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讀后感1500字作文5篇
《愛的藝術》讀后感1500字作文5篇
愛是給予,只有你付出,給予后才會有收獲,俗話說的好“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千萬別認為給予就是在吃虧,其實他是愛的另一種詮釋。下面是學習啦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愛的藝術》讀后感
閱讀弗洛姆《愛的藝術》能夠使讀者對于愛的理解有一個質的飛躍。甚至說,完全顛覆對于“愛”的既有的認識,都是不為過的?!稅鄣乃囆g》的思考方式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的,具體說,是法蘭克福學派的。而《愛的藝術》這本書能夠很生動的向我們展現(xiàn)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為人類的生活尋求人道主義的關懷。弗洛姆對與愛的最終認識可以借用馬克思的話語歸納為:當個人的全面的發(fā)展成為所有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條件時,愛情才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態(tài)度。
在《愛是一門藝術嗎》一章中,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需要學習、訓練的藝術。我們往往會被一些假愛情迷惑了眼睛:我們可能關注自己能否被人愛,而忽視自己是否具有愛的能力;我們可能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我們更可能誤將一種“情緒”看作是真正的“愛情”……以上種.種,在弗洛姆看來,都不是愛情真正的認識。正因為愛是一門藝術,所以是能夠通過學習、訓練掌握的,只要有強烈的愿望和足夠的毅力。
在《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一章中,弗洛姆認為,人的所有心理和行為背后的根源都指向對于孤獨感的恐懼,而只有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在對他人的愛之中,人們才能夠真正克服這種恐懼。而其他克服恐懼的方法,往往產(chǎn)生一種病態(tài)的結果,如對權利、對物質的極度癡迷等等,而這也是人們生活在痛苦中的原因。因此,尋找愛情,掌握愛的藝術,培養(yǎng)人類對全體生命的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終極回答。
此外,作者還分別討論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等愛的不同對象。而作者對于父愛、母愛的不同特點以及兩者的此消彼長對于孩子可能造成的不同影響?!陡改概c孩子之間的愛》這一部分對于家庭教育將會有很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概括的說,弗洛姆認為,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在作者看來,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倍墒斓膼凼牵骸拔倚枰?,因為我愛你?!睈矍榈幕A是具有獨立性的個體積極關心另一個個體,并尊重對方的獨立性。而愛情的方式是給予,是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哪怕是心理上的回報。這與看似追求自由平等,實則以“市場”和“交換”調節(jié)一切社會關系,包括愛情關系,的當代西方社會邏輯是截然不同的。
《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一章盡顯法蘭克福學派本色。在這一章節(jié)中,作者分析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對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人的異化,人的獨立性的喪失。“你給我多少,我就給你多少”的資本主義原則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并使得現(xiàn)代社會中的所謂愛情在作者看來,更像是一種交易。總而言之,人們獲得真正的愛情越來越困難,人離人之所以為人,越來越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掌握“愛的藝術”仿佛成為了人性自救的諾亞方舟。
《愛的藝術》讀后感
這一周讀弗洛姆《愛的藝術》,這是一本教人怎樣學會愛的書,我想我們不應該僅僅是把這種“愛”理解為愛情,它是包涵更廣博的愛,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亦是一門藝術。在這里愛并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么簡單。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說的那樣,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chuàng)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在弗洛姆眼中,愛是一種能力,然后是一門藝術,并不是人人都懂得并不是人人都擁有。
我們先來看一下本書開篇引的巴拉塞爾士的詩:“一無所知的人什么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了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我們應該去認識愛,懂得愛,了解愛,之后我們才能真正擁有愛的能力,享有愛的藝術,而不是在愛之外,卻以為自己深諳此道。無知總使我們欺騙自己卻并不知道被自己欺騙了。
第一章內容很少,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做序言之后的序言來看,這里弗洛姆先談了世俗人理解的愛,他告訴我們這些根本算不上是愛,只是一種交易。無疑現(xiàn)實中到處充斥著這種愛,讓人感到絕望,人們就這樣毫無知覺的生活在這種虛假和欺騙中,把這種虛假的愛當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為是的人是可悲的,了解了這種可悲卻無法掙脫的人亦是可悲的。下面讓我們跟著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于世俗人中的愛吧。
弗洛姆說,“大多數(shù)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贝_實如此在生活中我們大多人都持有這種觀點,所以我們努力取悅對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得被愛,什么樣的人是值得被愛的,我們便努力的成為什么的人來贏得人心,顯然在今天物質上的優(yōu)越是一種,外表的美麗帥氣是一種,當然相比之下絕對是前一種更實用。人們不再考慮自己有沒有愛的能力,而是考慮自己是否擁有被愛的條件,這些無關緊要的條件成了核心,不能不說這是人的愛的能力的一種喪失。
第二中情況是,弗洛姆說,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于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同這一因素緊密相關的是當代文化的特點。我們的全部文化是以購買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為基礎。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對于弗洛姆所揭示的世俗中的愛的形式及虛假,我們一眼便能看出來確實如此,我們眼中的愛就在以這種形式而存在,正在被如此左右著,它就如同一種實實在在的交易,這種交易講究等價值即所謂的門當戶對,這一思想深入人心,繼而是各種世俗的約定,世俗的價值亦是愛中用來交換的本錢。愛被如此層層包圍著,完全被遮蔽了它的本質,在這樣的背景下是無法談論愛的。
弗洛姆說,產(chǎn)生在愛情這件事上一無可學這一看法的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了解“墮入情網(wǎng)”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qū)別。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xiàn),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式多么寂寞。
弗洛姆的這段話是很值得品味的,如此三則錯誤,他把世俗的愛幾乎全部否定了,就連我們看似稍微入行一點的第三中愛也一并在內,那只是墮入情網(wǎng)與持久的愛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此為我們清零,那么學習愛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懂得很多的人是能愛的,對一件事了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這便是學習愛的準則。如果你選擇無知,那么你離愛永遠都會是那么的遠。
最后弗洛姆從整體上對本書所要闡述的內容做了一個說明,這也是我們學會愛這門藝術必然要經(jīng)過的兩步驟: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如果還有三的話就是把成為大師看的高于一切,這就涉及到追求卓越的心了。這似乎也是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必要經(jīng)過的步驟。
《愛的藝術》讀后感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釋了愛: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fā),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tǒng)一的巨大力量。愛并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
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通過人們了解愛的理論,然后實踐愛,從而實現(xiàn)愛的藝術。在愛的理論中作者說到了:一、愛情對生存問題的回答,二、父母與孩子之愛,三、愛的對象,這三個方面闡述了愛的基礎是給予、關心、責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動特征是給予,不是接納。很多人覺得給予的同時就意味著失去,但對于愛而言,對于一個心中有愛的人而言并不是如此,因為愛不是商品交易,你給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這也就是愛的真諦。
看完了這本書,感覺寫得很美,很另類,但可能是作者的思想太深遂了,未能完全參悟。只是對其中的博愛頗有感觸。在之前總感動于個人的愛,總覺得相愛的兩個人很幸福。但人們把這種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的愛情的表現(xiàn),而作者認為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么地寂寞。是呀,我們之前都是認為愛只要找準對象,就可以無限的愛,可以不無需任何技巧。但結果大多都是開始的甜蜜換來的只是誤解、隔閡最后也只能是短暫的歡欣之后的離別。這也就是作者說到的我們只是為了排解各自的寂寞,這是無法長久的。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自私的愛,我們應該把一切愛都以博愛為基礎。就是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這也是圣經(jīng)里提到的一種愛的方式:愛他人應如愛己。博愛對所有人的愛,其特點是這種愛沒有獨占性。
這是一種寬廣的胸懷,不僅是對他人的愛,對社會的愛,還應該包對自然的愛,也就是對整個世界的愛。這也就能理解一些偉大的獨行者,他們?yōu)榱俗约旱氖聵I(yè),為了社會的事業(yè)能長期忍受“寂寞”。之前總覺得不可想象,但現(xiàn)在想來是自己太膚淺了。他們的愛已超過了為了消滅自身孤獨的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種對他人的一種關心,對社會的一種責任,對世界的一種奉獻,這是一種偉大的愛,一種普遍的愛,一種對消滅與神隔閡的愛,一種對上帝無限虔誠的愛!
《愛的藝術》讀后感
剛剛才將費洛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讀完,它不僅讓我進一步的理解愛的含義,同時也給了我深刻的啟示?!稅鄣乃囆g》從人類最關注打的愛情話題著手,探討了愛的本質,愛的歷史以及愛在現(xiàn)今時代所遇到的價值和精神危機。
在未讀這本書前,我和大多數(shù)的人一樣片面的認為愛就是一種令人心神蕩漾的情感,愛本身十分簡單,沒什么可學的,困難在于找不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這種想法是片面的,粗淺的。但在費洛姆《愛的藝術》里我找到了那個指引著我前進的燈塔。
確實愛就是一門藝術,正如生活是一門藝術一樣。我們要學會如何去愛,就得像學習其他的藝術——如音樂、繪畫、木工等一樣去開展行動。人們往往通過外在因素來贏得別人的愛。如男子所采取的方法是在 其所處的社會地位所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地獲得成功,盡可能地攫取權力或獲取財富。而女人通過塑造形體和服飾打扮等手段使自己富有吸引力。雖然在現(xiàn)今社會里,這種行動很吃香,但是他們往往忽視了內在因素。
愛應該是一種主動性的活動,而不是一種被動性的情感。愛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發(fā)揮而且用不是強制的產(chǎn)物。愛包括了給予、責任、尊重、關心、了解等,在愛別人之前必先自愛,如果一個人能創(chuàng)造性地去愛,那他必然也愛自己 ; 但他只愛別人,那他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愛。
愛是責任,因為愛,一個幸福的家庭誕生了,從此作為家里的支柱就有了所承擔的責任,這是一個完全自愿的行為。
愛是尊重,我們應該關注對方應該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長和表現(xiàn),不能利用對方,給對方自己的空間與自由。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應該先了解對方,如果你不了解對方,那么想尊重對方就不怎么可能。
愛是關心,這一點母親對孩子的愛中表現(xiàn)得最為顯著,我同很多人一樣認為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愛,因為母親不僅孕育了我們的生命,還在我們的成長中占據(jù)主導地位。
愛有恨多種,如父母之愛、兄弟之愛、性愛、上帝之愛等等。它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的,所以細心的去觀察與感受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讀完《愛的藝術》這本書,我還有一個很大的感嘆就是我隱約的感覺到作者對于東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現(xiàn)在對于本國文化也很感興趣,當然,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贊成羅素對于中國文化的辯證看法:他覺得中國文化是一種很和諧的文化,中國人對于生活中采取的一種幽默,泰然的態(tài)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時候,中國文化太過于和諧,從而有一種迂腐,愚昧的傾向,我覺得在本國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是應該適當融入西方文化一種積極進取的特征。
《愛的藝術》讀后感
沒看這本書之前一直認為愛是人的一種本能,從無條件的母愛中知道付出與奉獻,從父親的嚴厲與寵愛中學到堅強與責任,這都是我們潛意識中愛的本質。在讀完《愛的藝術》之后才知道原來愛也是一門學問也有理論也需要實踐。雖然艾里希——弗洛姆生活的時代和背景已經(jīng)跟我們大相徑庭,但是他對愛的理解并沒有隨著時間的變遷而產(chǎn)生很大的分歧。書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學的術語但是都不是很艱澀難懂,雖然不是完全贊同他的見解,但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對愛的詮釋也使我感覺對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弗洛姆認為造成“愛不用學習的態(tài)度”的原因是:大多數(shù)人把愛只是簡單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所以他們使用各種途徑贏得人心、具有吸引力;還有人認為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但是要得到一個合適的愛的對象則難的多;人們不了解“墜入情網(wǎng)”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qū)別。在人類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活動、哪一項事業(yè)像愛那樣,開始時充滿期待和希望,而結果又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他主張愛也需要學習。在他論述的過程中我覺得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至少我覺得很真實,“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們突然拆掉使他們倆分隔的那堵高墻時,他們感覺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后融為一體。但是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曇花一現(xiàn)。這兩個人漸漸熟悉,而親密體驗的奇妙光環(huán)卻日漸消退,直到最后他們的沖突、失望及彼此之間的厭煩,把當初僅存的美好感覺完全破壞掉。然而,在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將是這樣的結果,實際上,他們并不懂什么是愛,他們只是把彼此之間如癡如醉的迷戀與瘋狂當成了雙方強烈愛情的表現(xiàn),但其實,最初那種彼此之間的迷戀也許只說明了他們以前是多么的孤單?!贝_實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愛情就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什么是愛,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單。為了逃避這種孤單的感覺而選擇暫時的麻痹。
愛的對象?!皭鄄⒉皇悄硞€具體人的一種關系,而更多的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性格上的傾向。這種態(tài)度決定的是一個人與整個世界的關系,而不僅僅是決定與自己愛的對象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只愛自己的對象,而對其它人漠不關心,那么他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一種共生體的依戀,或者是一種更高的意義上的自私。然而,絕大多數(shù)的人相信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他們甚至認為只愛一個人不顧其他恰恰是自己強烈的愛的證明。其實這種想法十分荒謬。就像一個人想畫畫但又不想學習繪畫這門藝術,他只關心能不能發(fā)現(xiàn)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的模特,自認為一旦找到就會畫出美麗的作品來,這自然是荒謬可笑的?!逼鋵嵨也⒉毁澩@種說法,對于戀愛中的人來說彼此眼中只有對方,這在我們看來在正常不過的了。他們只顧及到自己愛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為愛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們忽略其他人也并不能說明對其他人就沒有愛,而是不同性質的愛。這在他看來是荒謬可笑的讓我感覺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愛。弗洛姆在書中列舉了一些不同形式的愛如:博愛、母親的愛、性愛、自愛和上帝的愛,在這幾種愛中我認為梅斯特——艾克哈特對自愛的一段論述很特別:“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所有人。如果你對別人的愛少于對自己的愛,你在愛自己的時候也不會成功。如果你愛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把他們當作一個人來愛,就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痹谖铱磥憩F(xiàn)在的社會中愛自己可能就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私的行為,但是弗洛姆認為自私和自愛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馳的。他認為自私的人并不是太愛自己而是根本不愛自己。他對自己的利益過分的關注正是他缺乏對自身的愛和關心的表現(xiàn)。缺乏自愛表明他缺少內在的創(chuàng)造性,使他感到沮喪、空虛和孤獨。所以他會通過其它的滿足來彌補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對自己非常關心,但實際上只是在掩飾自己在愛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自私的人就是自戀的人,他們把對別人的愛投射到自己身上?!彼J為自私的人的確不愛別人,但這不僅是因為他沒有能力去愛別人,而且因為他也沒有能力去愛自己。我覺得這個觀點很特別,確實能做到愛自己又愛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這一點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下面我說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著社會發(fā)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了發(fā)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秘方,當然我說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暫且不說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著自己。至于愛情我認為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 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