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散文讀后感3篇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3篇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1
大家都知道王小波是個比較個性的作家,讀了他的文章發(fā)現(xiàn)他的文章不僅思想、觀點很個性,語言也很犀利和個性。我很喜歡。順便做了一下筆記,把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記了下來。大家也都知道,其實一個人喜歡文章中的句子是因為讀者和作者產生了思想上或者是情感上的共鳴。先說一下,讀王小波文章的整體感受就是他的知識的廣博和視野的開闊,語言的犀利、精辟和觀點的新穎和生動形象。我感受到了一個作家居然可以這么融會貫通,萬事萬物都在他一個人的掌控之中。
其中他寫的比較好的幾段話,分享一下。“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檐下,看著天慢慢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就這樣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這是當一個人面對現(xiàn)實的無奈的反應,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然我希望大家永遠不要有。但是,當你有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他寫的是那么細致入微。自己的前途就像傍晚的天空一樣黑了下去,自己眼睜睜沒有什么辦法改變。
還有一句話我覺得他寫的很好,“當一個人寫自己不懂的事就容易很浪漫。”當你不東一件事的時候總是把他想象的那么美好。就像是大學一樣,當大學出現(xiàn)在每個人的想象中時候總是那么美好,現(xiàn)實當你走進時,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大學不過是一個人繼續(xù)學習提高的地方,每天的生活并不是過去想象的那樣充滿浪漫和快樂的味道。
一、和任何話語相比,饑餓都是最大的真理。
二、在人間,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聽。
三、但不管怎么說吧,人來到世間,仿佛是來游泳的,遲早要跳進去。
四、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古往今來,最大的弱勢群體就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
五、知識分子最怕生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謂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頭認罪,承認地球不轉的年代,也是拉瓦錫上斷頭臺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殺的年代,也是老舍跳進太平湖的年代。
六、丹麥王子哈姆雷特說,活著呢,還是死去呢,這是個問題。
七、狂信會導致偏執(zhí)和不理智。全無信仰的人往往不可信任。任何一種信仰,包括我在內,如果被濫用,都可能成為打人的棍子,迫害別人的工具。
八、赤裸裸地談利害,就接近于理智。
九、理性就像貞操,失去了就不再有。
十、從邏輯上說,一個錯誤的前提什么都可以推出來,從實際上看,一個扯謊的人。什么都可以編出來。
十一、我認為一個人的快樂或者悲傷,只要不是裝出來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分享他的快樂,同情他的悲傷,卻不可以命令他怎樣怎樣,因為這是違背天性的。眾所周知,人可以令驢和馬交配,這是違背天性的事。結果生出騾子來,但是騾子沒有生殖力,這說明違背天性的事物不能長久。
十二、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總要費點勁兒,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軌道上。
十三、人在做兩種不同性質的事情,一類如棋手,成敗由他的最壞狀態(tài)決定,也就是說,一局里只要犯了錯誤,就全完了。還有一類,就如發(fā)明家,只要有一天狀態(tài)好,做成了發(fā)明,就成功了,在此之前,犯多少錯誤都可以。
十四、人們的見識總要受到壞境的制約,這種限制不知不覺,牢不可破。
十五、今天要引用的經典是弗洛伊德,他老人家說過,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點歇斯底里。這是至理名言。所謂歇斯底里,就是按下心頭一股無明火,行為失范。弗洛伊德對受虐狂的成因有一種解釋,人若陷入一種無法擺脫的痛苦,達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就會把這種痛苦看做是幸福,用這種方式來尋求解脫。
十六、人活在世界上不僅是有身體,還有頭腦和心胸。
十七、安徒生寫過《光榮的荊棘路》,他說人文的事業(yè)就是一片著火的荊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著。
十八、維特根斯坦臨終時說,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司湯達一樣說,活過、愛過、寫過。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說過這個意思,所有的人是一個整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為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
十九、老師們說,怎么做對是科學、怎么做好則是藝術。藝術的真諦就是讓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無缺。
二十、千萬丈的大廈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愛好無可替代。
二十一、昆德拉說,不懂開心的人不會懂得任何小說和藝術。 二十二、人有才能還不能叫藝術家,知道珍視自己才能的才叫藝術家。
二十四、誠然,作為一個人,要負道義的責任,忍不住就得說,這就是我寫雜文的動機。
這些是我覺得比較經典的一些話,當然這是我比較有感觸的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和思想,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認同。我們也應該懷著懷疑的態(tài)度看待事物。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2
在看王小波生平簡介的視頻中,說實話,我的腦海里從未閃現(xiàn)過這樣一個人的名字,我不了解他的事跡,更不知他的性格特征,亦不知他對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什么樣的。 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于崇高》,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用犀利的語言揭露了那個時代社會現(xiàn)象中種種丑陋的一面。真的和魯迅有一拼,別人不敢說的話,他都毫無保留地用筆來代替他想說的話。 記得《關于崇高》篇中,一位知青為了能把沖到泛濫的河水中的國家電線桿給撈上來,而丟了自己的性命,此后,便賦予他英雄烈士的稱號,他在書中說道:“難道一個人的命還沒有一根木電線桿值錢嗎?”這一句話赤裸裸地擺在讀者的面前,讓我不得不為之震撼,處于那個知識青年上下鄉(xiāng)的時期,人們稍稍說錯一句話,都可能會被視為反動,而他甘愿冒著那樣的危險,也要把自己心里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才會覺得痛快,即便自己改變不了什么。
他說崇高是要看什么事情而定的,一個人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卻是為了一根撈不上來的電線桿,值得嗎? 我覺得在他的眼里,所謂的崇高不是為了那些無價值的事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是要看自己有沒有你那種能力,如果沒有,何必為了那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呢? 我敬佩他那種不滿于現(xiàn)實卻又敢于和現(xiàn)實辯解的精神,他不同于凡人,就是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而是以自己的原則處理事情,他說了平常人不敢說的話,做了平常人不敢做的事,,不是他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而是世界每個角落的人們想要用恭維來充實自己的生活,而他的話語正是在喚醒人們生活在那種虛無縹緲狀態(tài)下的心靈。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3
首先須要說明的是,這世上肯定還有人寫的東西,比王小波更能打動我。我只是看到媒體、網絡上都在議論他和他的作品,才引發(fā)好奇,試著去讀一些他的作品。那些比王小波寫得好的人,我只能感嘆他們的運氣不好,沒有被這個社會挖掘出來,成己之名,施惠于眾。但又一想,人家還不一定愿意被發(fā)現(xiàn),也不屑為人之師,我這是在瞎操心。
再者,我根本沒有能力將王小波和他的作品做全面細致的分析,好在這樣的事自有人去做。所以這個讀后感是零零星星的、斷斷續(xù)續(xù)的。聽說人身上有幾個穴位特別敏感,在王的作品里,有幾個地方像是點中了我的幾個敏感穴位,那種感受倒是記得很深。讀后感就圍繞著這樣的感受來寫。
最后,我覺得挺對不起王小波的,因為我讀的是盜版,中間有不少錯字。我有時想,就因為我看盜版,讓王小波損失了一些收入,這是對人家辛勤工作的不敬。我就不說“很多人不都在看盜版嗎”這樣的話了,就把看盜版王小波作品的不安說出來,并決心以后要是有我喜歡的作家的作品,一定去買正版來讀。
喜歡王小波是從《沉默的大多數(shù)》開始。最先聽到他,人們總是帶出《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還造了個“三部曲”,讓人想起了中學的高爾基。因為中學語文給我少年時的心靈留下了痛苦的記憶,一聽這詞就不舒服。大家議得再熱烈,幾乎是無動于衷。后來,又聽說他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還是沒有閱讀的興趣,直到有一天,在報上讀到一條消息,說復旦大學自主招生,向前來面試的學生提出問題,其中一個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作者是誰?這就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在地攤上買來一本讀了起來,順便說一下,這書都擺上地攤了,地攤的小書販賣的書絕對是暢銷書,不然的話,人家小書販怎么賺錢。這更說明這部書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