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目送有感600字3篇
讀目送有感600字1
我一直是一個念舊之人,對那些已磨損或無用的舊物總有一種留戀之情,若將其丟棄,總會感到可惜,對故人也有一種難舍之情。
偶爾閑暇,總喜歡找出幼兒園及小學的畢業(yè)照,對照片上的人逐個進行回憶。幼兒園畢業(yè)照上一張張無邪的臉大多在我心中已沒有印象,只是依稀記得:啊!這人小時與我要好得很;嗯…他好像經(jīng)常欺負我??烧嬉彝暾恼f出個故事來,我卻語塞了。只見照片上的小人笑的那么燦爛
再看小學畢業(yè)照,一個個青澀懵懂的臉在我腦海逐漸清晰起來。一個個動人的場景也浮現(xiàn)出來。記得班主任的最后一個教師節(jié);記得圣誕夜的狂歡;記得舞臺上的共歌。這些都成回憶,我們都已長大。
暑假里,我如往常一樣去一位退休教師家中補課,與以往不同,這天老師的電話一直響個不停,老師更是興致勃勃的與電話那頭的人講個不停,時而眉飛色舞,時而緊皺眉頭。我很是好奇,又不敢問。倒是老師先與我提起:“誒,過幾天就要參加一個小學同學會了,可聽說已經(jīng)有好幾個老同學不在認識了,悲傷的同時,我也感到幸運,至少,我還健康的活著。”他很是悵然,我默默地看著他沒有說話,看著他額頭的皺紋拉到眼角。我在想這場景是否就想《目送》里的場景一樣,在人生八十歲的時候,他們是否已互相忘卻,又互相回憶,互相介紹,又互相想起。那應該是一個相聚的場景,一個溫馨的場景,也是一個令人感觸的場景。
老師的那番話,是他對流逝歲月的無奈,也是對自己沒有徹底對歲月妥協(xié)的慶幸。
“青春是手牽手坐上了,都不回頭的火車”正如歌中所唱,時光的旅途中,沒有站點,你無法回頭,無法退行,既然如此,何不好好欣賞沿途的風光,憧憬下一片大美光景呢?
讀目送有感600字2
隨著年齡漸長,我與父母之間,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不再僅僅是依賴,不再僅僅是聽從,不再僅僅是長幼。我開始抑制不住對父母的各種各樣的不耐煩,有時甚至是憤怒。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我站在我的世界里,父母親站在他們的世界里,我們各自懷揣著各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卻解釋不了對方的世界。突然想到了一位臺灣作家龍應臺,便來到書架,拿出《目送》,又翻上一翻。
書中華安和兒子一起去散步,兒子表現(xiàn)出的“成熟”,和對母親對東西的大驚小怪的“厭惡”的樣子;十六歲的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機場勉強和母親的擁抱和離別時沒有回頭的樣子;不愿與同路的母親一起走,走在一起,只是把自己關(guān)在耳機里的樣子,當兒子給龍應臺做飯時,說,你學會了,以后要做給自己吃的樣子……像極了自己。也許這就是新一代人與父母輩的人之間建立起的關(guān)系,不僅僅是依賴,和被依賴的關(guān)系。這之中,多少有了些伙伴的意味。從這個角度講,被依賴的即是送別時漸行漸遠的一方,而依賴著的則留在原地落寞觀望的一方。也許這就是所有的母子,最后的結(jié)果,孩個子的獨立就是漸行漸遠的背影。
曾經(jīng)一次,龍應臺在遠遠的地方,目送著父親進到了醫(yī)院的門,然后門被關(guān)上,父親就消失在了拐角處。如今,最后一次目送父親,父親被送進五米處的火爐里,再也沒有出來了。他開始明白 。這一輩子,父女的關(guān)系,在那一個背影,結(jié)束了。不過那一份,情,他永遠忘不了。這也是龍應臺在每一次看到和父親相似的人,都會想到父親的原因。
失憶的母親,不記得,龍應臺是他的女兒。只是把他當做好心的路人。只有一直覺得這個“路人”和他的女兒很像而已。他們還在樂此不彼的玩著化妝游戲,也不會覺得無聊。他們分開的時候,也會不舍。因為終歸他們還是母女。他們此生的緣分還沒有以背影來散盡。
讀目送有感600字3
這個寒假,我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jīng)深深感動。 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地消逝……
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qū)的拐角。
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于13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jīng)歷。
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