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機光驅怎么樣改為cd
有的朋友想把光驅改為cd,這個也是可以實現的!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你做出詳細的臺式機光驅改為cd解決方法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臺式機光驅改為cd解決方法一:
做這種改裝主要的技術工作就是給光驅提供一個合適的電源。另外最好選帶有播放按鈕的那種,早期的一些光驅甚至還帶有快進、倒退按鈕。CD播放對光驅速度要求最低,單速、倍速的能讀出音樂盤的光驅都可以做這種改裝。
如果實在只有帶“關閉/打開”這一個按鈕的光驅,也還有一種變通辦法:打開外殼,沿著“關閉/打開”按鈕的連線,就可追溯到微處理器旁的一個五芯插座,這個插座應該具有面板上幾個控制按鈕的全部功能,可以到電子配件市場上買一個CD機按鍵板接到這個五芯插座上。
光驅供電電壓有兩個,5V和12V,用電池也可以巧妙改裝、舊手機電池、筆記本電池都可以用上。有人用舊微機電源來做,但注意應把風扇去掉,支持一個光驅的功耗不需要風扇散熱。
光驅也能改為VCD,除了要解決光驅的電源供應外,還需要一塊解壓板,比如早期有人用過科達KD-680RF單線解壓板,線路改動也不難。如果能找到一塊液晶顯示板(VGA水平即可)
將這幾樣東西整合到一起,做成一個可移動的一體式CD、VCD播放機,甚至可以裝在汽車上,倒也值得一玩,不過這可對改裝者的“鉻鐵功夫”有較高的要求。
臺式機光驅改為cd解決方法二:
可以啊,不過舊式光驅好改一些,只要加個小電源,然后用模擬信號線插到光驅面板前面的輸出插口就可以了,連到帶功放的喇叭或者功放上,因為現在新式光驅都沒有前面板的音量控制和輸出接口
相關閱讀:
光驅發(fā)展歷史
第一代
標準型
之所以管第一代光驅叫做標準型,是因為第一代光驅制定了很多光驅的標準,并且沿用至今,比如一張光盤的容量為640Mb(筆者這里稱的光盤制傳統(tǒng)的CD-ROM),光驅的數據傳輸率為150KB/S,這一標準也奠定了幾倍速光驅這一光驅獨特的叫法,比如40倍速光驅的傳輸速度為150KB/S*40=6000KB/S。筆者手頭正好有那時的一些歷史資料,讓我們再重溫一下。
1991年,由有全球1500家軟體廠商加入的Software-Publishers-Association中的Multimed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一代MPC(Multimedia-Personal-Computer)規(guī)格,帶動了光盤出版品的流行。一張光盤的容量是640MB,光驅的數據傳輸率為150KB/S(被國際電子工業(yè)聯合會定為單倍速光驅),平均搜尋時間為1秒。隨著市場的不斷需求,硬件技術的不斷增進。1993年,第二代MPC規(guī)格問世,光驅的速度已變成了雙倍速,傳輸率達到了300KB/S,平均搜尋時間為400ms。
400ms的平均尋道時間,300KB/S的傳輸率,640MB的容量,我們可能覺得第一代光驅速度太慢,容量太小。但要知道第一代光驅出現的時候還是大家用軟盤作為主要移動拷貝媒介,經常用10多張盤拷貝一個軟件或游戲,然后用2、30分鐘將它裝入機器內,如果其中一張盤有質量問題或拷錯了,整個工夫就白費了。那時候硬盤也只有200MB上下,400MB的硬盤要1700、1800才能買到。筆者還清晰的記得在第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他新買的光驅時,當時的感覺就是無限的游戲和軟件,并且裝起來快捷又方便。當然,不久筆者也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塊光驅,新加坡的唯用,倍速,1000多塊。
第一代光驅的特點是光驅剛剛出現,制定了光驅的很多技術標準,作為軟驅與硬盤交換數據的替代品,增大了容量,提高了速度,極大的提高了效率。那時候國內品牌非常少,比較有代表的品牌象SONY、Philips及新加坡的一些品牌。
第二代
提速型
筆者劃分的第二代主要是指光驅從4速發(fā)展到24速(32速)這一時間段。因為之后從32速再往高速光驅發(fā)展過程中雖然速度也在提高,但更多的技術發(fā)展目標已不在速度上,因此劃入下一代。
光驅發(fā)展了一段時間,由于其相對于軟盤極大的優(yōu)越性逐漸普及起來,成為裝機時的標準配置。上百MB的軟件、游戲也漸漸多了起來。裝軟件還稍微好一點,裝一遍就完了,玩游戲時經常要從光盤調用數據,此時光驅讀取速度太慢也逐漸突顯出來,有時候一個游戲走到下一關讀一下數據要讀2、3分鐘,特別是玩仙劍這樣的RPG游戲,經常要在各關之間穿梭,玩一個小時要有20分鐘用來讀盤,這誰受得了,怎么辦?提速。
此時提速也成為各家廠商技術發(fā)展的主要目標,速度從4倍速、8倍速、一直提高到24倍速、32倍速。此時光驅的支持格式也有發(fā)展,1995年夏,Multimde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三代規(guī)格標準。兼容光盤格式包括:CD-Audio、CD-Mode1/2、CD-ROM/XA、photo-CD、CD-R、Video-CD、CD-I等。
這個時間筆者的朋友換了一個ACER 16速的光驅,使用起來確實感覺快了,還記得筆者那時候打仙劍都喜歡去他那,看著載入數據條"唰"一下的過去了,心情也愉快起來。但速度快了也并不都好,由于光盤轉速太快,噪音變大,發(fā)熱量變大。當然產品的問題還是要技術的發(fā)展來解決,光驅也進入了第三代--發(fā)展型。
第二代光驅的特點是光驅逐漸普及起來,但速度慢的弱點也突出起來,提高速度成為各家制造廠商技術競爭的首要目標。光驅支持的格式也漸漸多了起來。
市場上主流的依然是洋品牌,像Toshiba、NEC等,出現了一些國產品牌,除acer外其它還沒什么氣候。
Acer DVD光驅
Acer DVD光驅
第三代
發(fā)展型
光驅速度再往上提高,傳輸速度慢的問題已得到很好的解決,但速度提高后所帶來的問題卻漸漸顯現出來。高速度的旋轉會產生震動、噪音和熱能,震動也會使激光頭難以定位,尋道時間加長,并容易與激光頭發(fā)生碰撞,刮花激光頭;產生的熱能會影響光盤上的化學介質,影響激光頭的準確定位,延長尋道時間;引起的噪音會使人精神上產生不爽的效果,容易疲勞。
針對這些問題,各個不同的生產廠家也推出了相應改善的技術:NEC公司在四角上安裝懸浮式減震橡膠;Acer公司采用懸掛技術和橡膠減震支架;Lite-on采用懸浮承載技術;Asus公司采用先進的雙重動態(tài)懸掛系統(tǒng)……
這一階段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國內廠商發(fā)展起來,以其完善的品質、低廉的價格受到消費者得青睞,成為市場的主流。
第三代的特點是速度已不是各廠商發(fā)展技術的主要目標,大家紛紛推出新技術,使光驅讀盤更穩(wěn)定,發(fā)熱量更低,工作起來更安靜,壽命更長。國內廠商發(fā)展起來,成為市場主流。
市場上洋品牌及臺灣品牌份額有一定減少,許多國內品牌崛起,象奧美嘉\源興、大白鯊、美達等等。
第四代
完美型
又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光驅的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各家廠商的產品雖然可能采用的技術略有不同,但產品品質卻都臻于完善,甚至說完美,表現在糾錯率更強,傳輸速度更快,工作起來更穩(wěn)定、更安靜、發(fā)熱量更低。
看了“臺式機光驅怎么樣改為cd”文章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