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導游詞精選范文
北山摩崖造像導游詞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縣城之北而得名,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結(jié)束,以北山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巖、北塔寺共五處。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zhèn)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范圍面積7.62公頃,一般保護范圍面積21.82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8.15公頃。北山佛灣摩崖造像,開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1~100號為南段,101~290號為北段)。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jīng)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占總數(shù)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凈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chǎn)物,異于中國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 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fā)展、變化。
公元9世紀末的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zhì)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第5號毗沙門天王龕、第9號千手觀音龕、第10號釋迦牟尼佛龕、第51號三世佛龕、第52號阿彌陀佛龕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jīng)變相內(nèi)容豐富,層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觀"及伎樂天人、樓臺亭閣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紀中葉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qū),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題材有18種,出現(xiàn)了藥師經(jīng)變、陀羅尼經(jīng)幢等新內(nèi)容。其藝術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tài)多變,神情瀟灑,紋飾漸趨繁麗,呈現(xiàn)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如第53號的佛、菩薩像,既有唐代雕刻的豐滿古樸,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長身軀。第273號的千手觀音及其侍者、第281號的東方藥師凈土變相等,薄衣貼體頗具唐風,儀容秀麗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紀后期至12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xiàn)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tài)優(yōu) 美,比例勻稱,穿戴艷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間的第136號轉(zhuǎn)輪經(jīng)藏窟。該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劃反映其內(nèi)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以線造型,線面并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瓔珞蔽體,海南導游詞,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quot;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其它如第125號數(shù)珠手觀音、第113號和第133號水月觀音、第155號孔雀明王窟、第177號泗洲大圣龕、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珍品。這些造像的形象、姿態(tài)、性 格、神情以至衣褶、飾物等,皆耐人尋味;組合變化豐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觀,出人意料的意境層出不窮。
北山摩崖造像中,現(xiàn)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韋君靖碑》,具有補唐史的重要價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間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京所書,為書法藝術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經(jīng)碑》,則被史家們稱之為"寰宇間僅此一刻"。此外,還存有題刻、詩詞17件,造像記77件。對歷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斷代分期、歷史人物等的。
北溫泉公園導游詞
北溫泉公園位于北碚區(qū),北瀕嘉陵江,南倚縉云山。其前身為溫泉寺,初建于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年),重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1927年,盧作孚于此創(chuàng)辦嘉陵江溫泉公園,增建溫泉游泳池與浴室、餐廳等旅游設施,后更名為重慶北溫泉公園。
公園依自然地形而建,樓臺亭閣錯落有致,翠竹森森,林木蔥蘢,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園內(nèi)景物以四大殿為中心。關圣殿,又稱三圣殿,為溫泉寺山門。接引殿后有一山泉細流匯成的方池,池上石橋欄桿上刻有麒麟、芭蕉及花鳥等圖案,皆為明代之作。大佛殿內(nèi)現(xiàn)存一尊明代佛像;殿前一對石獅懷抱小獅,十分別致。觀音殿以石柱支撐,鐵瓦蓋頂,俗稱“鐵瓦殿”。
四大殿東有古香園、石刻園、觀魚池、荷花池,北有乳花洞、五潭印月等景點。古香園系溫泉寺舊址,園中古木參天,濃陰蔽日,存有宋、明、清三代僧人墓塔。石刻園內(nèi)多為宋、明、清三代石碑,其中明代盤龍塔為石刻珍品。
園內(nèi)有溫泉泉眼10處,泉水日流量5675噸,水溫35°C-37°C,屬弱堿性硫酸型礦泉,對皮膚、關節(jié)、腸胃等部位疾病有一定療效。
溫泉寺古為縉云寺下院,廟宇輝煌,石雕甚眾,寺內(nèi)香火興旺。后經(jīng)北周武帝和唐武宗兩度滅佛,毀壞嚴重,唐貞宗時期幽谷凈滿禪師重建廟宇,并在后山巖間刻摩崖佛像。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溫泉寺受朝廷封賜為崇勝禪院。明、清時期,可算是溫泉寺的黃金時代。廟宇得重新修建,同時在寺前建造了接官亭,寺后迎流砌池,廣方四丈,上翼以亭,游人天晴落雨均可下池沐浴;并利用溫泉水源和地形,修建了戲魚池、半月池等,供游人觀賞。
桔子洲頭導游詞
桔子洲位于長沙市城區(qū)、湘江中間,東側(cè)緊鄰市中心,西側(cè)面對岳麓山,韓語導游詞,洲長約5000米,平均寬度145米,面積65.3公頃(980畝),現(xiàn)有居民1600多戶、5000余人。桔子洲生態(tài)公園規(guī)劃范圍包括桔子洲、傅家洲、柳葉洲和無名島4部分。桔子洲呈南北向縱貫江心,與東側(cè)的主城區(qū)和西側(cè)的岳麓山交相輝映,加之洲頭建有著名的桔洲公園,洲尾又有“瀟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景觀,融自然風景與古城文化于一體。
桔子洲因洲上多產(chǎn)美桔而得名。古代在洲尾建水陸寺,故又名水陸洲。桔子洲歷史悠久,在史書和游記上多有記載。唐宋以來,著名詩人杜甫、張九齡、宋之問等都曾在這里留下佳篇。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曾作“瀟湘八景圖詩序”,把桔子洲尾一帶描繪為“江天暮雪”景觀;清學者郭俊作《桔洲賦》,對桔子洲的美麗景色進行了生動描述。至近代,來自英、日、美、德、俄等國的官員、商人、傳教士紛紛在洲上建領事館、洋行別墅,桔子洲一時成為外國人的樂園。1925年毛澤東寫下了不朽名詩《沁園春·長沙》,勾畫出桔子洲、岳麓山一帶的壯麗景色,并以此為基礎抒發(fā)了氣吞山河的革命情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桔子洲的知名度。周恩來總理生前也曾往洲上游覽,稱之為“世界上罕見的內(nèi)河沙洲”。
聞名遐邇的桔子洲,是長沙市的重要部分,關于它有不少歷史記載。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有。“湘水北徑南津,城西西對桔洲”的記載。宋代《方輿勝覽》記載說“湘江中有四洲曰桔洲、直洲、誓洲、泉洲。”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現(xiàn)在景色秀麗的桔子洲,也是處在不斷的變遷之中的。從史書中我們得知,在宋代湘江中有四塊洲地,大約在清代前后,桔子洲才成為現(xiàn)在我們所看見的樣子。解放后,桔子洲成為長沙市著名風景區(qū)之一,建有文化宮、療養(yǎng)院、游泳場。島的南端,已經(jīng)成為布滿桔林的江心公園。解放前,這塊總面積為零點六平方公里的秀麗江心島,曾被帝國主義的領事館、教堂、洋油商行、海員俱樂部所霸占,連洲上的南桔,也被伐光砍凈。
重慶導游詞相關文章:
3.重慶導游詞
4.導游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