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四世同堂》讀后感7篇
關于《四世同堂》讀后感7篇
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繹著自我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fā)生了質的改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四世同堂》讀后感7篇,歡迎借鑒參考。
四世同堂讀后感(一):
《四世同堂》是我讀的最過癮的一部中國近代文學書籍,沒日沒夜的看了幾天,給我的沖擊卻是久久不能平靜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繹著自我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fā)生了質的改變。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郁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yōu)楦锩肥康腻X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于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八年的厚重寫在了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給中國留下了無盡的傷痕。
說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漢奸形象?!皾h奸”,這個在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的愛財小人,為了財出賣了國家和自我的靈魂。他們風光,人們看著恨;但他們死,人們看著卻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漢奸”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了對國家的愛對自我的尊重,他們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憐人。其實,他們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卻沒有因為日本人的撤離而亡,他們存活在很多人的潛質里,只是之后的社會不一樣了,“漢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錢默吟老先生是全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明白為什么人們總是忽略書中如此堅強的一個老人。撇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說,單單他的堅強勇敢,就足以是全書一抹不容忽視的風景。錢老是個有知識有文化懂事理的人,這在那個年代是個不可多得的革命戰(zhàn)士。在全書緩慢的節(jié)奏中,錢默吟是一個緊湊的神秘的形象,儼然為書增加許多鏗鏘之力。中國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像錢先生這樣的人,才最終站起來走向光明。
中國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著《四世同堂》,你會更加確信自我對日本人的恨。然而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又是無助的,新舊社會的交替給人帶來的迷茫是無盡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來。
戰(zhàn)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悲壯。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個杯具。人們一向疑問老舍先生為什么要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人們詫異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卻不知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起風了”,我想就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向前,歷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但不必須吸沙,或許打雷,或許下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著大車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嘆息,我們應當看見預示著的光明的未來。
感激老舍先生給后世留下了這部中國的《戰(zhàn)爭與和平》。
四世同堂讀后感(二):
春節(jié)期間,在辭歲的鞭炮聲里,在光影搖曳的燭光下,我拿起老舍先生的小說《四世同堂》一頁頁的讀了起來,透過紙頁,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展現在眼前。
小羊圈胡同,闖進了一伙強盜,祁老人一輩子生活在這里,他一生無求,只想把這個四世同堂的日子過下去,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兒子不堪受辱投湖自盡,二孫子投敵死于非命,二孫媳婦投靠漢奸染病而亡,重孫女也餓死了。他的鄰居錢詩人是典型的舊式文人,一家人深居簡出,最終家破人亡。拉羊車養(yǎng)家的小崔死于日寇的屠刀之下。
京華之地,皇城根下,餓民奪食,混合面吃的人東倒西歪,半死不活的被拉到郊外,迎接他們的是早已挖好的大坑,大坑里黑壓壓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邊撒石灰邊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這樣失去了生命。
讀到這里我深切的明白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什么叫茍且偷生。
品讀這部恢弘巨著,猶如眼前展開了一幅歷史長卷。國破家亡,城春草深,面對強敵,有的人奮起反抗,如瑞豐參加抗日隊伍;年邁的李四爺與敵人以死相拼。也有如冠曉荷,大赤包之流成了不齒的漢奸,最后或瘋死,或活埋。
八年抗戰(zhàn)勝利之后,小羊圈胡同的人們仿佛從地獄走出迎接這一天。他們想到胡同里還住著一戶日本人,然后,日本老太太兒子被征入軍中戰(zhàn)死,兒媳婦也被抓去做了慰安婦不知下落,她也是戰(zhàn)爭的受害者,她對中國人民充滿了同情,此時她也想把日本投降這一喜訊告訴胡同里的中國人。當胡同里的人們看到日本人怒火萬丈,想大打出手的時候,祁老人的大孫子瑞軒向大家解釋,她是咱們的朋友。正是這一句話把日本人民和日本軍國主義劃分的清清楚楚,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戰(zhàn)后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時時在干擾著中日人民的友誼,參拜靖國神社,不承認南京大屠殺,修改教科書,這一切帳應該算到那些妄圖重現軍國主義的愚蠢的人身上。
歷史是由人民來創(chuàng)造的,未來屬于愛好和平的人們,只要人民原意生活在一個和諧的世界歷,軍國主義的螳臂是阻擋不了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的。
掩卷推窗,旭日臨門,滿眼喜慶,讓我正覺得生活的可愛和美好。
四世同堂讀后感(三):
我是一個??磿娜?。在我的書架上,擺滿了很多小說、著作,它們伴隨著我的成長,給了我知識,給了我歡樂。書,是我能隨意涂寫的天堂。
人皆有一本自我最喜歡的書,我呢,最喜歡的書,就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了。
相信很多同學也讀過這《四世同堂》,書里的故事發(fā)生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北京城,當時的北京是叫“北平”的,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故事從北平小羊圈胡同一戶姓祁的人家開始,以及胡同里的錢家、冠家等等發(fā)生的故事。在故事里,有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祁家祁瑞全、錢家二少爺,也有甘當日本侵略者走狗漢奸的冠家冠曉荷,還有性格耿直的常二爺、膽小怕事的祁老人、用心良苦的白巡長,在這個毫不起眼的小羊圈胡同里,每一個人物都有著不一樣的命運……但可惜當時北平城在日本侵略者的黑暗恐怖統(tǒng)治下,它們折磨中國老百姓,三天兩頭地不是關城門,就是禁街,老百姓們生活十分困難,吃不飽穿不暖,連冬天燒暖氣的煤都沒有了。于是就有了反抗壓迫,勤勞、聰明的中國人最終打敗了日本人,趕跑了侵略者。
讀完了《四世同堂》,我被老舍先生筆下寫的精彩故事深深吸引??谷諔?zhàn)爭時期,當時那種國破家亡的凄涼、悲慘和對日本侵略者的可恨、可恥。老舍先生用自我的筆變成了“機關槍”,向不知羞恥的日本侵略者“掃射”。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什么叫亡國的恥辱,亡國的悲哀!老舍先生的筆尖讓我明白了,國家不能落后,落后了就要被挨打,做亡國奴,任人宰割,一點尊嚴都沒有。讀后感·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讓我們的國家強大,讓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欺負中國。同時我也深深感到我們此刻的生活真的來之不易,每個人都幸福地生活著,不會再出現故事里那種饑寒交迫的情景。
老舍先生在文末寫祁老三帶著成功的光榮歸鄉(xiāng)時,也寫出了瑞全衣錦還鄉(xiāng)的變化:可是,他說不出話來。身旁的老三,他覺得,已不是他的弟弟,而是一種象征什么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革命的力量。
少年強則國強。
我想,這種力量對于今日的青少年來說尤為重要。感激老舍先生給后世留下了這部中國的《戰(zhàn)爭與和平》作者:蘇涵
四世同堂讀后感(四):
開戰(zhàn)之前,氣氛緊張郁結,人人自危。胡同里的住戶九流聲色不一,不一樣階級間的差異似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鼠目棄義之人的算計、平平百姓的漠然、忠肝義膽志士的謹慎不安和對于家族忠孝不能兩全的猶豫?!耙欢浠?,長在樹上,才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假若北平是樹,我便是花,盡管是一朵閑花。北平若不幸丟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錢默吟先生以花自喻,又將北平比做樹,樹無花不美,花無樹不活,相比于從此渾渾噩噩的活在淪陷的北平,不如隨著北平自由的喪失一同離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足矣看出他對于家國的熱愛。
而與之相反的,便是冠曉荷,雖名曰為荷,卻并沒有如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反是茍同于世俗與不堪。他并不信奉什么神佛,只可是把它當作一種交際的需要,正如他須會唱會賭,模樣夠格,會幾句二簧與八圈麻將那樣。他急于成為一個“上層人士”,對于很多人和事都看不上,以此來體現出自我的尊貴,但他的內心又何嘗不是卑微的呢,以迎合他人眼中的高雅與意趣的方式,來表現自我的不俗與能耐。“假若出賣國家能夠使飯食更好,衣服更漂亮,這個宇宙的主宰——冠曉荷——連眼也不眨巴一下便去出賣國家?!痹谒睦?,生命就是生活,而生活理當奢華舒服。
為到達他的夢想生活水準,他沒有什么不能夠做的事。什么都是假的,連國家民族都是假的,僅有他的酒飯,女人,衣冠,與金錢,是真的。冠曉荷先生比李四爺,小崔他們都更多明白一些什么是“國家”“民族”“社會”,但他雖會說這些,甚至會用這些名詞演講一番,但他不如孫七,小崔那樣有著一股子氣,他說什么與相信什么完全是兩回事。他能夠因為沒有一個差事而恨惡南京,恨惡國民政府,能夠為了獲得一官半職,像條狗一樣去見日本人,就連臨死也不愿相信是日本人害了他卑微可憐卻又可恨可笑。
小崔、孫七等人,他們都是心地頂善良的普通老百姓,是北平無戰(zhàn)事時的好市民,但他們生錯了年代。他們愛國,但他們不敢走,他們有顧慮,他們選擇了低頭。然而當小崔最終思考著錢先生的勸告,打算走出北平走出這個被日本人框住的牢籠,投身革命時,卻因為碰巧在街上而被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一個最終有了抱負的青年就這樣倒在了這個暗黑的時代。小文夫婦只是沉迷在戲中,冷漠而又溫順的理解著。讀后感·但當日本人對著若霞不禮,小文拿起板凳就往日本人頭上砸去,他明白自我必死,于是笑著對若霞說:“霞,死吧,沒關系?!逼鋵嵥麄冎皇切∪宋?,可是似乎又閃耀著別樣的光輝。
在這個戰(zhàn)火紛亂的時期,戰(zhàn)爭不再單單是是地區(qū),是領導者,是士兵的事情,它和每一個活在其中的普通人有關,一但開始就沒有人能夠豁免,不管愿不愿意都會被牽扯其中,唇亡齒寒,戰(zhàn)亂中層層摧垮的家庭不能保護年幼弱小,也無法阻止生命逝去。它會把你勇敢的心激起,把你茍且偷生的幻想打破,把無奈、屈辱、生離、死別的種.種強加于身上。四世同堂,與其說是寫一個家族的興盛衰滅,不如說是記錄一段屈辱的歷史里人性的掙扎。
四世同堂讀后感(五):
第一次看到《四世同堂》這本書應當是幾年前,我在找其他書的時候恰好發(fā)現了它,牛皮紙封面,書頁都泛黃了,看著很是破舊,我想著里面無非是聊些家長里短的瑣事,就沒翻開。
第二次看到是在萬圣書屋,那時候已經有人給我推薦了這本書,書店里的版本有分上下部的,有分《惶惑*偷生*饑荒》三部曲的,好厚一本小說,沒有勇氣看下去。
然而,緣分就是那么蹊蹺,最終我還是去看了這本書。上部看的是那本在圖書館偶遇的舊書,下部則用手機看的。
這部小說以抗戰(zhàn)為背景,以祁家祖孫四代為主體,描述了北平胡同里的普通居民在日本侵華時期生活狀態(tài)的變化。在我眼中,這就是一個故事,沒有刻意去傳達深刻的道理,也沒有過度的吶喊和呼吁,更多的是單純地記錄和不斷地自我反思和掙扎。老舍先生是個心細、心誠的作家,寫這部小說是在北平淪陷的第五個年頭,小說之所以那么長歷時那么久,依我對這本書的感受來說,一方面是因為作者對國家對北平這座城愛得深切,這種愛使他舍不得放棄描述他能想到的每一個場景、每一種文化,其實我一開始對這樣慢的小說節(jié)奏有點不耐煩,直到看到之后才能理解這種感情,要明白當時的中國隨時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書中的場景、文化傳統(tǒng)很可能再也看不到了,所有他必須這么寫。
另一方面呢?朋友說書中對主人公之一瑞宣忠孝不能兩全、家國只能選其一的糾結掙扎描述得很好,我第一反應就是瑞宣身上可能有作者自我的影子,一個人在寫自我的時候往往更真實和全面,也許在抗戰(zhàn)的這些年,作者跟小說主人公瑞宣一樣,為國家的危亡擔心,為自我的茍且偷生愧疚,他想盡辦法獲取最新的戰(zhàn)況,并始終堅定中國必勝的信心,最終期盼已久的抗戰(zhàn)勝利了,小說也所以結束。
這部小說是有很深刻的時代意義的,但在今日的讀者看來可能會索然無味,因為它與我們這個時代無關。但這樣的故事應當是一個民族的瑰寶,有人寫這樣的故事,有人讀這樣的故事,歷史才不會那么容易重演。讀后感·有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和平是暫時的,戰(zhàn)爭才是常態(tài),但愿下一次在國家遇到危難時,我們中國人能少一分懦弱、多一份勇敢,反抗得越早,災難就會越少,對于那些遲早要來的東西,又何必拖延呢?
去看看書里面一向愛好和平的國人吧!我們看重家庭、感情,渴望用隱忍、退讓換來平靜的生活,可是沒有國哪有家,一不細心,就什么都沒有了。
四世同堂讀后感(六):
戰(zhàn)爭是一個人肉收割機,戰(zhàn)場上血肉橫飛,淪陷區(qū)哀鴻遍野。老舍先生《四世同堂》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北平并沒有因名字中有個“平”而得“平”,北平不平。
如果沒有日軍侵華,北平城小羊圈胡同里人們的生活將那么平淡地過下去:孩子們在大槐樹下玩鬧,大人們在大槐樹下聊天。錢詩人自去做他的詩養(yǎng)他的花,小崔自去拉他的車,長順兒自去放他的話匣子,黑毛方六自去說他的相聲,劉棚匠自去舞獅子糊頂棚,李四爺自去給人跑腿幫人發(fā)喪,祁老人自去養(yǎng)養(yǎng)花逛逛護國寺享受他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祁掌柜自去布鋪整天忙生意,祁瑞宣自去上他的課,瑞全自會畢業(yè)謀職,瑞豐繼續(xù)當他的庶務主任,韻梅則繼續(xù)當她的家庭主婦……
然而,七七事變的槍聲驚破了小羊圈胡同的寧靜,地處僻靜的小羊圈胡同在這場戰(zhàn)爭的浩劫中也是血淚斑斑,平民的命在戰(zhàn)爭的洪流里就是一粒草芥,隨時可能被湮滅。無辜的小崔不明不白挨了槍子兒,清白正直的祁掌柜被羞辱而投河自盡,骨子里有貴族氣的小文夫婦壯烈殉國,家鄉(xiāng)早已淪喪的東北苦命女子尤桐芳身赴國難,熱心鄰里一輩子的李四爺被鬼子兵毆打致死,懵懂不知事的小妞子因為吃共和面也喪了命。他們或死得壯烈,或死得冤屈,他們的血無一不在控訴著侵略戰(zhàn)爭的罪惡。
在那場漫長的罪惡里,善良人的善良隨時可能被踐踏,有良知的中國人最終選擇了奮起反抗,以血還血。善良的錢詩人被日本人抓去施以酷刑,但酷刑摧殘了他的身體,沒有改變他的中國心,昔日柔弱的詩人經過酷刑的洗禮,涅槃重生成了一名勇敢無畏的戰(zhàn)士。血性的瑞全和劉棚匠選擇了出城投軍,讀后感·因為他們認為在國旗下吃糞,也比在太陽旗下吃肉強。擔負家庭職責的祁瑞宣,忍辱負重,為戰(zhàn)敗而憂,為戰(zhàn)勝而喜,內心守著一點不滅的信念,和大多數北平人一樣苦熬著期待最終的勝利,苦熬著在枷鎖加身的時候不易其節(jié)。
在《四世同堂》的文字間游走,時而對侵略者刻骨的恨燃燒著胸膛,時而被淪陷時那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北平人普普通通的愛國心所感動,時而對漢奸走狗的行為齒冷,時而又為那些在戰(zhàn)爭中死難的人而流淚。一句話,讓我們把仇恨給敵人,把眼淚給同胞,把信念深埋心底。昂起頭來,挺起胸膛,戰(zhàn)爭年代就勇敢地向前,哪怕赴湯蹈火,和平年代就踏實地做最好的自我,億萬個最好的自我加起來就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四世同堂讀后感(七):
近來,讀完了老舍先生的革命小說著作——《四世同堂》,書中幾個家族的命運牽動了我的神經,思緒也伴隨著卷入了他們幾代人的離合悲歡,如感同身受一般,握著拳、皺著眉又或突然叫著好地細細看完了一頁又一頁。
我厭惡著那時侵略而來的日本,向我們揮舞著帝國主義罪惡的屠刀;我厭惡著像冠先生、瑞豐、藍東陽那般投敵而去的漢奸、走狗,帶著侵略者猙獰地撲向自我的同胞;我怨著那怯懦無為的民國政府,守不住諾大的北平城;我怨著那明哲保身的祈老人,以及與他一道那數萬萬被壓迫著不敢發(fā)聲的中國人。
可剩下的一群人,我卻僅有尊敬和熱愛。當中有代表了革命立場、信念堅定的老大瑞宣、老三瑞全,有從未被漢奸父母同化動搖絲毫的冠家小姐高第,他們這群年輕人,就是那個黑暗年代的期望,也是讀者對故事后續(xù)發(fā)展僅剩的完美期待。我在今日——日本投降七十三周年的紀念日里,最想要紀念的便是故事中的錢家老二——錢仲石。
故事里的這個家庭雖然姓“錢”,可卻不愛錢,與世俗污穢、金銀銅臭沒有半分的牽扯,他們反抗地最迅速、革命地最堅決、抵抗地最徹底,而結局也最悲壯,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錢家老二從來沒有“具體地”出此刻讀者面前,從登場到受難死去,都是以“形象”的方式借由書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或是對話展現出來。首先是他最早的外貌性格形象,作者經過冠家小姐高第對他的情愫引出,他“長相英俊可愛,喜歡機械和汽車”,在高第心里“哪怕是個汽車夫,也比跪下向日本人求官做的強得多”,是女孩子暗自傾心的“夢想英雄”,這些描述頓時讓我對仲石的主角充滿了好奇;然后是他奔赴革命的形象,從他的父親錢默吟老先生和瑞全的對話中引出,“他來和我告別,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我的兒子——一個開汽車的——可是會在國破家亡的時候用鮮血去作詩!我丟了一個兒子,而國家會得到一位英雄!”
他的形象瞬間高大了,這位依然沒有正式登場的年輕人,竟是如此的果決勇敢,毅然成為小羊圈胡同里最早奔赴戰(zhàn)場的戰(zhàn)士;最終是慷慨就義的形象,從小崔繪聲繪色的描述中引出,“他摔死了一車日本兵”、“北平人也不都是窩囊廢”,錢仲石就這么死了,在書里還沒有正式“亮過相”,沒有半句臺詞,仿佛一個微末的“小主角”,被作者急匆匆地用壯烈的死亡把生命畫上了句號,但他果然成為了一個英雄。
我是如此地喜愛這個主角,甚至于他死后都不愿再碰這本只教好人“送死”的書,不愿去應對錢家接下來更悲哀的命運——錢老先生入獄受刑、錢老太太自殺、錢家老大病故,以及北平城愈發(fā)黑暗殘酷、群魔亂舞的局面,從他的死亡開始,故事的負面情緒到達了第一次頂峰。作者把他的死作為推動故事發(fā)展的“引線”,太過于殘忍,讀者們卻又不得不理解,因為這就是現實、就是命運、就是當時的中國。
錢仲石是《四世同堂》里第一個死去的主角,帶給我的震撼是書中其他主角所沒有的。在我看來,雖然作者寫的“輕描淡寫”,但他的死亡卻“重于泰山”,與北平淪陷之初,人們的彷徨徘徊、不知所措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彰顯了愛國青年誓死不做亡國奴的偉大民族氣節(jié),給了張牙舞爪的日本侵略者行動上和精神上的沉重打擊,用行動證明“我們這還有多少多少這樣的人,你們大隊人馬來,我們會一個個凌削你們”。正是因為錢仲石的犧牲,鼓舞了瑞全、高弟,驚醒了中國千千萬萬還在“沉默”的人,掀起舉國抗戰(zhàn)、共赴國難的熱潮!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仲石兄,我實在很難將你視作一個“小主角”,你做的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你該是受人敬仰、萬世稱頌的英雄,哪怕你只是個故事里虛構的人物,可我看到了你的形象背后,真真實實和你一同站在日軍飛機大炮前慷慨赴難的革命前輩們,我想老舍先生也是透過你去歌頌這群鮮活的、無畏的、不朽的年輕人吧。
仲石兄,料想在如今這和平昌盛的世道,你便最終能夠安安心心繼續(xù)做自我的汽車夫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