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斷案的故事
李逵斷案的故事
民間故事是來源于人民生活的語言,與人們生活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它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民俗、文化和心理。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李逵斷案》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李逵斷案》
中秋過后第二天,李逵在東阿縣替錢知縣斷完“奸情冤案”,拿起兩把板斧,剛要下堂,忽聽堂下有人高喊:“李頭領(lǐng)別走,我們的遺案請頭領(lǐng)公斷。”
李逵一愣,向下看去,見兩位穿著講究的男子,一邊喊一邊分開眾人向前擠來。
錢知縣見到這兩人,驚得臉上汗水像豆粒般滾落下來,急忙對李逵一揖,言道:“李頭領(lǐng),請你斷案,我到后堂有事,去去就來!”說罷溜出大堂。
李逵環(huán)眼一瞪,大嘴一咧道:“你們是何案,狀告何人?快快講來!”
張仁向前叩首:“我乃東阿城西張家莊人士,姓張名仁,狀告我弟張義,他多占我父母遺產(chǎn)四十五畝林地。父母病故后,我要求重分,弟弟不干,因此告到大堂,錢知縣斷了近一年,至今無有結(jié)果。”
李逵聽后問:“張義何在?”
張義也向前叩首道:“小人在此。”
“你兄所言,可是事實?”李逵追問道。
“事實不錯,但布袋里裝牛梭——內(nèi)里有彎。”張義聳聳肩道。
“李頭領(lǐng),這事內(nèi)中曲直,你聽我從頭說起。”張仁講出了一段故事。
東阿知縣姓錢,名開,他不是科班出身,而是捐班起家。他的父親花十萬兩雪花銀,給他捐了個東阿知縣。他無半點文墨,只知撈錢,其他事不干,只管斷案打官司。他斷官司不分是非,誰送錢多,官司誰贏。因此,東阿老百姓給他送了個外號叫“錢開門”。還編了個順口溜:錢開門向錢開,有理無錢莫進(jìn)來;要想官司能打贏,白銀多送贏賜赍。
張仁深知錢知縣為錢,為要重新分回那四十五畝林地,心想:“我送上個三五百兩銀子也合算。”于是帶了十兩紋銀先投石問路,看看錢知縣是真為錢還是不為錢?當(dāng)晚送進(jìn)后堂。
錢知縣見銀眼開,山羊胡一翹,笑著說:“明天升堂!”
張仁心里像喝了口蜜,甜絲絲、美滋滋地走出了后堂。
他走了沒有半個時辰,張義懷揣十五兩銀子,步入后堂,見到錢知縣把銀子往桌子上一放道:“我兄把我告了,這是十五兩銀子,斷明官司,定有厚禮酬謝!”
錢知縣心里樂開了花:“銀路來了!”笑得兩眼合成了縫,點頭道:“明日升堂,你聽著就是了。”
第二天升堂問案,錢知縣見原告、被告都在堂下,當(dāng)即讓老大張仁站在堂角,老二張義坐在身旁。
張仁見此,心里明白,就知老二送銀比他多。老二像喝了杯糖水,渾身舒暢,心想:這種世道,有錢能買鬼推磨,我十五兩白銀就可買通知縣,銀沒送。
張仁一雙黑豆眼轉(zhuǎn)了幾轉(zhuǎn),害怕錢沒送到位,錢知縣把地斷給老二,他躬身一揖,歌頌錢知縣道:“錢大人來東阿,百姓無不拍手稱贊:錢知縣真是父母官,斷案清如水、明如鏡,勝過宋朝老包公。”
張義心想:知縣讓我等,我等等再說。
錢知縣山羊胡須上翹,老鼠眼宛若吊秧子狗,忙個不停,來回轉(zhuǎn)啊轉(zhuǎn)啊,暗暗盤算:你們兩個都有錢,不給老爺我送個萬兒八千兩銀子,想得到林地?沒門兒。現(xiàn)在不撈白不撈,掙回“官本”再讓你們知道老爺手段高。一指他們道:“你們一奶同胞,不要為爭地傷了和氣,和為貴呀。情況不明,查清再斷,退堂!”
他這一手還真靈,到晚上,老大一次送去白銀五百兩,老二送去三百五十兩。到第三天升堂,知縣給老大賜坐,讓老二站著,隨即宣布:"事由沒查清,無法宣判,等以后再說!"又退了堂。
張仁和張義心里明白,搡著勁送禮。張仁送了一千五百兩,張義送了一千三百兩。
第三次開堂,兄弟倆雖都撈上了坐,可是,錢知縣笑瞇瞇言道:“知縣難、知縣難,我這知縣不同其他知縣,他們以刑治縣,我以仁治縣。你們可是親兄弟,手足之情不可忘,常言道:爭者不足,讓者有余,以和為貴。你們想好了,再來后堂找我!”又這么退了堂。
兄弟倆爭林地官司,這么一拖就將近一年下去了,無有任何結(jié)果。眼看快到八月中秋節(jié),常言說得好: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美酒月餅敬老天。錢知縣是“青天大老爺”,張仁和張義又都為那四十五畝林地敬錢知縣。
張仁心急火燎,人爭一口氣,神爭一爐香,再賠也得爭回那四十五畝林地。中秋節(jié)一過,白露來到,秋分種不上麥子,那可是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呀!中秋佳節(jié)給知縣送何禮好呢?
想啊想啊,突然一計躍上心頭,忙派管家張三,如此這般交待一番。張三高高興興離開家門,向湖邊疾去。張義也與張仁一樣劃拉著肚皮計謀著,計策來到,喊過張五說:“你要給老爺我辦這么這么件事。”
張五聽后一拍大腿道:“東家放心好了,保你滿意!”
中秋節(jié)前一天晚上,張仁讓張三提著鯉魚進(jìn)了后堂,張三放下離去。張仁見到錢知縣躬身一禮:“祝夫人幸福,老爺人財兩旺。鄙人略備薄禮,酒九瓶,魚一條,老爺過節(jié)酒‘豐’有‘余’。”
錢知縣起初見禮眉頭一皺,十分不樂,張仁明白,忙又施一禮道:“老爺摸摸這魚肚皮多硬啊!”
錢知縣向前觀魚,見魚肚皮用麻線縫合,一摸硬梆梆的,又一抽線頭,元寶從肚里掉出一個。
知縣立時眉開眼笑,連連點頭,山羊胡一抿,笑道:“好,好,中秋節(jié)升堂,你聽佳音好了!”
張仁聽后十分高興,又施一禮道:“林地斷我,另有酬報!”說罷,扭頭闊步離開后堂。
張仁離去半個時辰,張義又興高采烈來到后堂,讓張五放下西瓜,張五退下。張義躬腰九十度,一揖道:“中秋佳節(jié)到,鄙人無甚奇禮珍寶,自己種的西瓜特別甜,別說吃了,就是仔細(xì)看看,保準(zhǔn)老爺比吃蜜甜,你抱抱大小。”
錢知縣有魚的教訓(xùn),這次先開口說:“你往那一放,我就聞到甜味不同一般。”隨即,張義又道:“你老看看瓜瓤如何?”
錢知縣向前掀開挖好的瓜皮,見西瓜肚里白花花的,凈是元寶,笑著道:“明天升堂,讓你過個好節(jié)就是了!”
中秋節(jié)上午,堂鼓三通響過,錢知縣升堂。見張仁、張義已在堂下,知縣忙命人給二人賜坐。接著錢知縣開言道:“今日斷案,速戰(zhàn)速決,回去過個好節(jié),你們意下如何?”
張仁聽后向前半步,深深一揖:“中秋佳節(jié),老爺‘余、酒’可豐呀?我是‘魚人’呀'!”
錢知縣笑著點頭:“豐、豐!好、好!這事不用提,早就記在我心里。”
張仁心想:“中!我的魚沒白送呀。”
張義不知錢知縣和張仁葫蘆里裝的何藥,看曼錢知縣,又望望張仁說:“老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西瓜月餅敬大人。”
錢知縣看看張仁,望望張義,用手抿了抿山羊胡:“年年有余西瓜豐,好吃好用我心明,我這心里有了數(shù)。”說后走下堂來,先拍張仁肩,又拍張義臂,言道:“官司過節(jié)不能斷,節(jié)后斷清不為晚,再晚也不會過了年三十!回家先過節(jié)!”把張仁、張義送出大堂。
張仁越想越氣,張義越思越惱,送禮數(shù)千兩,四十五畝林地還沒撈上。
張仁十六一早到了縣衙,想問個明白,張義一早也到大堂,想叫錢知縣說清楚。他們一看大堂坐的不是錢知縣,而是梁山義軍頭領(lǐng)黑旋風(fēng)李逵,他們從頭到尾聽罷李逵斷“奸情案”。見李逵斷完,提起兩把板斧要退堂,張仁和張義同時高喊:“李頭領(lǐng),我們的林地遺案,請你給斷!”
錢知縣聽到張仁、張義的喊聲,吃驚不小,他深知李逵的為人,若要把我受銀的事兒抖擻出來,李逵怎會饒我?隨即,對李逵一揖道:“李頭領(lǐng)斷案公平,再請你代我理完林地案,我到后堂有事,去去就回!”
沒等李逵答應(yīng),他就鞋底抹油——溜啦。李逵只得重新坐上大堂,一摔驚堂木:“你們誰是原告,狀告何人,因為何事?”
張仁喊道:“我是原告!”
李逵問道:“告誰?”
張仁又道:“我弟弟張義!”
李逵又問:“告他何事?”
張仁講完爭四十五畝林地的經(jīng)過;張義說:“誰養(yǎng)老誰繼承財產(chǎn),是自古至今的常理,我有長工張忠可以作證。”
在堂下聽斷案的張忠,聽他如此說,就想離去。李逵說:“傳張忠到堂!”
衙役疾跑堂下拉張忠,張忠嚇得臉色煞白。衙役對張忠言道:“別怕,李頭領(lǐng)不是錢知縣,作證不干你事,怕什么!”
張忠只得向前跪下。李逵趕忙下堂攙起張忠:“坐下說話!”
衙役忙搬過椅子,讓張忠坐下。李逵返回大堂,問:“你在下邊都聽明白了,他們說的可是實話?”
張忠說:“是實話,張義用養(yǎng)老的那四十五畝林地的收入雇我們夫妻倆種地,照顧他的爹娘。我們和他們的父母有緣,平時他父母與我們親如父子,不分彼此,多年不見他們的兒女。他們父母相隔三天,都下世去了。讓他們兄弟倆兌錢發(fā)喪,都不兌,只好由我們夫妻倆將老人埋入林地。不久他們就爭開了這四十五畝林地,其他事兒我就不知了。”
李逵聽后,頓時怒發(fā)沖冠,一摔兩把板斧,喝道:“張仁不仁,張義不義,你們兩個狗東西,只爭林地財產(chǎn),不要爹娘,連豬狗不如,每人重打五十大板,拉下去!”
衙役們拉張仁、張義就要施刑,張仁、張義高喊冤枉:“我們可給錢知縣送了數(shù)千兩銀子啊!”
李逵聽后,喝道:“慢!我現(xiàn)在宣判如下:張仁、張義再加五十大板,一百板一下不可少!那四十五畝林地,一直由張忠耕種并奉養(yǎng)二老,林地判給張忠,永不準(zhǔn)翻案!讓這兩個狗東西畫押!”
接著李逵又喝道:“衙役們,快到后堂將那個視錢如命,一天到晚想法撈錢的錢知縣帶上堂來!”
幾個衙役將張仁、張義拉下施刑,又有幾個衙役跑到后堂,不見錢知縣及夫人去向,疾疾來到大堂稟報:“錢知縣攜銀兩離后堂,夫人也不知去向!”
李逵怒道:“我去追那賊子,他跑不了!”
對此后人贊道:李逵斷案通人情,貪官為銀斷不清;行賄兄弟各挨板,貪官逆子都落空。
李逵簡介:
李逵是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元雜劇“水滸戲”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生得粗壯黝黑,綽號“黑旋風(fēng)”。沂州沂水縣百丈村人氏。因為打死了人,逃了出去,遇到赦宥,被戴宗留在江州當(dāng)牢子。為了解救宋江和戴宗大劫法場,李逵與眾人大鬧江州,背著老母上了梁山,后老母被虎吃,李逵怒殺一窩四虎。李逵慣使一雙板斧,梁山排座次時,位列第二十二位,是梁山第四位步軍頭領(lǐng)。
梁山受招安后,隨軍征討遼國、田虎、王慶、方臘;戰(zhàn)事結(jié)束后被封為鎮(zhèn)江潤州都統(tǒng)制。因宋江飲高俅等奸臣送來的毒酒中毒后,擔(dān)心李逵再次起兵造反復(fù)仇,便讓李逵也飲下毒酒,李逵隨后身亡。
李逵是《水滸傳》成書之前便已在文學(xué)作品中多次以主角身份出現(xiàn)的人物,但《水滸傳》對其進(jìn)行了很明顯的加工塑造,使他成為一個心粗膽大、率直忠誠,同時又魯莽好戰(zhàn)的性格鮮明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