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光孝寺導(dǎo)游詞
廣州光孝寺位于廣州市光孝路109號,是嶺南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深廣,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寺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州光孝寺導(dǎo)游詞,歡迎參考!
廣州光孝寺導(dǎo)游詞1
光孝寺是嶺南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深廣,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寺院。光孝寺建筑結(jié)構(gòu)細致嚴(yán)謹,殿宇雄偉壯觀,象征著中國禪宗文化的精髓,始建于東晉的大雄寶殿是其最主要的建筑。大雄寶殿內(nèi)修建的三尊大佛像,中間為釋迦牟尼,左右分別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三尊佛像合稱為“華嚴(yán)三圣”;左右偏殿分別貢奉著地藏王菩薩和關(guān)公,獨具廣東佛教界特色。
此外,在大雄寶殿西側(cè)還有一處偏殿,供奉著釋迦牟尼佛的臥相,據(jù)說釋迦牟尼病重時就是保持著這個姿勢,右手托首,雙目微閉,最后在沙羅雙樹下涅磐。
殿外有一棵菩提樹,相傳佛教的六祖惠能曾剃度于此,惠能為禪宗第六祖,一度與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代表思想先哲的“東方三圣人”,著有《壇經(jīng)》流傳于世,是中國歷史舉足輕重的佛教高僧之一。倘若站在這棵菩提樹下,凝望著樹影婆娑中的光孝寺,其清靜單純的影像或許會讓你頓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禪境。
廣州光孝寺導(dǎo)游詞2
廣州光孝寺位于廣州市光孝路109號,是嶺南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深廣,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寺院。寺址本是西漢南越王趙佗玄孫趙建德的府第。三國時,吳國騎都尉、易學(xué)家虞翻被流放南海,居此講學(xué),時人稱為“虞苑”。因苑中多植苛子樹,又稱“苛林”。東晉隆安年間(397—401年),譯佛教重要論典《舍利弗阿毘曇》的罽賓國(今克什米爾)高僧曇摩耶舍在此創(chuàng)建佛殿,名王苑朝延寺,俗稱王園寺。
光孝寺位于廣州人民公園之北,占地三萬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廣州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一說,此話雖未必正確,但該寺是廣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該寺始建于三國,寺名屢變,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而定今名。唐代儀鳳元年(676)高僧慧能在寺中戒壇前菩提樹下受戒,開辟佛教南宗,被稱為“禪宗六祖”,為該寺增添了不朽的光彩。此后殿宇日多,對中國佛教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
廣州光孝寺導(dǎo)游詞3
光孝寺位于廣東省廣州光孝路北端。據(jù)《光孝寺志》載,初為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于此,世稱虞苑。虞翻在園里講學(xué)并種了許多頻婆樹和苛子樹,亦叫“苛林”。虞翻死后,施宅為寺,名曰:“制止寺”。光孝寺的歷史源遠流長。民諺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寺址原是西漢初年南越王趙佗的玄孫趙建德故宅。寺名曾幾次更改,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唐代稱干明法性寺,五代南漢時稱干亨寺,北宋時稱萬壽禪寺,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賜“光孝寺”,才改名光孝寺。此后,歷代相傳,成為一方名勝。“光孝菩提”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光孝寺是廣州市歷史最悠久、占地面積最大的佛教寺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孝寺坐落于光孝路,是廣州市五大叢林(光孝、六榕、華林、海幢、大佛寺)之一,其始建年代距今1700多年。
該寺最初是西漢南越王趙佗之孫趙建德的府邸。三國時期吳國騎都尉虞翻因忠諫而觸怒吳王孫權(quán)被貶廣州,遂在此處修建住宅并講學(xué),虞死后家人將其住宅捐施佛門改成為廟宇,取名“制止寺”。到了東晉,印度名僧曇摩耶舍來穗傳播佛教,在此修建了一座五間的大雄寶殿,改寺名為“王苑朝廷寺”,又叫“王園寺”。初唐時改名為“法性老”。南宋初年又改名為“報恩廣孝寺”,之后又將“廣”字改為“光”字,遂定名“報恩廣孝禪寺”,簡稱“光孝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算來有850多年的歷史了。
光孝寺建筑結(jié)構(gòu)嚴(yán)謹,殿宇雄偉壯觀,特別是文物史跡眾多。如始建于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時達摩開鑿的洗缽泉,唐朝的瘞發(fā)塔、石經(jīng)幢,南漢的千佛鐵塔,宋、明時期的六祖殿、臥佛殿,以及碑刻、佛像、河子樹、菩提樹等,都是珍貴的佛教遺跡遺物。這對于研究我國佛教史、廣東歷史,以及認識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量,具有重要的價值。1986年3月5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該寺由宗教部門管理。
看了“廣州光孝寺導(dǎo)游詞”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