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的成語典故是什么
囫圇吞棗的成語典故是什么
囫圇吞棗一般是用來表示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大家應(yīng)該都聽過囫圇吞棗這個故事吧。下面是學習啦網(wǎng)小編帶來的囫圇吞棗的內(nèi)容,希望大家喜歡。
囫圇吞棗的典故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
囫圇吞棗的解釋
[釋義] 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tǒng)地含糊地吸收知識。
[語出]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正音] 囫;不能讀作“wù”。
[辨形] 棗;不能寫作“束”。
[近義] 不求甚解 生吞活剝
[反義] 含英咀華 細嚼慢咽 融會慣通
用囫圇吞棗造句
1) 學習知識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圇吞棗。
2) 倘使囫圇吞棗,似乎沒有多大用處。
3) 學習上我們決不能囫圇吞棗。
4) 你照我的方法去讀,自然可以融會貫通,不會只是囫圇吞棗而已。
5) 讀書要思考,不能囫圇吞棗。
6) 學習文學而懶于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朱自清
7) 人生中最艱難的是選擇;工作中最困難的是創(chuàng)新;生活中最痛苦的是自擾;做人中最苦惱的是委屈。一次專心學習勝過百次囫圇吞棗;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輕率行動;一次真誠相助勝過百次憐憫同情;一次見義勇為勝過百次豪言壯語。
8) 學習中的大忌是囫圇吞棗;讀書中的小忌是走馬觀花。
9) 讀書就像品茶一樣,囫圇吞棗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細細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樂趣。
10) 一次專心學習勝過百次囫圇吞棗;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輕率行動;一次真誠相助勝過百次憐憫同情;一次見義勇為勝過百次豪言壯語!
11) 我們要細心體會課文的意思,不能囫圇吞棗。
12) 張老師告訴我們,學習上不要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別人的理論。
13) 讀書,學習要善于思考,囫圇吞棗會收效甚微,是一種不良習慣。
14) 學習不認真,貪多求快,囫圇吞棗,一知半解,這是一種要不得的學習態(tài)度。
15) 讀叔本華的書,我們不能囫圇吞棗,要含英咀華。
16)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而要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
17) 學習中的大忌是囫圇吞棗;讀書中的是走馬觀花。
18) 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雖看不知精神。民諺
19) 他看書一目十行,囫圇吞棗,書雖看了很多,但收獲很小。
20) 生活壓力大,鮮棗來幫忙;囫圇吞棗引腹脹,細嚼慢咽幫減壓,空腹睡前易燒心,加餐用來效果佳,鮮棗亦防膽結(jié)石,注意飲食用處廣!
21) 不懂得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圇吞棗。
22) 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23) 像他這樣循序漸進地學習,雖然成效可能較慢,總比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要好。
24) 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25)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讀到內(nèi)涵,讀到中心才能讀好。
26) 每次我看到新的東西,我先是囫圇吞棗,然后在細細琢磨。
27) 你看四大名著的時候一目十行,隨便瀏覽的話無異于囫圇吞棗,是沒有效果的。
28) 不管學習什么知識都要仔細琢磨,深刻領(lǐng)會,千萬不能囫圇吞棗只學皮毛。
29) 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yīng)之說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30) 我們囫圇吞棗地吃了幾口就出門了。
31) 我讀書經(jīng)常只是囫圇吞棗的看一遍。
32) 他囫圇吞棗地把晚飯塞下肚,好像三天沒吃過東西似的。
33) 讀書要反復的讀不能囫圇吞棗。
34) 學習要靠平時的積累,別到了臨時才囫圇吞棗的抱佛腳,這是不可取的。
35) 囫圇吞棗地吃食物是個壞習慣。
猜你喜歡:
2.囫圇吞棗歇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