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禍起蕭墻
時間:
廣達646由 分享
歷史典故:禍起蕭墻
典故用得適當,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辭效果。能顯得既典雅風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語言更加精練、言簡意賅、辭近旨遠。下面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歷史典故,歡迎閱讀:
禍起蕭墻
《論語·季氏》:“季氏將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鬃釉?‘……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東漢·鄭玄注:“蕭之言肅也;墻謂異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墻。后季氏家臣陽虎果囚季桓子。”
孔子認為:魯大夫季孫要攻打顓臾(魯國的附庸),季孫的優(yōu)患不在顓臾,而在蕭墻(春秋時宮室門前的屏風)的里面,比喻宮廷中勾心斗尾的政治斗爭。后遂用為危機內(nèi)伏之典。
唐·王翰《飲馬長城窟行》詩:“一朝禍起蕭墻內(nèi),渭水咸陽不復(f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