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讀后感讀書筆記
《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正面描繪北平學生愛國運動,表現(xiàn)了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歷程。本文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青春之歌讀后感,供你參考!
青春之歌讀后感篇1
純白、高潔、清澈……這是我讀《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靜的第一感。陰暗、無恥、骯臟……是我對當時那個社會的評價。
林道靜生于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后來被地主害死。道靜年幼喪母,又飽受林家的凌辱與虐待。這樣的生活養(yǎng)成了她孤僻倔強的性格。接著,林家夫婦竟想利用林道靜來賺錢——送她去讀書,再找個人嫁個好價錢。但是她抵抗著,終于與親人斷絕了關(guān)系,離家出走。
因此,林道靜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在革命工作者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之路。因為她在之前充分感受到了這個社會的黑暗與衰落:大官、富人所謂的衣冠楚楚下的貪財好色,乞丐流氓的低俗下流,使林道靜一心向著革命,與眾多革命戰(zhàn)士一起為新的社會努力著。
林道靜在改變著,變得堅強、勇敢、獨立。她不怕人們的疏遠甚至于完全孤獨,不怕親戚朋友帶給她的痛苦與打擊,甚至不怕與丈夫余永澤長久的美好關(guān)系斷裂,直到分離。對革命的熱情,導致她堅持著,哪怕就在死神面前!!就算是白白犧牲,也永不后悔、至死不渝!
她不是一個人,她有著和她一樣的一群人。他們有一種共同的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讓他們走上了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他們,不像所謂的懦夫,呆在家里不聞不問。更不像那些欺軟怕硬的漢奸,背叛祖國!他們是勇敢者,是他們站出來與敵人戰(zhàn)斗!!正因為我們中國有許多這樣的人,才能戰(zhàn)勝日本和眾多侵略者。
我發(fā)現(xiàn),最初林道靜在我眼中,是朵冰清玉潔的蓮花,現(xiàn)在,竟成了在雪中傲然挺立的梅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青春之歌讀后感篇2
很多年前,讀過這本書,因為十一的征文活動,讓我又一次想其它?;叵氘敃r對這本書的感覺只是覺得他跟很有場面感的戰(zhàn)征時期的小說不一樣。再讀還是很喜歡文中的林道靜,每讀一本書都覺得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經(jīng)歷人物的痛苦,歡樂,蛻變,成長。
《青春之歌》是楊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愛國學生運動及革命知識分子斗爭生活的優(yōu)秀長篇小說,后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歌劇等。
林道靜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余敬唐卻陰謀把她嫁給當?shù)氐臋?quán)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著她的北大學生余永澤搭救。
“詩人兼騎士”的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余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yǎng),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后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觸動。
當遇到共產(chǎn)黨人盧嘉川之后,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余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并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
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yè)結(jié)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我們的當下也是如此的。
青春之歌讀后感篇3
據(jù)說,我寫的東西沒有什么深度,于是決定寫點兒有深度的。當然啦,前提是自己得看點兒有深度的書。于是就下載了紅色經(jīng)典《青春之歌》。
對于一部“經(jīng)典作品”,理應是多給一點兒尊重,可是說實話,在我看了幾章的時候就快看不下去了。但為了藝術(shù)還是堅持了下去。小說中概念化、符號化、政治化等問題太嚴重,使它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個政治宣傳手冊。這聽上去有點兒殘忍,好吧,那現(xiàn)在我端正一下態(tài)度,來細談一下。反正我思想深度也不深,政治覺悟也不高,您就將就著看,不同意沒關(guān)系。
一、人物概念化、符號化問題。小說中的好與壞是相當分明的,基本上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因此里面的那些偉大的共產(chǎn)黨人和猥瑣的反動派都沒給我留下太多印象,因為他們都太一樣了,分成兩類就行了。我很想從里面找到一個性格復雜的人,但一直未能如愿。我曾經(jīng)寄希望于那個曾經(jīng)是共產(chǎn)黨人但后來在國民黨的利誘下叛變了的戴愉身上,他投靠國民黨反動派之后又回去臥底結(jié)果愛上了準備積極入共產(chǎn)黨的王曉燕,于是我很希望他為了愛情再叛變回去,但他終于一條道走死讓我失望了,最后自己也因為任務(wù)完成得不好而被國民黨暗殺了。壞人們都是一出場就壞,一眼就能看出壞來,然后壞到底——最后也沒有哪個壞人改悔,至多有中間分子被爭取過來。“壞人們”有點兒特點的要數(shù)宋郁彬——地主的兒子,法律專業(yè)畢業(yè)的大學生,這廝最初很是讓我激動了一陣,因為我看到黨組織的負責人劉大娘對主人公林道靜說那個宋家公子是個笑面虎的時候就以為終于有個有點兒腦子的壞人了,因為其他壞人基本上都不會掩飾,上來就露出壞的面目。但我最終還是失望了。因為我越看越覺得這個人還不賴。他的壞大致有三點:一、家里的麥子被貧農(nóng)們搶走之后老爹被氣暈他哭著說要為爹報仇——這話頓時讓主人公感到不爽,可這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最終也沒怎么著:“為了安慰老人,沒辦法裝樣子跑了一趟。其實呢,割了就割了,那又算的了什么。說實話,我看這些佃農(nóng)們也實在夠苦的。”能這么想就不錯了;二、問村里的老農(nóng)(其實他不知道那也是共產(chǎn)黨)是不是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對方賭氣似的說是,他就歡天喜地地寫進論文中。這個做法當然很二,和央視問“你幸福嗎”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也說不上壞,畢竟現(xiàn)在好多主流媒體還在玩這個;三、也是最嚴重的,就是當他知道自己家里的家庭教師林道靜其實是“紅色分子”的時候準備去告密。加起來,這個人也許是孫子了點兒,但也不至于壞到哪里去。小說最后幾章主人公看著自己的愛人、共產(chǎn)黨人江華的時候感嘆“盧嘉川——林紅——他,都是多么相象的人啊!…… ”對,就是因為太像了,所以就顯得不好了。小說中好多人都有名有姓,我覺得簡直是資源浪費,起那么多名兒干什么?反正都差不多。
二、人物階級分化。小說中的地主階級、資產(chǎn)階級幾乎沒什么好人,而貧苦的勞動大眾卻一個賽一個偉大。比如說主人公的地主父親,那么有錢非得強奸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佃農(nóng)的妻子,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小資產(chǎn)階級還稍好些,其中還有一些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可有相當一部分都叛變或放棄了,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唯一的特例是主人公,可她也不全是地主,她父親是地主,母親是被父親強娶的貧苦女子,而且小時候備受繼母虐待,所以血統(tǒng)上經(jīng)歷上都不全是地主。至于窮人們都是好人,我是死活都不信。當然,也不都是壞人。(我們家就是貧農(nóng)出身)窮人和富人都不是全好,也不都是全壞。小說中有個美麗的地主階級的姑娘愛上了她們家的雇農(nóng),經(jīng)常給他送水送飯打掃衛(wèi)生結(jié)果那小子還不領(lǐng)情還把東西扔到豬圈里。我倒沒有覺得他的堅定的階級立場多么可敬反而想抽他倆嘴巴。
三、政治化問題。小說里立場非常堅定,共產(chǎn)黨就是好,國民黨就是不好。小說中有一個挺好玩的情節(jié)就是主人公林道靜和王曉燕晚上去逛街她看見一個人說覺得那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王曉燕問為什么,答曰因為那人看著一身正氣。確實是,小說中看著一身正氣的多半就是共產(chǎn)黨員,而壞人們一出場就猥瑣不堪。小說中從頭到尾充斥著對邪惡的蔣介石、漢奸文人胡適、賣國政客宋哲元等人慘無人道的批判。最后還讓蔣校長和胡博士出了個場,結(jié)果被學生們趕跑,狼狽不堪。
四、小說中的一些情節(jié)也讓我感到莫名其妙。比如文中盧嘉川被捕了之后林道靜就和自己當時的丈夫余永澤沒完沒了我就很無語。當然也不是沒有關(guān)系,確實是假如那天余永澤留住盧嘉川他就不會被捕。可問題是:一、盧嘉川他自己又沒說要留下;二、而且說話還那么橫;三、哪個男人半夜回家發(fā)現(xiàn)家里有另一個男人在家里等著自己妻子還心里挺爽的?況且這個男人還和自己的妻子有點兒不清不白的。就算是吧,那也不至于多年不見自己前夫了見到第一面心里就想就是他害了盧嘉川吧。還有,既然江華已經(jīng)知道戴愉是個叛徒了,居然不殺不打也不爭取勸他回心轉(zhuǎn)意為革命服務(wù)只批評了幾句就得了。完事兒之后江華繼續(xù)革命,戴愉繼續(xù)臥底——并且為黨的工作造成了許多破壞。居然也沒人管!最后還是國民黨自己覺得戴愉做事太差勁派人暗殺了他。
有這四點大約就夠了,啰啰嗦嗦說別人的缺點是很不像話的。光說缺點不說優(yōu)點也不對,所以說說優(yōu)點。
小說主要描寫的是上世紀30年代主人公林道靜是如何從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變成堅定的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者的故事。小說中體現(xiàn)出的對于馬列主義的堅定信仰、對黨的絕對忠誠和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確實是很令人感動和鼓舞,連我在讀書過程中都心潮澎湃并對于自己的軟弱感到深深的羞愧。這種小說的好處在于,它雖然藝術(shù)性上差一點,但是確實對人的精神鼓舞是很大的,尤其是當讀者沒有讀過其他類型的書的時候更容易被感化??上視吹锰s,感動了一陣就沒什么了(而且還寫了這么多批評的話)。除此之外小說的景色描寫還是不錯的,干凈優(yōu)美又有詩意,值得學習。
看完小說之后我查了一下相關(guān)資料,然后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里面的人物好多都是有原型的。
主人公林道靜,當然就是作者楊沫本人,這個看的時候就猜到了。
第二人丈夫江華,原型是作者第二任丈夫馬建民,百度百科里沒有獨立的詞條,在一些其他詞條中有介紹,大約是說當過一些什么官。
之所以先說第二任丈夫,是因為第一任丈夫更猛。小說中第一任丈夫余永澤是一個不思進取的舊文人,就知道看古書,而且自私、小氣、反動,和偉大的江華等人不可同年而共語矣。他的原型是楊沫的第一任丈夫張中行,國學大師,被稱為未名湖三雅士之一(另外兩位是季羨林和金克木!)。季羨林先生稱他“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如果說小說對余永澤只是鄙夷的話,那么對小說中的電影明星白莉萍則是極為否定的。她的原型是劉莉影和白楊(名字就是兩個人拼的)。劉莉影是上世紀30年代的明星,白楊更是出名,在上世紀中國電影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代表作《一江春水向東流》)。
小說中那些革命者們?nèi)缃褚呀?jīng)默默無聞,而反動分子們卻留下了至今仍有很大價值的作品。這筆賬,真不知道該怎么算。
總之,我覺得這部小說已經(jīng)很“左”了,可1958年它出版的時候還是有許多人認為它“右”,認為它不該以小資產(chǎn)階級為主角,認為它充滿了小資情調(diào),認為它沒有很好地描寫勞動人民。因此作者一改再改,卻還是有人不滿意。幸好有矛盾、何其芳等人力挺。可1966“”中該書還是被定為“毒草”,作者也成了反革命。直到“”結(jié)束才重見天日。
教科書以及許多官方文件都說新中國成立前幾十年里我們出了很多優(yōu)秀作品,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我們也經(jīng)常抱怨洋鬼子們不發(fā)給我們諾貝爾文學獎??蓳?jù)我看,像《青春之歌》這種書是絕對得不了獎的,要想讓它得獎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中國解放軍攻陷斯德哥爾摩,然后在黨的領(lǐng)導下重組評獎機構(gòu),樹立“為社會主義服務(wù)”的方針,每次發(fā)獎前要黨提名并審核。幸好這些年文化審查放松了一些,否則中國八百年也得不了獎。因為像莫言的書,“”中絕對是超級反動。
但是說起來收獲還是挺大的,而且更吸引我的其實不是小說本身,而是作者本人。作者對于革命的熱情和對家庭的冷淡很讓我驚嘆,也很具有特點。楊沫的兒子、作家老鬼收集資料寫了一部《我的母親楊沫》,有機會一定買來看看。
說到這兒就應該結(jié)束了。什么?您問我那部有深度的作品什么時候出?咳咳,按我的速度,保守估計,最少兩年。好了,就到這兒吧!
青春之歌讀后感篇4
《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正面描繪北平學生愛國運動,表現(xiàn)了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歷程。
主人公林道靜,一個不滿于大地主家庭黑暗統(tǒng)治而出走的中國版娜拉,遭遇現(xiàn)實種種挫敗后,跌入幻滅的泥潭,以自殺來表決她對社會的不滿,適逢北京大學生余文澤,把她救回,繼而兩人相戀,但由于余永澤平庸、自私、瑣碎、兩人的婚姻成了林道靜的牢籠,使她無法實現(xiàn)自身獨立的價值。兩人政見上發(fā)生了分歧,使富有正義感的林道靜毅然與余永澤決裂,走上民族救亡的革命道路。在接觸到先進知識分子成員盧嘉川、林紅、江華等人后,逐漸使林道靜從個人遭遇和理論認識開始,從民族矛盾上升到階級矛盾,從個人奮斗,個人英雄式的事業(yè)到參加集體階級斗爭和樹立革命英雄主義,為勞動人民大眾而奮斗。
在革命戰(zhàn)亂的年代,人們的選擇只有兩種,一是轟轟烈烈投身革命,為國家民族,為勞苦大眾的自由而斗爭,像盧嘉川,江華等先進知識分子。一是如魯迅筆下待以療救的“中國人”,他們身上有著“中國的頑癥”,有些人對革命充耳不聞,這是普遍存在于人民當中;有的但求自身享樂;對國家民族命運視而不顧,如自私自利的余永澤和白麗萍;有的甚至是更恥于這些的,以革命烈士的鮮血來療救自己,使自己平步青云的人,如戴瑜。而主人公林道靜正是懷著正義感和對自由的追求,慢慢地從對革命的無知走向革命。
如今生活在物質(zhì)充裕,和平的二十一世紀的人們,沒有經(jīng)歷過三餐不繼的日子,也沒有面臨過國破家亡的危境,于是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的觀念也正漸漸地從有的人的大腦中淡化了。這些人為了個人的利益,置國家,集體的利益于不顧。每年全國偵查出來的貪污案不計其數(shù),他們當中有多少是“位高權(quán)重”且工資是“取之于民”的高官貴人啊!像劉志華,何閩旭,是人民哺育著他們。但他們回報給國家人民的又是什么呢?又有多少人為自己的腰包,置工人們的生命而不顧。每年煤礦坍塌,瓦斯爆炸,工廠火災等事故斷送多少勞苦人民的生命,但那些間接的肇事者又有多少為此事付出代價,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吸取教訓。有人說,社會現(xiàn)實能扭曲一個人的人性,使之從清廉,崇高走向墮落,腐敗。無數(shù)的事例都證明了這一點,社會也確確實實是個大染缸,但是清者自清,仁者見仁,這是人性深處的道德人格問題,人性的弱點,是可以克服的,社會上也不是有牛玉儒等等的現(xiàn)代“林道靜”性人物用生命證明了這些嗎?
在這和平的時代,我們沒有被壓迫,被統(tǒng)治的困況;在這物阜民豐的時代,我們不乏物質(zhì)的享受;在這張揚個性的時代,我們沒有失去自由的苦惱。我們所缺乏的不是知識,是像林道靜那樣積極拯救黨國的熱情的求知若渴的心,和對人民負責和為人民服務(wù)的那份心,只有對追求有著這樣的熱情和這樣的心,我們才不會對知識只停留在表面的認識,是上升到更有深度,更有高度的文學造詣層面上,也以這樣的知識回饋國家。也只有這樣的一份奉獻自我的心,我們在是非曲直、善良的十字路道口上,才不會迷失自我,而做法正確的選擇。
《青春之歌》經(jīng)過了半個世紀多的沉淀,它穿越了歷史的時空,跨越了歷史的隧道,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精神與意義依然清晰可見,仍可以引起我們這代人的深刻的反思。
青春之歌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3.青春之歌讀后感
4.青春之歌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