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圣哲讀后感范文5篇
名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處世哲學,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種由心靈養(yǎng)成的大徹大悟,浩然正氣也就積蓄得越深。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nèi)容,希望你們喜歡。
寂寞圣哲讀后感
寒假里,我回到老家,鄉(xiāng)音雖未改,但故友已不在,連本用來打發(fā)時間的手機也用不起來。百般無聊之下,只能取出這本名為"寂寞圣哲"的書來消磨這點滴時光。
書的封面為綠色,下面卻是灰色,讓人有種穿越古今、一望千年之感。心中的煩躁化為一種寧靜。原本以為這種書肯定晦澀難懂,估計只能靜讀兩章??墒羌毤氁蛔x后才發(fā)現(xiàn),作者的語言樸實而又精彩,而且對書中人物進行了客觀而又全面地分析,并沒有像以前讀的那些書一樣,一味的贊嘆或一味地批評某人。他帶著我領(lǐng)略了老莊的風采,孔孟的儒道,墨子的兼愛非攻,以及才華橫溢的屈原,讓我這顆寂寞無聊的心和圣人來了一次遠隔千年的呼應(yīng),讓我在寂寞中充實自己,遠離喧囂,洗滌心靈。
下面來看看作者眼中的圣人。首先是老子,老子在一些動畫中給人的印象就是“腦袋大,皺紋多”的一個看似仙風道骨的老頭,所以作者在開頭就喚醒了我們的記憶:"他碩大的頭顱內(nèi)究竟包含著多少人生智慧,他額際密密的皺紋中不知隱藏著多少陰謀與陷阱。”前一句我看懂了,老子肯定是個有智慧的人,但是后一句提起了我的神,一位圣人怎會有陰謀和陷阱?這使我對下面的內(nèi)容來了興趣。原來啊,老子是一位史官,他在那陰冷的書館里讀著一些令人心痛的文獻,當他走出收藏室,他已洞穿了人生的厚壁,看看這現(xiàn)世人間,已經(jīng)混亂無道,正如歷史書中那么糟糕,于是他決定離我們而去,走之前便留下了傳誦至今的《道德經(jīng)》,一種看透紅塵,無為而治的思想便躍然紙上。一些人對這種思想大罵不已,可是他們卻可曾想過,一個已看透這顛倒的世界的人,能夠想出無為而治的思想已經(jīng)不錯,正如書中所說:“與其批評老子提倡一種不健康的人生哲學,不如批判老子所描述的那種不健康的生存環(huán)境與文化傳統(tǒng)?!?/p>
再說說大家更為熟悉的孔子。開篇作者又用孔子的頭來打趣孔子:“生而迂頂”,讓我不禁懷疑是否古今圣人的腦袋都異于常人。這當然是玩笑之語,但孔子的影響不可謂不深,我們的國家在他的儒道下前進了兩千多年。雖然如此,但孔子在當時是很不得意的。他的時代,混亂不已;他的思想,君主們看看也只是笑笑不語;他雖然有眾多學生,可最終走的走,散的散。但是他正是一個在寂寞中努力實現(xiàn)主張的癡人,一生舟車勞頓,為捍衛(wèi)心中的禮義奔走在諸侯國之間,也正是如此,才區(qū)別了圣人和凡夫俗子。
看完了令人生畏的老子,一生壯志難酬的孔子,不如再聊聊作者筆下豪情四溢,雖勇猛卻常懷仁慈的游俠墨子??催^《秦時明月―諸子百家》的人都見識過墨家的機關(guān)術(shù)的厲害,墨子好似一位獨行俠,腰中懷短劍,眼中充滿堅毅。作者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劍俠,而且是最偉大的劍俠。你可曾想過,一個精通機械,武藝高強的人會拿起手中的武器,為黎民而戰(zhàn),不,也不是戰(zhàn),僅是防守;你可曾想過,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會徒步行走幾天,為的只是心中的愛。墨家有儒家的仁,卻擁有儒家沒有的勇;他有堪比法家的武器,但法家的武器是指向人民,而墨家的武器是保衛(wèi)人民。真可謂仁勇兼有。即便如此,墨家也只是紅遍一時,這又是為何呢?因為他們一味強調(diào)守,卻沒發(fā)現(xiàn)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古代的圣人,他們所倡導的思想,有其先進的鋒芒,也有黯淡的陰影,我們應(yīng)該從其身上學習到優(yōu)點,也要完善自身的不足,人生乃是一場寂寞的修煉,我們應(yīng)該在寂寞中充實自我,寂寞使人美麗,圣人在寂寞中成圣。從以上的圣人的經(jīng)歷來看,作者所倡導的乃是一種寂寞寧靜的心境,一棵樹、一個月的高尚心境,在喧囂中變得寧靜,在寂寞中尋找精彩。
寂寞圣哲讀后感
這是一個向讀者介紹先秦諸子百家的不同視角。通過這本書,看到的是作者對先秦圣哲們的立體感知,是一種不失滿腔熱情,卻如白描畫細細勾勒的細膩感。
圣哲們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會出關(guān)而去,一去杳然?莊子怎會與同一時期的孟子擦肩而過?孔子又怎會在長年累月的游說中奔波?寂寞,他們卻甘之如飴。沒有寂寞,怎會有他們世紀性的哀嘆,沒有寂寞,他們怎會傳下給千秋萬代的警示?當數(shù)千年后的我們腦海中想象他們的形象時,出現(xiàn)的是一位位極具風骨的翩然智者。他們在自己的思想領(lǐng)域中構(gòu)建自己的“存在”,在夢中尋找著自己的家園。用作者的話說,他們是一意孤行,這一意孤行中充滿的卻是光明磊落,坦坦蕩蕩。
寂寞,也許是偶然的心境,也許是一段時期的心態(tài)。然而圣哲們的寂寞耐人尋味。他們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們的尊嚴帶他們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尋求著自己所向往的哲學?!皼]有道德感的人是沒有道德痛苦的,沒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沒有文化負擔。當然,受過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沒有文化負擔?!?/p>
他們有這種負擔,像牢牢的人生枷鎖一般。
老子背負著看透歷史的痛?!霸谖易哌M血紅的夕陽之前,我留下這五千言的零亂緘言,在世紀的廢墟中如散落的彈子,愿你們仔細收撿。當一切都已墮落,一切都已不可為,你們就去玩彈子。”老子是哲學家,是在預(yù)言著人性倒退的路上前進。在這顛倒的世界與哲學里,孤獨的他負擔的是歷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脫離世俗了,《道德經(jīng)》作為他留給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負著救世的責任感?!翱鬃诱沁@樣的一位癡人。癡人往往缺乏現(xiàn)實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脫逸出現(xiàn)實的背景,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追尋著萬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尋,他周游列國,顛顛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個能實施他主張的人,更是在找過去的影子,找東周昔日的文明昌盛?!笨鬃邮侵腥A民族的文化血脈,他的儒家思想傳承到現(xiàn)在千百年,他的著作《春秋》萬古流傳。但他何嘗不寂寞?十四年,他駕著馬車,先后周游七個諸侯國,像是黑暗王國里的殘燭,愿意將自己的最后一點光亮奉獻出來??墒撬也坏揭粋€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躍了幾下,融入黑暗。
莊子背負著永恒的鄉(xiāng)愁?!霸谝粋€文化屈從權(quán)勢的文化傳統(tǒng)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當我們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么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的夜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鼻f子是先秦一位獨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權(quán)勢、政治理論,他寧愿做一只楚國水田“曳尾于涂中”的烏龜。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個世界看得一清二楚。永恒的鄉(xiāng)愁,只為追尋這位哲學家夢中的家園。
圣哲們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文化負擔而更加寂寞,而因為更加寂寞,他們身上的負擔也就重一些??伤麄儾⒉灰虼藨n愁,甚至可以說,他們其實都在追尋幸福。這樣的幸福來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們致畢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蘊。他們深古久遠的哀嘆,是自身價值的富足。他們有這樣的負擔,也就有了傳承他們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們的負擔是一種美麗的負擔。
我認為,文化負擔,也就需要負擔寂寞。學會負擔寂寞,是對自己的一種切身感悟,是靜下心來傾聽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規(guī)劃自己的藍圖。
負擔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
寂寞圣哲讀后感
讀了《寂寞圣哲》,才感受到古代圣人的無奈與寂寞。合上書,常常想起老子一個人騎在馬背上的場景,想象著他置身于“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景致中,體味著“斷腸人在天涯”的孤獨與苦澀,心不禁一顫。閑暇時他抬頭仰望蒼天,感慨人生;更多的則是在思索他畢生所追求的哲學——一種無為卻能立國安邦的哲學。
顛倒的世界扭曲了思想家的心靈,也扭曲了他的哲學。幾千年前,老子向世界公開了他的理論和想法,但理解和接受的人卻是屈指可數(shù)。無奈之下,他拋下一切出關(guān)。一個絕頂?shù)恼苋?,不屑于他的同胞為伍,甚至不愿埋骨鄉(xiāng)梓,這該是多大的勇氣,才讓他在哪個封建社會做出這種事,他又該多么痛心和寂寞啊。而千年后的今天,我們尊他為宗師,稱它是哲學的先導,我們感受到老子的智慧,也就多少減少了他的一點點寂寞吧。
像書中所說那樣:和時代拉開一定的距離,往往是產(chǎn)生真正思想家的前提之一。老子的哲學理論也是跨越時代的,如果說距離可以產(chǎn)生美,那么距離同樣可以造就哲學家和思想家:思想家往往是和時代不同步的,他們或超前于時代,提出未來之藍圖,或落后于時代,留戀過去之生活。穆勒早對世界史中已有現(xiàn)實的描述,而老子,則是在該狀態(tài)未出現(xiàn)之前對此進行設(shè)想,他拉開的距離又豈止是一個時代啊。也許正是這種距離,給他帶來了超越時代的寂寞,那么從他選擇這條路開始,他便注定是寂寞的。(www.lz13.cn)
思想家本身內(nèi)心就是寂寞的,而哲學一直為現(xiàn)實所拒絕,其寂寞就更加無可名狀了。我們也是寂寞的,我們的寂寞不同于思想家們的寂寞,我們的生活似乎比思想家的生活更加寂寞;我們每天都忙于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時間在每天三點一線中慢慢流逝,我們找不到原本清澈透明靈巧的心,取而代之的則是僵硬機械的心,我們忘記了思考,忘記了內(nèi)心最原始最真實的想法,說出來的話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明清之際著名的儒家學者陸九淵提倡“發(fā)明本心”,而我們現(xiàn)在缺少的恰恰是這個。我們也是寂寞的,但我們卻不是圣哲,我們用著和老子相同的語言和別人交流,但我們所交流的是時代和世俗的產(chǎn)物,而不是“本心”。思想家們的寂寞尚可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被打破,而我們的寂寞又要怎樣被打破呢?或許現(xiàn)在也需要另一個陸九淵來改變一下世俗吧。
寂寞,也許是一種偶然的心境,也許是一段時間的心態(tài),如此一來,圣哲們的寂寞遍更耐人尋味了,他們的思想和作為帶他們走向了寂寞之旅,他們的思想像沉重的負擔,這種負擔,向牢牢地枷鎖一般束縛了他們的人生,他們的思想和追求使他們成了千年孤獨者。
寂寞圣哲讀后感
子夜,合上書,倚窗憑欄,看云掩朗月。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從生命中走過,留下久久的沉思。
小心地圍攏著一枚微弱的燭光,在黑暗中踽踽獨行的孔子;以浩然之氣特行獨立,抱定“引而不發(fā)”為天下式的倔強的孟子;眼中閃著堅毅的光芒,事事以利天下而為之的“獨行俠”墨子;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嵐,最終卻不愿埋骨鄉(xiāng)梓絕塵而去的老子;執(zhí)著地在文化屈從權(quán)勢的深夜,做一株看守心靈月亮的孤樹的莊子……這些用思想澤被后世的至圣至賢們,也用他們的人生證實著“古來圣賢皆寂寞”!
在鮑鵬山先生犀利的文筆和獨特的視角的引領(lǐng)下,我穿越時空,回到那個蒙昧與激越并存的年代,與智者對話,與圣賢交流,零距離感受他們在落落寂寞中的堅守。
著名翻譯家、藝術(shù)評論家傅雷曾說過:赤子孤獨了,會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創(chuàng)造許多心靈的朋友。而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才永遠能夠與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想接相契相抱!
的確,先賢哲人們用他們內(nèi)心的堅守印證了傅先生的話,他們用自己的孤獨堅守著信念,使思想得以傳承,精神得以弘揚。
周公英魂遠逝,“禮”“樂”土崩瓦解。“癡人”孔子以脫逸出現(xiàn)實的精神顛簸于列國,在昔日的文化廢墟中追尋曾經(jīng)的輝煌,在縱橫阡陌間奔走游說,以一己之力努力想挽狂瀾于既倒。盡管像曠野上快要燃盡的一只蠟燭,也確使我們對那個遙遠的年代不再覺得晦暗和神秘。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孔子的影響下,孟子、荀子等一代代儒家傳承者始終以積極的入世態(tài)度游走世間,用“仁愛”思想感化眾生,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定為混亂的社會正本清源。這份堅守的思想信念對后世的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在陰暗的守藏室里清燈苦讀的老子,飽學博識,閱歷豐富,但面對晦暗邪惡的現(xiàn)實社會,也不免油滑狡詐。對老子的一些觀點一直心有不解也不敢茍同,但鮑先生卻用他的理解幫我們認識了真正的老子:一個顛倒的社會中一位激憤的老人,用他的冷眼看世界,用激憤之辭宣泄內(nèi)心的矛盾?!皼]有道德感的人是沒有道德痛苦的,沒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沒有文化負擔”。他的心如止水絕塵而去,或許正是他在動蕩的世界里痛苦地堅守內(nèi)心最后一道防線的唯一選擇。
莊子面對楚王的“愿以境內(nèi)累矣”,冷冷回應(yīng)以“吾將曳尾于涂中”。這大概是對那個文化屈從權(quán)勢的社會最有力的回擊。就像鮑先生所說:他的這種心境實在是人類心靈的花朵,永遠在鄉(xiāng)村野外幽芳獨放,一塵不染,誘引著厭倦城市生活的人們。他的甘于寂寞、堅守清貧使他能在丑惡的世界中保持住內(nèi)心的自尊自愛,不為時勢左右而喪失本性,進而守住心靈的月亮,光照千秋!
道家先賢們化無為而有為,用“無為無不為”的道德標桿規(guī)范世人,那種灑脫的出世態(tài)度讓人嘆服。
在物質(zhì)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誘惑無時無處不在沖擊著人們的心靈,社會的喧囂也讓很多人迷失自我無所適從,利益驅(qū)使導致人性的扭曲讓我們不禁扼腕。如何在誘惑面前保持住內(nèi)心的純潔,如何讓浮躁的心靈沉靜下潛,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當學校和教師群體不斷受到詬病,當社會因素影響著教育的走向,當應(yīng)試教育滯礙著教育的生本,當世界充斥著喧囂與浮躁,我們該何去何從?是憤憤后消極以怠之,是隨波逐流地盲從于世俗,還是堅守心中的“師道”?曾經(jīng)彷徨無措如履薄冰的我終于在書中找到了星光的指引。圣賢們用生前身后的漫漫寂寞固守著內(nèi)心的純潔與尊嚴,留給后世無盡的景仰與敬畏。不是純潔得像明鏡一般,怎能打動后世如我等的心靈?他們的堅守指引著我們,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知覺。即使我們做不到他們超塵脫俗的出世,至少我們的入世要堅守住內(nèi)心的準則和底線,守候心靈月亮,呵護微弱燭光,堅定自己的價值取向,不為世俗左右,不隨波逐流。
灑脫地出世不易,艱難地入世更難!面對責任,我們不逃避,即使螳臂當車!
記得有人說過,沒有圣哲的天空一片混沌,永如長夜。抬起頭,竟發(fā)現(xiàn),月亮不知何時已突破云層朗照大地。是先哲的精神在給我以啟示嗎?感謝那點點微弱的燭光穿越千年,使我們不致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感謝那些孤獨看守月亮的樹,使我們至今仍能感受萬世不倒的風骨;感謝鮑先生的醍醐灌頂,讓我們有機會領(lǐng)略如此美麗的生命圖景!
寂寞圣哲讀后感
“老子”這個名字,我只是聽說過幾次而已,他所著的《道德經(jīng)》我也未曾賞讀。因為這些原因,我說出我自己個人對于老子的看法也只是在閱讀了《寂寞圣哲》中的《老子篇》的基礎(chǔ)上建立的。
曾聽母親說過,老子是道教思想家,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在我看來,老子是悲觀的。他生活在一個混沌的世界中,心早已冷酷無比。對于我這個天性樂觀的人來說,我不解為什么他想要人們歸“樸”,歸“無”,為什么覺得人類歷史是一個墮落的過程而不是在發(fā)展。他與孔子一樣留戀于過去的生活。為什么?為什么要感嘆過去?生活永遠都是現(xiàn)在時。對于那些一直沉浸于過去的人,他們絕對是不適合生活于現(xiàn)代。過去是黑暗的,未來永遠是光明的,它永遠都會向你招手,與你擁抱。為何不享受現(xiàn)在照耀在你身上的陽光而去懷念那些本不屬于你的烏云與黑暗呢?
老子推崇無欲,孔子說過“無欲則剛”,“無欲”真的這么重要嗎?我同意老子的觀點,“無欲”則無盜,則無爭,則民心不亂。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老子與此同時也是有欲的,何嘗不是呢?我們貴為“高等動物”就是因為我們能思考,會思考,因為我們有“欲”。我們摒棄我們的優(yōu)點而不用,做一只“普通動物”,又是想要做什么呢?“絕圣棄智,民利百倍”,老子那智囊般碩大的大腦中的那么多的智慧,他有棄其如敝履嗎?并沒有,因此我認為老子與孔子的想法大同小異,因為孔子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蔽艺J為,這就是自私的表現(xiàn)。如今,人人都能用自己的智慧來為這個世界作出貢獻,來為這個世界創(chuàng)造美好的明天,因為“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