蠱惑人心的典故
蠱惑人心是指用謠言或詭辯來迷惑;毒害人們的心靈。你們知道蠱惑人心的典故嗎?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蠱惑人心的典故,供大家閱讀!
蠱惑人心的典故
《元史・刑法志》:“諸陰陽家者流,輒為人燃燈祭星,蠱惑人心者,禁之。”
釋迦牟尼佛有個關(guān)于人貪欲的寓言故事,因為太長沒有錄入。其中的“蜂蜜”是指滿足人類欲望的各種各樣的快感和享樂。而等待旅人落下的“龍”,是人們心造之物,它如實影射人們丑陋的思想和欲望。
紅龍比喻惱怒,就是“嗔”;黑龍比喻欲望,就是“貪”;藍龍比喻嫉妒、憎恨、發(fā)泄不滿,就是“愚癡”。佛教將這“貪、嗔、癡”為“三毒”。三條惡龍就隱喻這三毒,按釋迦的說法,這就是糟蹋人生的三大要素。
據(jù)說人的煩惱有108種之多,特別是其中的“貪、嗔、癡”這三毒,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兇”,是死死纏住人心、不肯須臾脫離的“毒素”,人們即使想擺脫他們也擺脫不了。
要完全消除三毒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努力去抑制他們、控制他們。在具體的做法上沒有捷徑,但只要將誠實、感謝、反省這一類“簡單易行的修煉”持續(xù)實踐就行。另外平時養(yǎng)成理性判斷事物的習(xí)慣也很重要。
控制住欲望,也就是抑制了私心,利他之心就會抬頭。先人后己的利他心,是一切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
忘我利他,把自己放在后面,先為世人為社會盡力。當(dāng)這種利他心出現(xiàn)時,人就不再為欲所迷。而且有了利他思想,煩惱的三毒就開始消解,原本“純潔的心靈”就能從庸俗的欲望中解脫出來,重新描繪美好的愿望。
蠱惑人心的解析
[成語解釋] 用謠言或詭辯來迷惑;毒害人們的心靈。蠱:相傳是一種由人工培養(yǎng)的毒蟲;用來放在食物中害人;蠱惑:迷惑;毒害。
[成語出處] 《元史·刑法志》:“諸陰陽家者流;輒為人燃燈祭星;蠱惑人心者;禁之。”
[正音] 蠱;不能讀作“chónɡ”。
[辨形] 蠱;不能寫作“盅”。
[近義] 造謠惑眾 造謠中傷 飛短流長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jié)構(gòu)] 動賓式。
蠱惑人心的造句
1、是的,這是一個情緒化的問題,很容易被蠱惑人心者利用。
2、在這種毫無可能蠱惑人心的“階層團結(jié)”口號下,羅馬人一方面受到惡意的重傷,另一方面法國人受到來自國際媒體的抨擊。
3、另一方面,經(jīng)濟蕭條則有助于蠱惑人心的政客成為獨裁者,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那段時期即說明了這一點。
4、如果沒人知悉火雞被引入說英語國家的歷史,這一說法也許頗為蠱惑人心。
5、我媽教我不要輕易相信廣告蠱惑人心的辦法。
6、這一法案往好處說頂多是毫無意義的裝腔作勢,往最壞處看是危險的蠱惑人心。
7、他們和很多恐怖主義組織一樣,利用因特網(wǎng)(Internet)蠱惑人心,煽動心懷不滿的年輕人加入激進分子的行列并建立自己的恐怖主義巢穴,以規(guī)避得到加強的安全措施。
8、薩曼莎有一種蠱惑人心的自信,這種自信可以讓羅斯·佩羅去競選總統(tǒng)。
9、沒有責(zé)任感的領(lǐng)導(dǎo),僅僅是個蠱惑人心的政客,他會告訴民眾:假如他當(dāng)選,他將解決所有的問題。
10、布魯弗主義,一種對統(tǒng)治世界的不可能的、夸張的信仰,是對納粹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的拙劣的模仿--只是同樣的空虛和同樣的蠱惑人心,雖然由于007的出現(xiàn),它遠非同樣的致命。
11、整個社會充滿著蠱惑人心的厚顏無恥的口號,到處是血腥的諾言。
12、在一次采訪中他說道:“這并非我一個人的見解。如果你相信福音中所說,相信魔鬼的存在,相信他蠱惑人心的力量,你就知道我在說什么。”
13、我們從未想過要拿此事件來蠱惑人心。
14、盡管人們想知道明星更多的新鮮事無可厚非,但是那些散布謠言蠱惑人心的人們確實應(yīng)該受到懲罰和制裁。
15、這位蠱惑人心者的演說未能煽動聽眾。
16、這些并非是蠱惑人心的材料。
17、他們靠的不是那些蠱惑人心的術(shù)語,“威信”才是魔術(shù)師的詭計得逞的重要因素之一。
18、一個單一的名稱,在一個單一的功能是指兩個不同的對象,勢必蠱惑人心。
19、為支持自己的觀點,他刊載謊言,偽造文獻,編選暴力故事,寫煽動性的社論,出版蠱惑人心的卡通和照片。
20、暴動煽動者;蠱惑人心的政客:激起民眾激情的領(lǐng)導(dǎo)人或演講者;煽動者。
21、常有人抱怨說,蠱惑人心者鼓吹經(jīng)濟謬論時,總是比那些點出問題要害的誠實的人更能獲得大眾的歡呼喝彩。
22、雅致的婚紗禮服裙不只是蠱惑人心,魚,熱錢深V露背禮服近年來選擇豐隆。
蠱惑人心的典故相關(guān)文章:
1.目不窺園的典故
2.三人成虎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