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應該如何學習才好
大部分初中同學在學習上并沒有運用學習方法,導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為此,小編整理了初中學生好的學習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1、隨身攜帶學習卡片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將一些學習內容制成學習卡片隨身攜帶,利用閑碎的時間進行復習,效果顯著。
2、做標記符號
對以下內容我們要標記不同的符號,老師講課時的重點、易錯點,他人的錯點,老師講課時點出的“題眼”,錯誤的題目,不會的題目,經(jīng)他人提示后會的題目等。做標記符號是使書“變薄”的重要手段,是我們復習時的重要資料。
3、“隨手筆記”
所謂“隨手筆記”就是上課時隨機的記。記自己的靈感、記重點、易錯點、他人錯點。“隨手筆記”自己明了就可。
4、復習時先“回憶”
“回憶”是高級的復習。復習時先“回憶”,使你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培養(yǎng)動腦的習慣,并且做到復習時心中有數(shù)。
5、錯題集的整理和瀏覽
有的同學怕麻煩不愿意整理錯題集,這是個不好的習慣。學習是如何發(fā)展的,就是不斷地查找漏洞,彌補漏洞。錯題集的整理和瀏覽就是查缺補漏的一個手段。
6、“全局觀念”
所謂的“全局觀念”,就是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掌握這一章、這一階段、這一學期的學習內容。很多同學學習時“糊涂”了,主要原因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因此,在預習、復試時都要注意“全局觀念”。
7、幫助他人學習
幫助他人學習實際上就是復習的過程,所謂的“教學相長”,在幫助他人學習過程中隨時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可以隨時糾正,也可以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學習他人的長處。幫助他人學習是“深度學習”。
8、整理書包
整理書包就是在梳理學習思路,是無意識中的學習計劃。
9、目標
人活著就得有個目標,目標是人成長的持久動力,是人前進的不枯的源泉。作為一個學生要有:人生目標、現(xiàn)階段目標、學期目標、每日目標。
10、使復習像考試一樣緊張
實驗表明:適度的緊張可以提高效率。我們復習時應該采用“限時復習法”,也就是說每一段復習內容限定適當?shù)臅r間,盡量要求自己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
初中學生好的學習技巧
1、建目錄。
一本教材大約包含十章左右,每章少則幾頁,多則十幾頁,包含著若干個大標題,而每個大標題又包含若干個小標題,每個小標題又包含著若干個知識點。第一遍通讀的時候,按照章節(jié),把標題和知識點摘錄出來,寫入筆記紙,粘到章節(jié)的前面。編這樣一個目錄,所有東西就一目了然,不僅能夠找到所有的知識點,更幫助你清楚的認識知識間的關系,保證你在知識的海洋中永遠不會迷失方向。
2、勤總結。
把每章的重點、難點、??碱}型等,全部按照一定順序記錄到筆記紙上,粘到對應章節(jié)中間。在讀書時,要對每個段落進行標記,比如“已經(jīng)理解,不用再看”、“此題簡單、不用再做”等等,這樣,復習的時候,目標明確,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避免了時間的浪費,自然提高了效率。
3、大盤點。
建目錄是對每一章的盤點,大盤點則是當學完多章或者整本書的時候,對整本書進行的盤點,以明確各章在整本書中的位置和解決針對多章知識點的綜合應用的題目。此外,還要把各章中相同或相近的內容進行橫向盤點,比如把數(shù)學的公式、定理、公理等分別盤點一次,這樣能夠方便理解和記憶,是很有用處的。記錄這些內容的筆記紙,要粘在教材的目錄位置,使方便查閱。
4、常補充。
把課堂上老師補充的內容、自己做題時發(fā)現(xiàn)的新知識點、新的題型、解題心得等補充到相應章節(jié)處,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己的知識庫。
提高初中學習成績的方法
一、懂
一個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首先弄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在沒弄明白它其中的道理之前,不應該盲目地行動。學習也不例外。
在學習的過程中:
首先是通過聽老師講解和閱讀教科書,弄懂每一章節(jié)中的概念、定義、定理和公式究竟是什么意思;
以前的知識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是怎樣演化而來的?而不應死記硬背地只是記住。
記住肯定是必要的,但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否則,如果連什么意思都弄不明白,那么如何談得上靈活應用?就是記住的東西也是死的,也會很快忘記。
二、會
懂了不就是會了嗎?不!
學生上課聽老師講解聽懂了,閱讀教科書讀懂了,只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或者只是表面上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若要自己獨立再重復一遍,就不一定能做得出來。只有認真做一下課后的練習,反復體會,才能逐步明白而達到會。
就拿學游泳來說,要先聽教練講解游泳的動作要領。懂了嗎?懂了。會了嗎?下到水中試一試,發(fā)現(xiàn)還不會。再去琢磨體會動作的每一個要領,再反復練習,必要時請教練為你糾正不正確的動作,再反復練習,終于你可以在水中漂起來了,或按照要領做了幾個比較規(guī)范的動作,這時才可以說你學會了,而且還只是初步的會。
這時,你再去體會游泳的動作要領,就會發(fā)現(xiàn)這時的“懂”已經(jīng)比一開始進了一大步。人們的認識過程總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所以學習中的“懂”和“會”也是有層次的。簡單的聽懂了、學會了,遇到復雜的就又不懂、又不會了。
只有經(jīng)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練習,才能不斷地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淺懂”到“深懂”,從“半會”到“全會”,從“假會”到“真會”。
我們許多同學學習之所以費力,成績上不去,主要是一開始對概念的理解不重視,課后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去做作業(yè),而不是從認識事物的角度去琢磨其概念的真正涵義是什么,滿足于一知半解,完成作業(yè)即完事大吉,于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就感到越來越吃力。
還有,許多學生常常滿足于聽懂了,看懂了,很少再動手去做幾遍,不注意課后的練習,甚至連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都逃避不做,日積月累,問題逐漸增多,等想學了,才發(fā)現(xiàn)為時已晚,學不會了。
所以我常常建議學生們在做作業(yè)之前:
要把教科書先看一遍,復習一下每一章節(jié)的概念;
把例題多做幾遍,一邊做一邊琢磨解題的每一步驟都用了哪些概念,用了什么定理和公式;
解題的思路是什么?
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做起作業(yè)來,速度也會快許多,甚至于所用時間的總和,比不看書,不做例題,直接做作業(yè)的時間還要少。
所以,在做題之前一定要先弄懂概念,而懂了之后若不馬上動手做一做,就仍然還是不會。如此這般,問題越積越多,學習當然就會越來越困難。
三、熟
要考一個好的成績,只是懂了、會了還不夠,還要熟練才行。
我們常常聽到許多學生說:
“考試的題目都會做,就是時間不夠,只要再給我一點兒時間,哪怕五分鐘,我就全做出來了。”
“那道題目明明在考試前做練習時都做過了,而且就是一本書上的例題,甚至在第幾頁我都知道,可就是想不起來怎么做,你說氣人不氣人”。
相信這類事情許多同學都遇到過,原因就是在于不熟練。做題的熟練程度對考試成績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熟能生巧嘛。
對于有些重要的公式、定理和解題步驟要多背幾遍,典型的例題要多做幾遍為好。
四、廣
所謂“廣”,就是要開闊眼界。通過加大習題量和閱讀不同版本的參考書,來達到熟悉各種題型和思維方式的目的。
若想考一個好分數(shù),只完成課后的作業(yè)是不夠的,還要多做練習。只有通過加大練習量,做大量的習題,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都會做,可上了考場才傻眼了,有的題目特別難,有的干脆就沒見過,根本無從下手。
這說明我們平時的練習量不夠,與我們見的題型太少有關。俗話說見多識廣。如果上了考場,發(fā)現(xiàn)題目都是做過的,最起碼是以前見過的,心里肯定立刻就會少了幾分緊張。
加大練習量,并不是盲目做題,搞題海戰(zhàn)術,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內容加深理解的必要步驟
要想加大練習量,先要做到“懂”、“會”、“熟”,即要先做到概念清晰,解題步驟正確,公式、定理熟悉,這樣才能提高解題的速度,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多做練習。
此外,做練習的過程,是對學習內容加深理解的過程,每做一道題,都要想想:
用的是哪一個概念,哪一條定理,哪一個公式;
解題的步驟是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
等你對這些內容很熟了,做習題的速度就會大大加快,也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多做練習。
五、深
一般在兩種情況下,你可以考一個好分數(shù):
一是通過全面復習,你對所學的內容很熟悉,對于考卷上的試題,你在考試前已做了很多遍,在“廣”字上你下了工夫;
二是考試的題目對于你來說很簡單,也就是說,你所掌握的內容深度比考試的要求要“深”一些。如果你掌握的內容深度比考試要求的內容深度深,平時做的習題比考試的試題難,那么真正考試的時候,居高臨下看問題,也就容易考一個好分數(shù)。
學習和復習的深度應以一定的廣度為基礎,沒有一定的廣度,就不可能達到一定的深度,這就是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有些學生常常不愿意多做較為簡單的練習,上來就去“啃”難題,好像誰拿的題目越難,誰就越英雄一樣。然而他花了許多時間去解這些難題,卻很少能解得出來,轉而再去問別人,最終還是別人解了出來。
如此這般,解題花去的時間不少,效果卻很差。他不知道所有的難題都是由簡單的、容易的題目組合或復合而來的,簡單、容易的內容都沒有搞懂,又怎能解得出難題呢?
一步步達到考試所要求的深度。學習深度并不是越深越好,重要的是怎樣才能找到一條達到一定深度的途徑。
六、細
細,就是在學習、復習和考試的過程中,要認真、仔細,盡量不要出差錯。
許多學生平時學習還不錯,但考試時常常由于馬虎出錯而丟分,所以總得不到高分。還有的學生經(jīng)常這樣原諒自己:“題目我都會做,就是粗心沒考好。”僅僅是粗心大意嗎?
未必!第一次是粗心,可以原諒,第二次是馬虎,請下次注意,但第三次、第四次,就是習慣了。
認真、仔細不僅僅是做完題目后要認真檢查,而是要養(yǎng)成爭取一次就做“對”的習慣??紙錾铣3J歉揪蜎]有時間讓你檢查。而且由于思維慣性的原因,有時即便有錯也很難查出來,還有的時候檢查錯誤的時間比重新再做一遍花的時間還要多。
常常,我們剛一出考場,就意識到自己某個地方出錯了,但當時就是檢查不出來。因此,對于會做的題目,要力求一次做對。養(yǎng)成這種習慣非常重要。
七、悟
許多學生認為,學習就是上課、做作業(yè)和復習考試,考完試就萬事大吉了。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實際上,學習應該是一個認識的過程,是對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我們所處的周邊世界以及我們的內心世界,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不斷認識的一個過程。
我們在學習時,不僅要接受前人總結的知識和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要加入我們自己的思考。如果你能把這些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總結出來的知識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和輪廓,從而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形成了自己的觀點,那么這些知識就變得簡單了,題目就變得容易了。
而這個尋找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就是悟的過程。例如:
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數(shù),與一元二次不等式,其實就是一個東西,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同一個事物,一元二次方程是二次函數(shù)Y=0時的特例。
如果你找到了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總結出其中的規(guī)律,那么這一大類習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悟的過程是貫穿于整個學習的過程之中的。從一開始引入概念時對概念的理解,到推導公式、定理時依據(jù)的思想、推導過程以及結論,再通過運用這些概念、公式和定理進行解題,不斷對其結論進行驗證,加深理解這些概念、公式和定理的本質性涵義,進一步找到與其他章節(jié)、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找到它自身的規(guī)律。
隨著學習廣度的逐步擴展和認識深度逐步加深, “悟”的程度也就不斷得以提高。而量的積累究竟需要達到多少,也就是說,究竟需要做多少習題,才能達到質變,也就是達到“悟”,則因人而異。
因為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對于同一個事物,每個人觀察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深度不同,“悟”的程度也就有所不同。
所以,要達到同樣“悟”的深度,認真思考,刻苦鉆研的同學做的習題量就可以少一些;而不善于思考的學生,就是做了許多習題,也達不到悟的深度。
此外,做習題并不只是驗證定理,而是要認識定理的本質與內涵。因此,對于習題中出現(xiàn)的異?,F(xiàn)象包括錯誤,尤其要認真對待,找到了產(chǎn)生異常及錯誤的原因,認識就提高了,“悟”也就加深了。
總之,“思”是“悟”的過程,“悟”是“思”的結果。沒有思就沒有悟,思得深,就悟得深。
因此學習時,應是一邊思,一邊悟,積小悟為大悟,積淺悟為深悟。這樣才能減少習題量,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提高學習成績。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