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疫情通報制度
艾滋病現在仍是我們人類醫(yī)學上的一大難題,做好預防和控制是關鍵,那你是否對艾滋病疫情通報制度有所了解呢?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一些有關艾滋病疫情的通報制度,供大家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艾滋病疫情通報制度范文一
我市建立學校艾滋病疫情通報制度
連續(xù)5年來,我市均有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病例報告,學校艾滋病防控形勢日益嚴峻。近日,市衛(wèi)計局下發(fā)通知,決定建立疫情通報制度,進一步加強學校艾滋病防控工作。
上報疫情將明確職業(yè)分布
據介紹,近年來,東莞學校艾滋病疫情呈現上升趨勢,5年來每年均有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病例報告,傳播途徑以男男同性性傳播為主。
學校艾滋病防控形勢日益嚴峻,為此,市衛(wèi)計局聯合教育、人力資源部門聯合發(fā)文,要求各鎮(zhèn)街(園區(qū))衛(wèi)生計生、教育、人力資源部門要高度重視學校的艾滋病防控工作,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防控工作措施,切實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
各鎮(zhèn)街(園區(qū))將建立健全學校艾滋病疫情通報制度和定期工作會商制度,疫情通報要嚴格遵守有關保密規(guī)定,不得通報個案信息。
市疾控中心將根據疫情情況,每半年向市衛(wèi)計局報告全市學生艾滋病疫情情況,同時向疫情所在的鎮(zhèn)街(園區(qū))疾控中心通報疫情情況。鎮(zhèn)街(園區(qū))疾控制中心接報后,將盡快向同級衛(wèi)生計生行政部門報告,同時向疫情所在的學校通報學生艾滋病疫情。在艾滋病疫情上報時,各部門應明確15—24歲年齡段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的職業(yè)分布,職業(yè)為“學生”的還應明確其所在的學校等相關信息。
初中學段需落實專題教育
根據要求,各鎮(zhèn)街(園區(qū))要認真落實初中學段6課時、高中學段4課時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時間,高校每學年不少于1課時預防艾滋病專題講座時間。
為加強對學校艾滋病病防治工作的技術指導,我市成立學校艾滋病病防控專家指導組,為學校提供政策宣講,健康教育、防治技術指導和專業(yè)咨詢服務,協助開展學校艾滋病病防控督查等工作。
艾滋病疫情通報制度范文二
艾滋病疫情監(jiān)測管理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衛(wèi)生部和江西省有關艾滋病防治法規(guī)文件,切實加強我中心和轄區(qū)內艾滋病疫情管理工作,決定建立長效監(jiān)測管理機制,以保證準確、及時、系統(tǒng)、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艾滋病的診治數據及疫情上報管理,制定本制度。
1、全中心職工要提高建立艾滋病長效監(jiān)測管理機制的認識,各科室要加強對監(jiān)測工作的領導,建立高效的疫情監(jiān)測系統(tǒng),及時準確收集和報告疫情數據。
2、艾滋病疫情報告實行首診負責制,門診患者和轉入住院患者,各科室要詳細登記。凡手術病人術前或者需要進行侵入性檢查的病人檢查前必須開展HIV初篩檢測,經實驗室HIV初篩試驗陽性者,實驗室和首診醫(yī)生要登記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詳細住址、聯系電話并且留存足量血清后立即上院感科,院感科及時上報區(qū)疾控中心。
3、各有關部門必須將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人死亡者的詳細資料報送院感科,院感科及時準確向區(qū)疾控中心上報。
4、門診和住院病人的管理按照“HIV病人管理規(guī)定”執(zhí)行。重點要求:(1)各種表格、病歷須按要求詳細填寫,不得空項。(2)住址要詳細填寫到“村民組(門牌號)”或“某小區(qū)(某單位)某樓號某單元門牌號”。(3)聯系方式等。
5、疑似AIDS住院患者必須做HIV初篩試驗,初篩試驗陽性者由檢驗科專人登記,然后送區(qū)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確證。采送標本要嚴格按照要求做好防護,避免污染環(huán)境及交叉感染。“HIV抗體檢測確認報告”須復印附病歷后,同時在病程記錄中單獨記錄一次“HIV抗體檢測確認報告”。
6、接觸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者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應按要求防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7、接觸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者資料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應做好保密。
8、對轄區(qū)內HIV感染者、AIDS患者定期做好隨訪工作,了解其病情及社會心理壓力,最大程度消除其社會影響和社會歧視,提高治療信心和生活質量。
9、在AIDS診療、管理工作中,因玩忽職守、不作為等情況,造成醫(yī)療糾紛者給予通報批評、罰款50~100元;造成醫(yī)療事故者罰款200~500元、停職檢查3~6個月;造成疫情擴散者做下崗處理,同時按有關法律法規(guī)追究責任。
艾滋病疫情通報制度范文三
關于建立疫情通報制度進一步加強學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國衛(wèi)辦疾控發(fā)〔20xx〕40號
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衛(wèi)生計生委、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wèi)生局、教育局,部屬各高等院校:
多年來,各地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方面的政策措施,結合本地實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近年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以下簡稱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 一些地方學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較快,傳播途徑以男性同性性傳播為主,部門間疫情信息溝通不暢,部分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不到位,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為進一步加強學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保障學生身體健康,現通知如下。
一、建立學校艾滋病疫情通報制度
各地要在健全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機制基礎上,建立艾滋病疫情通報制度和定期工作會商機制。衛(wèi)生計生行政部門至少每半年向當地教育行政部門通報轄區(qū)學校學生艾滋病疫情情況,共同分析疫情發(fā)生原因和影響因素,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制定防控工作的對策與措施。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在當地衛(wèi)生計生和教育行政部門協調指導下,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通過會議、疫情通報等方式,定期向有關學校通報本校學生艾滋病疫情。學校要根據本校實際,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合作,共同采取防控措施,并及時向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報告。
二、提高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覆蓋面和針對性
各地要按照教育部、原衛(wèi)生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意見》(教體藝〔2011〕1號)要求,切實落實各項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措施,特別要認真落實初中學段6課時、高中學段4課時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時間,認真落實高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在新生入學時發(fā)放預防艾滋病教育處方、在入學教育中開展不少于1課時的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教育等任務,確保高校每學年每個在校學生不少于1課時預防艾滋病專題講座時間。
各地要將預防艾滋病教育與性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積極探索適合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發(fā)育、認知能力的性健康教育內容和方式,將性道德、性責任、預防和拒絕不安全性行為作為教育重點,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效果。要注重發(fā)揮家長在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和性觀念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共同努力,提高學生自我防護能力。
高校、中等職業(yè)學校要建立教務、學生工作、共青團組織、校醫(yī)院等部門共同推進預防艾滋病教育的工作機制,要明確牽頭單位,確保工作到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艾滋病防控工作的積極性,發(fā)揮青年志愿者作用,支持學生社團、大學生青年志愿者,通過同伴教育、健康咨詢等形式,傳播預防艾滋病知識,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要將學生參與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活動統(tǒng)籌納入學生志愿者服務管理,在資金、場所等方面提供支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給予技術支持。
各省(區(qū)、市)要在高校、中等職業(yè)學校開展預防艾滋病教育試點工作,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目標,通過典型案例,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探索預防艾滋病知識的普及教育與針對有特殊需求學生的干預服務相結合的模式,及時總結經驗,逐步推廣。教育部和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將選擇部分高校開展試點工作。
三、加強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和行為干預的服務工作
各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合理設置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點,為高校、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提供免費咨詢檢測服務,方便有意愿的學生尋求咨詢檢測。學校要向學生提供咨詢檢測點的分布和聯系方式等信息,通過宣傳教育,引導有易感染艾滋病行為的學生主動尋求咨詢檢測服務。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在學校協助下,針對有男性同性性行為的學生開展行為干預工作,通過減低危害和同伴教育,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風險;對于發(fā)現的感染艾滋病學生,及時提供告知、心理咨詢服務,加強隨訪管理,防止艾滋病進一步傳播;對于符合治療標準的學生艾滋病病人,醫(yī)療機構要提供規(guī)范化的治療服務。
四、強化學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保障
地方各級衛(wèi)生計生、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學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將學校預防艾滋病工作納入本部門日常工作,建立學校艾滋病防控專家指導組,為學校提供技術指導和專業(yè)咨詢服務。要落實防控責任,定期對學校艾滋病防控工作進行督查,及時通報考核和檢查結果,對發(fā)現的問題,限期整改。地方各級衛(wèi)生計生行政部門要將學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納入當地艾滋病防治規(guī)劃,給予指導和技術支持。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預防艾滋病教育及性健康教育等內容統(tǒng)籌納入相關學科教師培訓內容,強化其責任意識,保證必要的工作經費,配備適宜教學材料,為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開展提供支持。要發(fā)揮教學研究機構及行業(yè)學會的作用,多途徑、多形式組織開展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的教研和宣傳教育活動,制作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提高預防艾滋病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和教育部將對學校艾滋病防控工作進行督導檢查,并通報檢查結果。
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
20xx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