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成語典故集萃
1、不入虎穴
東漢時,漢明帝召見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帶著一隊人馬,不怕山高路遠,一路跋涉,千里迢迢,來到了新疆。鄯善王聽說班超出使西域,親自出城迎候。班超向主人說明來意,鄯善王很高興。
過了幾天,匈奴也派使者來和鄯善王聯(lián)絡感情。鄯善王熱情款待他們。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說了東漢許多壞話。鄯善王頓時黯然神傷,心緒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見班超,態(tài)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對策。班超說:“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慮,兩國和好。”可是班超他們?nèi)笋R不多,而匈奴兵強馬壯,防守嚴密。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天深夜,班超帶了士兵潛到匈奴營地。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拿著戰(zhàn)鼓躲在營地后面,一路手執(zhí)弓箭刀槍埋伏在營地兩旁。他們一面放火燒帳篷,一面擊鼓吶喊。匈奴人大亂,結(jié)果不是被大火燒死,就是被亂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歸于好。
“不入虎穴”這個成語常和“焉得虎子”連用,意思是說,不進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艱險就不能取得成功。
2、割席分坐
漢朝時,有兩個讀書人,一個叫管寧,一個叫華歆(xīn)。他們感情很好,不僅在同一個地方讀書,而且形影不離。有一次,管寧和華歆一起到院子里鋤草,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塊金子。當時,管寧視若無睹,仍舊揮動鋤頭,而華歆卻動心了,立刻拾起了金子,放在一邊。
又有一次,管寧和華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讀書。忽然有坐著轎子的官員從門前經(jīng)過,管寧照常讀書,華歆卻忍不住放下了書本,跑出去看。管寧見華歆這樣不專心,又羨慕做官的人,再加上發(fā)現(xiàn)他見到了金子動心的事,就堅決地割斷了并坐在席子,把座位分開,面色嚴肅對對華歆說:“從現(xiàn)在開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后來人們常用“割席分坐”這個成語表示跟朋友絕交。
3、梁上君子
東漢時期,在潁(yǐng)川有個縣官叫陳實,他辦事公正,很有聲望。
一天夜里,一個小偷溜進了陳實的家里,躲在房梁上,被陳實發(fā)現(xiàn)了。他沒有喊叫,裝著沒有看見一樣。他穿好衣服后,就把兒孫們叫醒來到自己住的房間里,非常嚴肅地對他們說:“你們長大了一定要愛惜名聲,從嚴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損害別人的事。有些人原來并不壞,而是對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壞習慣,慢慢地變壞了的。這些人如果嚴格要求自己,也可以做君子的。”陳實說到這里,馬上用手指向房梁上邊說:“你們看,梁上的那位君子墮(duò)落到了這般地步,是慢慢地變成的啊!”
躲在梁上的小偷聽到后,又慚愧,又驚慌,連忙從房梁上跳下來,向陳實磕頭認罪。陳實的兒孫們要找繩索捆綁小偷,但被他制止了。陳實見小偷苦苦求饒,便說:“看你這個樣子,并不像個壞人,你大概是因為生活上貧困,才不得不這樣做的吧?”說完,讓家人取出兩匹綢緞,送給小偷,勸他改邪歸正。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盡地一再表示今后絕不當小偷了,要重新做人。
人們根據(jù)這個故事,引申出“梁上君子”這句成語。“梁上君子”被用作小偷、竊賊的代稱。后來“梁上君子”還用來比喻那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脫離實際的人。
4、大器晚成
東漢末年,有個叫崔琰(yǎn)的人。他從小喜歡舞槍弄棍,不好讀書。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求師愛學。由于他很有靈氣,再加上學習刻苦,所以他后來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受到曹操的器重。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性情沉默,不好講話,人看起來也不很聰明,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甚至貶他才智不足,認為他沒有出息。崔琰卻不這么看,他常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顯露頭腳,崔林年紀大些的時候,一定會成大器的。”后來崔林果然做了很大的官。
成語“大器晚成”,指能擔當大事的人物要經(jīng)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比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