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碼頭
世界最大的碼頭
素有“風(fēng)車王國”之稱的荷蘭,它還有著一個被稱為是世界之最大的碼頭!接下來是由學(xué)習(xí)啦的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資料~
世界最大的碼頭——鹿特丹港
鹿特丹城市簡況
鹿特丹(Rotterdam)(北緯 51°55', 東經(jīng)4°29' )是荷蘭第二大城市,歐洲第一大港口,亞歐大陸橋的最后一站,位于歐洲萊茵河與馬斯河匯合處。鹿特丹位于荷蘭的南荷蘭省,Nieuwe Maas河畔。它是歐洲最大的海港, 甚至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整座城市展布在馬斯河兩岸,距北海約25 公里,有新水道與北海相連。港區(qū)水域深廣,內(nèi)河航船可通行無阻,外港深水碼頭可停泊巨型貨輪和超級油輪。鹿特丹的名字來自于在市中心注入Nieuwe Maas河的小河鹿特河和荷蘭詞Dam(壩)?! ÷固氐な沁B接歐、美、亞、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歐洲門戶”之稱。城市市區(qū)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港區(qū)100多平方公里。市區(qū)人口57萬,包括周圍衛(wèi)星城共有102.4萬?!÷固氐さ貏萜教?,位于荷蘭低地區(qū),低于海平面1米左右。其東北部的衛(wèi)星城亞歷山大斯塔德附近低于海平面6.7米,為荷蘭最低點,該處有居民17.5萬。鹿特丹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 ,1月最冷,平均氣溫1℃,7月最熱,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700毫米。
港口
鹿特丹港區(qū)服務(wù)最大的特點是儲、運、銷一條龍。通過一些保稅倉庫和貨物分撥中心進行儲運和再加工,提高貨物的附加值,然后通過公路、鐵路、河道、空運、海運等多種運輸路線將貨物送到荷蘭和歐洲的目的地。鹿特丹港是世界上主要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早在1967年,一些碼頭裝卸公司敏銳地發(fā)現(xiàn)到集裝箱在世界上的發(fā)展?jié)摿?,并進行了巨大投資。鹿特丹港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它的裝卸過程完全用電腦控制,碼頭上各種集裝箱井井有條地堆放在一起。1982年它就可裝卸216萬標準箱,超過了紐約港的190萬箱。鹿特丹集裝箱裝卸量已超過320萬箱。
鹿特丹的集裝箱運輸形式主要有:
公路集裝箱運輸
一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稠密的公路網(wǎng),將鹿特丹與歐洲所有的大城市連接起來,從鹿特丹出發(fā),只需8~10小時就可以到達巴黎、法蘭克福和漢堡,到達德國的主要工業(yè)區(qū)魯爾地帶和比利時大部分地區(qū)所需的時間就更短了,即使是北歐這樣較遠的地區(qū)也可以在24小時之內(nèi)到達。荷蘭的公路運輸擁有雄厚的實力,歐盟30%的國際公路運輸是由荷蘭承擔(dān)的。
鐵路集裝箱運輸
鹿特丹幾乎每天都有一系列的集裝箱列車向歐洲各地發(fā)車。
駁船集裝箱運輸
由于運價低等原因,鹿特丹駁船集裝箱運輸?shù)玫搅搜杆侔l(fā)展。幾乎每天都有駁船將集裝箱由鹿特丹運至萊茵河沿岸各集裝箱碼頭)隨著集裝箱運輸?shù)陌l(fā)展,內(nèi)陸集裝箱碼頭開始大量出現(xiàn)。在歐洲,尤其是菜茵河沿岸,已興建了32個集裝箱碼頭。90年代以來,鹿待丹開始實施新的擴能計劃,建造10~15萬噸級的第五、第六代集裝箱碼頭。到2010年,集裝箱吞吐能力將達600萬箱,以確保歐洲最大集裝箱運輸中心的地位。
旅游資源
德夫哈芬(Delfshaven)
在這兒您會發(fā)現(xiàn)恍若風(fēng)景畫的荷蘭舊街。約在375年前,英國清教徒為了宗教信仰,而從這兒乘船到美國去。此外,德夫哈芬也以身為派特·海恩(Piet Heyn)的出生地而聞名。這位誕生于1577年的西印度公司船隊司令,曾俘虜西班牙“寶藏”船隊,至今他的雕像仍矗立在派特·海恩廣場上。博曼斯美術(shù)館(Musem Boynams-van Beuningen)館內(nèi)的收藏含括了14世紀到19世紀中葉西歐著名畫家的畫作,如:魯本斯的《蘇珊娜富曼》、波希的《放湯子》、《地獄》、《加納的婚禮》等等。主宰19世紀畫史的畫家像是凡高、莫納、高更、畢`加索等人的畫作也不少,二樓還特別辟室展示二十世紀的作品,收藏相當(dāng)豐富。
小孩堤防(kinderdijk)
位于鹿特丹南面12公里處。在小孩堤防,19座風(fēng)車面對面排列成兩排。一排圓形磚結(jié)構(gòu)的風(fēng)車為Nederwaard地區(qū)進行排水。而另一排八角形的風(fēng)車讓Overwaard不遭受滅頂之災(zāi)。其 中有部分風(fēng)車向公眾開放。它們將讓游客們對從前風(fēng)車主及其家庭生活留下逼真的印象。1997年,這里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侵薰こ?Delta Work) 迄今為止世界最大、最為壯觀的防潮工程?! ∮捎诤商m地勢低洼,河道縱橫,上游水量豐盛,在汛期受風(fēng)暴潮災(zāi)害嚴重。于是,1953年,政府出臺了一項防洪計劃,命名為“三角洲工程”(也稱為“北海大壩工程”),目的就是治理這個富庶的三角洲地區(qū)。該工程是一項大型擋潮和海口控制工程,建設(shè)地點是荷蘭西南部的韋斯特思爾德的新水道口上,主要包括兩扇巨大的防潮閘大門、平時存放防潮閘大門用的船塢、水道河床的平整、移動防潮閘大門及其供水排水的電力設(shè)施以及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tǒng)等幾個部分。它的建成使位于福克角三角洲以上的鹿特丹地區(qū)100多萬居民免受風(fēng)暴潮災(zāi)害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