為一百四十萬立方米、二百六十萬立方米和三百萬立方米,(其中仁德天皇陵只計算了陵墓的本體而未將周濠中水的體積計算進去),由此可以想象這舉世罕見的三大陵墓是何等壯觀。
背景簡介
仁德天皇別名大鷦鷯尊,大雀命,生卒年不詳,是應(yīng)神大王的王子。大約在公元4 世紀后期至5 世紀前期在位,這期間正是大和朝廷統(tǒng)一國家的鼎盛時期。大和國家興起于3 世紀中葉以后的大和(今奈良縣)。3 世紀時,日本島已有許多小國,但是都各自為政,其中較大的是邪馬臺國。邪馬臺衰落后,后崛起的大和國逐漸擴大領(lǐng)土,5 世紀時,基本上統(tǒng)一了日本列島(也有一說邪馬臺即是大和國,因為日語中“大和”的發(fā)音便為YAMATO,邪馬臺是當(dāng)時中國人音譯過來的)。大和國是各地臣氏族貴族的聯(lián)合政權(quán),首領(lǐng)稱大王(后之天皇),是世襲君主,但還沒有絕對權(quán)力,實際上是氏族貴族的共主。大和時期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為日本文化的源頭,所以日本人驕傲地稱自己為“大和民族”,就如中國人說自己是“炎黃子孫”、“華夏民族”一樣。大和政權(quán)時期,日本的天皇貴族以及豪門大戶,普遍以為自己建造高大的墳?zāi)篂闃s,這種叫做“古墳”的巨大的墳?zāi)瓜仁窃阽軆?nèi)出現(xiàn),很快盛行全國,因而歷史上把這個時期(公元3 世紀后半葉~7 世紀)稱為“古墳時代”,這是日本繼繩文式文化、彌生式文化之后的又一個文化階段。根據(jù)古墳形制的發(fā)展演變,一般又可分為前、中、后三期。有趣的是,它恰好同日本國家開始統(tǒng)一、大和朝廷昌盛,最后走向衰亡這一過程相一致。
古墳的特點
是堆土成丘,在墳丘中埋石室,放置棺木以安葬死者。墳內(nèi)埋有大量的金銀器、銅器、玉器等珍貴的隨葬品,墳丘上部及周圍排列著許多埴輪。①根據(jù)古墳堆土的形式,有圓墳,方墳,前方后圓墳,上圓下方墳等等的區(qū)別,其中以前方后圓墳的規(guī)模最為雄偉,形狀也十分優(yōu)美,再加上它是國外沒有而日本獨具的形式,所以可以把它稱為日本高冢式古墳的代表。前方后圓墳的鼎盛階段出現(xiàn)在古墳發(fā)展的中期。這一時期,高冢林立,形象地反映著當(dāng)時大和政權(quán)的興盛和大王的權(quán)威。仁德天皇陵便是這一潮流的代表并高踞峰巔。仁德天皇陵位于大阪府市大仙町。相傳建于五世紀初。直徑長475 米,前方部寬300 米,高27 米;后圓部長245 米、高35 米;整座陵墓面積達48萬平方米。陵墓周圍環(huán)繞著圓筒形、牽?;ㄐ我约凹椅荨⑷R、女子、水鳥等形狀堺的埴輪和葺石。墳外有三重濠溝,周圍有十多座陪葬墓。1872 年墳丘的方形部分崩壞,露出了橫穴式石室,內(nèi)有石棺,棺外有鎏金銅甲胄、刀、玻璃器等;此外,還出土了銅鏡,環(huán)形大刀、馬鐸等器物。
隨葬品
這些隨葬品,種類之所以如此廣泛,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即為了不讓死后的生活有什么不便之處,要盡量把死者生前使用的物品多多益善地裝入棺內(nèi)。至于墳?zāi)雇獠吭O(shè)置的家屋、犬馬、女子等土俑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并不明確。比較有力的說法是:古墳在當(dāng)時也是祭祀的場所,人們在這里舉行儀式以拜謁祖靈,所以房屋、器具等土俑是作為常設(shè)的裝飾性的東西放在那里的,而人形土俑則是用來表示參拜者。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墳前擺放這些模擬房屋、器物和動物、人物形象的埴輪,其目的是炫耀死者生前的權(quán)威和享樂,并且力圖把這一切全部從人世帶到陰間。無論怎樣,就藝術(shù)而言,這些埴輪在造型方面都達到了埴輪陶塑藝術(shù)的高峰,人物表情和動物姿態(tài)純真、古樸、生動,顯示著濃郁的日本民族風(fēng)格,至今仍能引起人們親切和喜愛的心情??梢哉f,土俑是日本人生活和心靈的表現(xiàn),有著超越時代的強大生命力。
皇陵特點
仁德天皇陵以大著稱,不過它的大與前期古墳的大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前期的古墳比較取巧,它是利用丘陵自然隆起的圓形部分作為墳頂,又利用傾斜而又較狹的部分,把它削平、整形,使其略呈方形,作為墳首;再在墳頂上筑一豎穴,以便納棺于其中。這就是前期古墳的代表形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墳外貌雖似高大,但是名不符實,因為它是借丘陵之高大以為高大的,因此是虛假的夸張的高大。而仁德陵則比較實在,由丘陵轉(zhuǎn)到了平地,這才是貨真價實的大墳,因為它是全部用人工筑成的。這就好比一個穿高跟鞋的矮個子和一個穿平底鞋的高個子,前者顯出的高挑自然不如后者的讓人心悅誠服。不過,若從節(jié)省人力物力的角度來講,前期的名不符實的大墳卻要比仁德陵這種名副其實的大墳少失一些人心,盡管它們同是大王和貴族殘酷剝削、役使人民的見證。為了營建出仁德陵的高大,不知有多少無名的人被迫付出了難以計量的勞動。曾有土木專家推算過,得出了下面這些驚人的數(shù)字:大墳所用的總土方約 1405866 立方米。這些土方如以一人之力,從平均200 米外的地點搬運而來,當(dāng)共需1406000 工次,以千人之力搬運而來,當(dāng)共需4 年;以載重5噸的大車搬運而來,當(dāng)共需 562347 車次。然而這些還只是就墳本身的筑造工程而言,如果再加上那三重大壕和那塑燒過放在墳邊、墳頂上的2 萬多件埴輪所需的人力,則其天文數(shù)字當(dāng)更加驚人了,此墳確是大王權(quán)威,也是大王淫威的反映和產(chǎn)物。最后還要補充的是,仁德陵的主人仁德天皇。
歷史記載
據(jù)考證就是《宋書·倭國傳》中向東晉安帝“萬里修貢”(安帝義熙九年,413 年)的“倭王贊”。可見中日交通由來以久。而中國大陸長期戰(zhàn)亂時(南北朝對立時期)流入日本的中國人也不在少數(shù),此外還有大量為逃避戰(zhàn)爭災(zāi)難而移居日本的朝鮮人,他們中的許多人也都在高大的仁德陵中灑下過苦辛的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