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的特學防控
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林業(yè)百科:天牛的特學防控》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您喜歡小編的推薦,請繼續(xù)關注學習啦。學習啦,給你不一樣的人生。
1.天牛猖獗危害的原因分析
常見危害嚴重的天牛有光肩星天牛、桑天牛、云斑天牛、桃紅頸天牛、青楊天牛和雙條杉天牛等。這些天牛生命周期較長,1~3年才能完成1代,生活史隱蔽,自然控制作用較弱,主動遷移擴散能力多數(shù)一般在數(shù)百米遠。一旦在一個生境定居成功,種群數(shù)量就會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能充分地利用生境的食物資源。就其危害特性而言,天牛危害林木的韌皮部及木質部,造成永久性的工藝損傷,使木材下降等,導致嚴重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或被害處形成紋錘狀蟲癭,阻礙養(yǎng)分的正常運輸,以致枝梢干枯,或樹干內部鉆空,果實產(chǎn)量減少甚至全株枯死。松墨天牛還能傳播松材線蟲病,造成松樹發(fā)生毀滅性的災害。天牛的危害,外表雖然可見產(chǎn)卵刻槽、排(泄)糞孔、侵入孔、糞屑、羽化孔和蟲癭等可見癥狀,但由于被害林木在初期以至中期生長不受明顯影響,加之樹木高大,故一般不易覺察。即使到了頂部枯枝畢露、腫瘤累累、木材工藝價值喪失殆盡的后期階段,林木的中下部仍“枝繁葉茂,一片生機”,作為蟲源木仍可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大量天牛個體,蔓延擴散,并危害附近林木。
天牛的成蟲補充營養(yǎng)取食和產(chǎn)卵都有明顯的選擇性,甚至對樹干部位也有明顯的選擇性。例如,桑天牛成蟲,羽化后要在桑、構、梔等??浦参锷涎a充營養(yǎng),交配后主要飛往毛白楊或蘋果樹上產(chǎn)卵,雙條杉天牛成蟲羽化后尋找生長衰弱甚至枯死的柏樹上產(chǎn)卵,凡此等等,都是因為寄主植物體內的天然化學物質。它可以起著刺激昆蟲嗅覺器官的作用,引誘昆蟲產(chǎn)生定向的行為,直接移向取食或產(chǎn)卵的合適場地。
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營造的大面積森林多為品種單一的純林,特別是楊樹片林、農(nóng)田防護林和行道樹,為當?shù)卮迩f、城鎮(zhèn)四旁綠化樹木上的喜光天牛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資源和大面積連續(xù)傳播危害的條件。因此,要根據(jù)害蟲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的關系,采取增強森林自控能力的營林對策,改變樹種單一現(xiàn)狀,逐步完成樹種結構的調整,治改結合,建立抗蟲林分。
實踐證明,不同樹種組成的混交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比純林復雜,食物鏈長,營養(yǎng)結構復雜,有利于鳥類棲息和寄生菌類繁殖,使眾多的生物種類相互制約,這樣任何種類的害蟲和有害病原菌都難以大量發(fā)生。
混交林中一個樹種與另一個樹種的相互隔離也是抑制病蟲害發(fā)生和傳播的重要原因。如相鄰地區(qū)病蟲害猖獗波及混交林時,由于樹種間的機械阻隔,能延緩病蟲的發(fā)生和蔓延,從而減輕受害程度,同時也較易恢復。
關于混交林和抑制森林害蟲的機制,近年來國內外還研究了蟲害和林木體內營養(yǎng)物質的相關性。許多昆蟲的繁殖和發(fā)育與樹木中氨基酸的種類有關。一般情況下,春季樹木體中谷氨酸占優(yōu)勢,秋冬季脯氨酸占優(yōu)勢,因此,喜吃脯氨酸的昆蟲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發(fā)生,如大量施用氮肥可起抑制作用。我國一些研究人員根據(jù)這個原理,對楊樹刺槐混交林和楊樹純林中天牛危害率進行了研究。經(jīng)實驗發(fā)現(xiàn),楊樹葉子中蛋白質含量不同,混交林中楊樹被害率為70%,兩塊對照的楊樹純林中分別為97%和100%。事實證明大面積純林常導致天牛害蟲猖獗成災。
另一個重要措施是適地適樹營造森林。雖然天牛類害蟲可以飛翔到鄰近食物充足的林木上取食、產(chǎn)卵,幼蟲孵化后鉆蛀木質部危害。但如果增強林木抵抗力,則未必成災。從造林角度來看,適地適樹營造森林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
2.天牛害蟲綜合治理的對策
在自然條件下,有機體的環(huán)境條件很不相同。就棲息的穩(wěn)定程度論,有的持續(xù)的時間極為暫短(例如雨后的臨時積水坑),有的則相對地持久(如熱帶雨林)。在這些棲境中生存的有機體也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演化。一個極端是有機體的體型往往較小,壽命以及每個世代的周期較短,繁殖力很強,但常沒有保護后代的機制,因此,其子代的死亡率高,通常具有較強的擴散能力與遷移能力。這類有機體大多適應于短暫的棲境,被稱為“r類有機體”(r-organism)。另一極端是有機體體型較大,壽命與世代亦較長,繁殖力小,但常有完善的保護后代機制,因此,其后代死亡率較低,通常不具強的擴散能力。這類有機體大多適應于較為持久的棲境,被稱“k類有機體”(k-orgalism)。
由于物種在不同棲境里長期地演化結果,而形成生態(tài)對策(k選擇和r選擇)。“生態(tài)對策”一詞表示不同物種的有機體對于其所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的不同適應,并不意味著有機體本身有在天牛科中一些大型天牛(光肩天牛、桑天牛、云斑天牛、機紅頸天牛等),其生態(tài)對策是基本上屬于k對策害蟲。所以應該采用凈化蟲源基地,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主的綜合治理措施,輔助以化學的、人工的、物理的、生物的多種措施。
根據(jù)害蟲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的關系,應采取增強森林自然控制能力的營林對策。例如,為克服樹種單一的現(xiàn)狀,逐步完成樹種結構的調整,采取“治改結合”的戰(zhàn)略措施,改蟲嗜好樹種為抗性樹種,改純林為混交林,有計劃建立起一個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3.害蟲的綜合治理和全部種群治理
關于防治害蟲的策略,當前存在兩種不同的體系,即害蟲的綜合治理(IPM)和全部種群治理(TPM)。前者是當前世界普遍采納的策略,即認為只要將害蟲種群壓低到不造成經(jīng)濟危害水平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對能被自然因素控制而未達到經(jīng)濟閾限的害蟲不必防治。因此,要多方設法保護及加強自然控制因素。所謂自然控制因素,主要是指害蟲的天敵。假如把害蟲都消滅盡了,天敵也就同時死亡。保留下來一部分殘存的害蟲,作為這些天敵的食物或寄主,使天敵能繼續(xù)存在,這是加強及維持自然控制的一個方法。
另外一點,保留一些殘存害蟲,可以維持生態(tài)多樣性。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每一種生物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并且各種生物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由于它們的相到關系,維持著相對平衡。生物種類越多,相互關系越復雜,這個平衡越穩(wěn)定,因此應當盡可能地維持生態(tài)多樣性。而徹底消滅一種害蟲,從生態(tài)學觀點來看,是不明智的。
全部種群治理害蟲的防治策略也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正式形成的。這種策略的形成與一種防治方法的成功有關,即釋放雄性不育昆蟲來消滅害蟲的方法。這同所有以前的防治方法都不相同,它不是化學防治,嚴格地說也不是生物防治,而是利用害蟲本身的一種生理特性(生殖的不育性)來防治害蟲。但是,其效果竟如此有效,竟然能把一種害蟲徹底消滅(釋放雄性不育昆蟲,在得克薩斯州防治羊皮螺旋蠅Cochliomyiahominiuorax),在防治害蟲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這個方法的原理,以及利用這個方法能徹底消滅害蟲的成功,便逐漸形成了這一新的策略。事實上全部種群治理的主張早已存在,只是作為一種普遍追求的目的很難做到。全部種群治理論者還承認,對多數(shù)害蟲要達到完全控制及消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方面的困難及費用都是極大的,而且也不敢保證一定成功,且對很多害蟲無此必要。
1983Ridway及Lloyd提出了新防治策略,即大面積種群治理(APM)。這個防治策略實際是上述兩個防治策略的折衷辦法,在一些原則上,采用了害蟲綜合治理的做法,但是在具體防治方法上又偏重于全部種群治理。
大面積種群治理也是主張多戰(zhàn)術的戰(zhàn)略的,因此與上面所述的兩個策略相同。這是因為這個策略特別強調盡量消滅害蟲,因此主張用各種方法一同進行來消滅害蟲就更為有效。這個策略有一個特點,即比較多地強調化學防治法的應用。可以看出,這個策略的提出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這時候,對于化學防治的傳統(tǒng)作法已作了一定的改進,即可以消除或減少化學防治的不良副作用。因此,化學防治,特別是合理用藥,尤其被這個策略所重視。
但是,在經(jīng)濟閾限的確立以及防治決策方面,這一策略卻與害蟲綜合治理相同。他們主張用系統(tǒng)分析測定多維的、動態(tài)經(jīng)濟閾限,由此決定是否進行防治。但是,他們主張,一旦決定進行防治時,就盡量做到徹底消滅,使害蟲數(shù)量減到最少。因為這樣,往往可以使害蟲的數(shù)量較長期不能上升到經(jīng)濟閾限,因而可以減少以后的用藥次數(shù)。
所以,大面積種群治理可看成是以上兩種策略的合并。他們一方面主張盡量徹底消滅害蟲,另一方面主張用系統(tǒng)分析確定經(jīng)濟閾限來決定防治與否。他們認為這樣做,經(jīng)濟效益(即防治的收益)更大,防治更徹底,對于社會效益及生態(tài)效益(由于用化學防治法已經(jīng)減少了其不良的副作用),也不會有不利的影響。
從當前生產(chǎn)實踐中看,特別是目前的經(jīng)營管理水平,實行綜合治理和全部種群治理相結合,即接近于大面積種群治理的對策較為適宜。提倡這種觀點,即是在一個鄉(xiāng)、一個縣等大面積區(qū)域內,將天牛(特別是光肩星天牛、桑天牛、云斑天牛等大型天牛)的種群壓低到不造成經(jīng)濟危害水平,因受財力的限制,不可能將其全部消滅。但是在一個小范圍內,比如幾公頃、幾十公頃的豐產(chǎn)林內,原來一直沒有天牛害蟲侵入,如一旦發(fā)現(xiàn)侵入,就應該徹底消滅,不留后患。
4.桑天牛的綜合治理
桑天牛的綜合治理,首先要營造混交林。毛白楊林、蘋果園等易遭桑天牛危害的樹種,其周圍1000m范圍內,徹底清除桑、構、柘等??浦参?。
由于桑天牛自上而下筑抗道,每隔一定距離有一排泄孔,化學防治桑天牛應在最新(下)排糞孔插毒簽。注射毒液等方法亦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4.1營林措施
(1)營造混交林:與毛白楊混交的樹種,不僅有利于毛白楊生長,同時還要與毛白楊的生物學、生態(tài)特性不同,如根系的分布,對光照、溫度等的要求等,兩者之間不能有共同的主要病蟲害。從預防病蟲害這一點看,刺槐是一種理想的混交樹種。刺槐為淺根性樹種,根系有根瘤菌,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葉子含氮量豐富,枯枝落葉層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刺槐的枝葉茂密,郁閉快,能抑制雜草生長。在土壤肥沃的條件下,毛白楊與刺槐混交林中,最初10年應對刺槐采取平茬、打頭的措施,抑制刺槐的高生長,加速郁閉,消滅雜草,以利毛白楊生長,增強其抗蟲能力。
(2)鏟除補充營養(yǎng)寄主:對楊樹、蘋果及其他易遭桑天牛危害的樹種,分布較集中的林區(qū)或果園,應將??浦参?桑、構、柘等)清理或進行管理控制。這些易遭桑天牛危害的樹種應盡可能遠離桑園,兩者距離最好在1000m以上。在毛白楊、蘋果等樹種的區(qū)域內,如果有少量散生桑、構、柘等桑科植物,應徹底伐除。
采取上述措施,主要根據(jù)是桑天牛成蟲營養(yǎng)特性。桑、構、柘等植物是桑天牛補充營養(yǎng)時最喜愛吃的營養(yǎng)植物。白天桑天牛的成蟲多棲息在這些寄主上取食嫩枝皮層,夜晚飛入毛白楊林或果園內產(chǎn)卵危害。
4.2植物檢疫
進行苗木檢疫是杜絕桑天牛帶入楊樹栽培區(qū)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要各項措施配合協(xié)調,就能經(jīng)濟有效地控制住天牛的危害,保護楊樹健康生長,迅速成林成材。
4.3生物防治
(1)利用天敵昆蟲防治:修枝時盡量把有桑天牛卵和幼蟲的枝條剪掉。把桑天牛被天敵寄生的卵(一般刻槽內的卵未孵化,多數(shù)為寄生卵)搜集起來,置于室內保護過冬,翌年6月中、下旬掛在林間。桑天牛卵被桑天牛尾嚙小蜂寄生率達22.1%~61.8%,如能采取保護措施可提高寄生率1倍。
(2)春季當桑天牛幼蟲開始活動時,用每毫克含孢子量2億或3億的白僵菌懸浮液從倒數(shù)第2排泄孔注射防治,防治效果達51.2%~92.1%。注射青蟲菌防治效果亦好。
(3)招引啄木鳥。大斑啄木鳥對桑天牛第1個越冬期內的幼蟲喜歡啄食。此時幼蟲所在枝干較細,便于啄食,啄食率同達70%以上。可掛招引木保護利用。
5.云斑天牛的綜合治理
云斑天牛的綜合治理主要采用人工防治。于秋、冬或早春砍伐受害嚴重的林木,并及時處理樹干里大量越冬幼蟲和成蟲。由于云斑天牛的侵入孔多分布在樹干較低部位,一般在2m以下最多,所以,便于開展化學防治以及從侵入孔注射微生物農(nóng)藥進行人工防治等。
5.1林業(yè)措施
(1)種植誘餌植物:云斑天牛成蟲補充營養(yǎng)時最喜食的植物有紫荊、月季、繡球、梨樹、葡萄、構樹等,在易遭云班天牛危害的林分附近,可種植這些植物,作為誘捕云斑天牛成蟲的餌料。
(2)清除蟲源樹:秋、冬季節(jié)或早春及時把受害嚴重致死或即將死亡的核桃樹一律砍伐,及時處理,可消滅一部分蟲源。
(3)選用抗性樹種營造隔離帶或塊狀、帶狀混交??捎贸厣?、水杉營造50~100m寬的隔離帶,將新造的意楊林隔開,能收到較理想的效果。
5.2生物防治
(1)用綠僵菌(2億孢子/ml)或綠僵菌(2億孢子/ml)加500倍樂果注射蟲孔。后者殺蟲效果較單獨使用綠僵菌為好。低劑量的化學農(nóng)藥和真菌殺蟲劑混用時,化學農(nóng)藥很快引起昆蟲輕度中毒,從而降低昆蟲對病原物的抵抗力,有利于病原菌的入侵和生長。
(2)用微型噴粉器噴射白僵菌純孢粉防治云斑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