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厭詐的成語故事典故_字詞解析_造句
兵不厭詐的典故: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占了楚國的盟國曹國和衛(wèi)國,只有兩國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zhàn)。兩軍在城濮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后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zhí)政,萬一遇到兩國發(fā)生戰(zhàn)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為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兌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
應該怎樣作戰(zhàn)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于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zhàn)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采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后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結果,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zhàn)。晉國取勝后,與齊、魯、宋、鄭、蔡、莒、衛(wèi)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兵不厭詐的漢語詞典解釋:
指用兵作戰(zhàn)時當盡量使用欺詐等計謀來迷惑敵人。
●《韓非子•難一》:「戰(zhàn)陣之閑,不厭詐偽?!?/p>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攸(許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豈不聞兵不厭詐!’」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王文成公用兵》:「凡此皆出奇制勝,所謂兵不厭詐,非小儒所能知也?!?/p>
兵不厭詐的近義詞/反義詞如下:
近義詞:兵不厭權、縱橫捭闔
反義詞:先禮后兵
用兵不厭詐造句:
一、兵不厭詐,戰(zhàn)場上一定要小心謹慎。
二、古語有云“兵不厭詐”,要想在戰(zhàn)場上克敵制勝,就應該放下尊嚴,不擇手段。
三、對付敵人,有時,我們還要兵不厭詐,我們平時要盡量保持低調和自強不息。
四、奧運之兵不厭詐的賽場競技,勝負之間,有時求金心切,有意無意間會有一些正規(guī)動作以外的舉動。
五、打仗主是要戰(zhàn)勝敵人,兵不厭詐,敵人越罵我們狡猾,越說明我們做得對極了。
六、戀愛和戰(zhàn)爭是不擇手段的;兵不厭詐;情場如戰(zhàn)場。
七、選舉有如行兵調將,所謂兵不厭詐,用兵打仗時,各方總不排除用狡詐手段迷惑敵人。
八、如果你看過孫子兵法就是知道什么是兵不厭詐。
九、商場如戰(zhàn)場,經商也要講究兵不厭詐,因此我們必須知彼知己,謹慎從事,才能在商戰(zhàn)中取得勝利。
十、兵不厭詐是一條比較麻煩的計策,因為要返過來復過去地斗智,非常需要耐心。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