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典故_字詞解析_造句
打草驚蛇的典故:
南唐時候,當(dāng)涂縣(現(xiàn)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的一個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dāng)涂縣令的任上,干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干壞事,他們變著法子敲詐勒索、貪污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占了當(dāng)涂縣官吏的十之八九。
因此,當(dāng)涂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里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dāng)涂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于是大家聯(lián)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污受賄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
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jīng)干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tài)嚴(yán)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xù)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dāng)涂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么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dāng)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一點什么聲響,他們也會聞風(fēng)喪膽。
打草驚蛇便出自這個典故,原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備。
打草驚蛇的漢語詞典解釋:
打草驚了草里的蛇。 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后多比喻做法不謹(jǐn)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俚語證實·打草驚蛇》引《續(xù)常談》作「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注云:「言汝訴主簿貪賄如打草,則我為蛇之被驚知戒矣?!购笥靡杂髯魇滦姑芏@動對方。
●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骸刚l更敢倒鳳顛鸞,撩蜂剔蝎,打草驚蛇,壞了咱墻頭上傳情簡帖?!?/p>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回:「老武趕緊告訴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風(fēng)聲,打草驚蛇,就會壞了大事。」亦作「打草蛇驚」。
●《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眾圍觀,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宋朱熹《答黃仁卿書》:「但恐見黃商伯狼狽后,打草蛇驚,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打草驚蛇的近義詞/反義詞如下:
近義詞:顧此失彼、操之過急、風(fēng)吹草動、急功近利、打草蛇驚、因小失大
反義詞:引蛇出洞、紋絲不動、敲山震虎、欲擒故縱
用打草驚蛇造句:
1、在野外要進入草叢時,切記要先打草驚蛇。
2、你最好別打草驚蛇,老板很喜歡peter,而你只是沒沒無聞的小人物。還是放聰明點兒,別吭聲,等待時機。
3、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驚蛇,讓歹徒溜了。
4、連長告訴我們,不要打草驚蛇,要對敵人進行圍攻。
5、你打草驚蛇了驚什么蛇?
6、我爬山時一定帶根棍子,既可以當(dāng)柺杖,又可以打草驚蛇。
7、這個計謀的關(guān)鍵在于避免打草驚蛇,等對方松懈后,可一舉進攻。
8、對方似仍未察覺,我們先按兵不動,免得打草驚蛇。
9、最后他們決定最好不要打草驚蛇并且不再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
10、他的第二個沖動是不必打草驚蛇。
猜你感興趣:
1.打草驚蛇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