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導游詞500字
江蘇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qū)中部,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京秦淮河·夫子廟
各位游客。在昨天的游程中,我為大家安排游覽了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總統府舊址等名勝古跡。今天,我將帶大家到秦淮河、夫子廟去游覽。秦淮河旅游區(qū),位于南京老城區(qū)城南,從市區(qū)出發(fā),坐汽車約需20分鐘才能到達。它是一個以夫子廟為中心,集游覽、購物、品嘗風味于一體,展示古城風貌和民族風情的旅游地。
【秦淮河的由來和歷史變遷】
秦淮河,是一條曾對古城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河流。相傳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開鑿的一條人工運河。秦始皇東巡會稽,經過南京時,為方便船只行駛,曾下令開鑿方山,使淮水與長江溝通,因而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據地質考察證明,秦淮河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天然河流,當時這條古老的河流確是曾從方山經過,但由于地理變遷,河流改道,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河道。歷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寬綽。自五代吳王楊行密在長干橋一帶筑石頭城以后,河道開始變窄,并被分隔成內、外“秦淮”。內秦淮河由東水關人城,經夫子廟,再由水西門南的西水關出城與外秦淮河匯合。河流全長10公里,這就是古往今來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贊美傾倒、尋跡訪蹤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杜牧等都曾為她寫下詩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吳敬樣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對“十里秦淮”有過生動的描寫。
古老的秦淮河與流經南京城北的長江相比,顯得十分渺小,但是它與南京城的誕生、發(fā)展,以及南京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迄今為止,沿河兩岸發(fā)現的原始村落遺跡多達五六十處。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宮所需的天然通道。東吳孫權定都建業(yè)(南京)后,曾在秦淮河兩岸作“柵塘”,既可御敵,又可防洪。從六朝時起,夫子廟一帶的秦淮河兩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連的繁華之地,秦淮河充當了南京地區(qū)對外貿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榮。據說,舊時的秦淮河兩岸歌樓酒肆林立,河房水閣爭奇斗艷,游艇畫防燈火通明,富豪貴族在這里過著尋歡作樂、紙醉金迷的生活,勞動人民,特別是廣大婦女卻是以淚洗面,飽嘗了人間的辛酸。那時南京的妓女大多集中在秦淮河兩岸。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寫的不畏權貴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橋畔。
美麗的秦淮河曾流淌過蠻荒時代的寂寞,六朝以來的繁華和奢靡,舊社會的污垢和勞動人民的血淚,甚至還溶有南京大屠殺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經過了歷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發(fā)著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現了清澈動人的風姿。它是南京歷史的見證,難怪人們慣于把“秦淮”當作南京的代名詞。
【秦淮畫舫—伴池—夫子廟照壁—廟前廣場—欞星門】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畫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風格制造的,船頭掛有大紅彩球和紅燈籠。每當元宵節(jié)南京人習慣來這里游玩賞燈。這種風氣在明代就已盛行,據說明朝建都后,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當他來到秦淮河畔,看到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亭臺樓閣,風景宜人,隨口說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開了金口,左右就連夜差人趕造畫舫,以博取皇帝歡心。從此,秦淮畫訪成了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節(jié)時分,更是河上水燈萬盞齊放,兩岸龍燈飛舞,歌聲、鼓聲、歡聲、笑聲,連綿不絕,通宵達旦,真可謂“秦淮燈火甲天下”。難怪南京有“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的民諺。
我們眼前的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廟(孔廟)成泮池,又稱月牙他。古時候皇帝講學的學宮叫辟雍,諸侯講學成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相當于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稱“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橋,按等級而論,縣官、學官走中間一座,秀才走兩邊的橋。相傳古時候有位秀才誤上中橋,有犯上作亂之罪,進退兩難,只好自己跳進了泮池。
再請各位看河對岸的一段朱紅色石磚墻,這就是夫子廟的照壁。照壁建于明萬歷三年(歷澤年),長達110米,為全們照壁之冠。各位游客:這座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當時成帝采納了王導的建議:“治國以培育人才為重”,決定立大學于秦淮河畔。原來只建有學宮,孔廟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學富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廟是一個由文教中心演變而成的繁華鬧市,它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三大主要建筑群,其范圍南臨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東端,東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規(guī)模龐大。夫子廟雖屢遭破壞,但各代都加以興修擴建,到清末民初,其樓閣、殿宇的結構和布局堪稱東南之冠。現在的夫子廟建筑,~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幾年重建的。請大家回頭看,這座樓閣式建筑,叫做奎星閣,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間。這座臨街傍水的建筑曾兩次被毀,1985年重建。
現在我們來到了清代開辟的廟前廣場,廣場東西兩端豎有兩塊碑,高有一丈許,上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馬”,表示對圣人孔子的崇敬。左側的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也曾幾經興廢,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寧鄉(xiāng)賢朱芙峰等人籌資重建。這是一座在日軍炮火中惟一幸存的清代建筑,可惜在1968年被當作“四舊”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復了原來的風貌。廣場正中的這座牌坊,叫“天下文樞坊”。請大家繼續(xù)隨我往前走。這座門叫欞星門,這是孔廟的廟門。據傳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他得人方便高興。門是石結構的,六柱三門,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來被毀,又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過,現在所見到的極星門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極星門東西兩側便是東市、西市。
【大成門—大成殿—學宮】
各位游客:走過欞星門,便是孔廟的正門,叫大成門,也叫戟門。門內側有石碑四塊。第一塊是《孔子問禮圖碑》,刻于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記載了春秋末年奴隸制衰亡之際,孔子出于對周王朝禮樂制度的崇拜,抱著興國安邦、濟世訪賢的愿望,于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從家鄉(xiāng)曲阜去周王城洛陽考察典章制度,尋求鞏固魯國奴隸主政權辦法的經歷。碑的上半部有“孔子問禮圖,吳敬恒題”的題字。圖中是二人駕車,一組身穿古裝人物在城門前歡迎的場面,還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魯人周門禮周流”的字樣。這塊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圖文仍清晰可辨,是難得的珍貴文物。第二塊碑是《集慶孔廟碑》,碑文是元朝至大二年(1309年)重建孔廟時由盧摯撰寫的,到元至順元年(1330年),由純齋王公書寫刻石。第三塊碑是《封四氏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文宗皇帝詔示:加封顏回、曾參(孔子的兩個弟子)、孔極(孔子的孫子)、孟軻(孔子的再傳弟子)為四亞圣之事。第四塊碑是《封至圣夫人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頒旨加封孔子之妻為至圣夫人之事。廟院兩側是碑廊(原來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的地方),廊內陳列了當代書法名家的碑刻30塊。
現在,請大家隨我從中間的石雨道走。在進大成殿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殿前的這個露天臺子,這是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古時每年二月、八月的第一個丁日和孔子誕辰這一天(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地方官吏都要在孔廟舉行盛大的祭掃活動。祭祀采用的是酉周奴隸主祭天地鬼神的禮儀,在大成殿前擺上仿青銅器做的祭器,上供牛2頭、豬16頭、羊16頭,以及大量布帛菽粟、干鮮果品、香紙蠟燭等。主祭人要穿特制的古裝祭服,宣讀祭文,向孔子及“四配”(孔子高徒)、“十二哲”(孔家子弟)牌位行三拜九叩禮,還配有樂隊和舞隊表演,以歌頌孔子,所以大成殿前要設舞臺。
現在請各位游客隨我進人孔廟主殿——大成殿。這是一座氣勢巍峨,重檐廡殿頂,屋脊中央有雙龍戲珠立雕的建筑。這種規(guī)格的建筑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大成”意思是孔子集古圣先賢思想之大成。大成殿內原先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高徒,兩旁是孔家子弟塑像十二尊?,F在的大成殿已被辟為“南京鄉(xiāng)土文化博物館”。
請大家再往前走,這里便是夫子廟的學宮。門楣上方原來有“學宮”匾額,門外柏木牌坊,牌坊上題有“東南第一學”。牌坊的北面是四周圍有木欄的花圃,左右有四書齋,是學子自修讀書的地方。這四齋名稱分別是“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后面是明德堂,這座建筑建于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堂名為文天祥所書。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農歷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學子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東墻有“臥碑”,就是訓教的法規(guī)。左右橫梁上懸掛著江寧府所屬六縣舉貢員生題額。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筑是梨香閣,原來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圣祠,現改為游樂場了。東面那座建筑是青云樓,它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是供把歷代督學使的祠堂,初建時為三層樓,因為臨近貢院,為防止有人從樓上偷看貢院,清代時改建成二層樓,上層用作藏書,下層是閱覽室。清末廢除科舉后,改為小學,民國初年改為江寧縣教育會,抗戰(zhàn)時被用作開茶館、歌場,戰(zhàn)后曾先后作為民眾教育館和南京市通志館。這也是舊學宮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建筑之一。各位游客:參觀完學宮建筑后,我們再去參觀一下夫子廟的另一座古建筑群——貢院。
【貢院街—貢院—明遠樓】
現在我們所站的地方便是貢院街,那條與貢院街相交的南北向街道就是貢院西街,貢院街北面就是古代時南京規(guī)模龐大的考試場——貢院。貢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縣府考試場所。明太祖朱元津定都南京后,這里成了鄉(xiāng)試、會試場所。明永一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但南京仍作為陪都,加上江南又是人文基本之地,考試仍在這里按期舉行。明成祖繼續(xù)派人建造江南貢院,明清兩代對貢院不斷擴建,到清光緒時,貢院規(guī)模之大,已成為當時23個行省的貢院之最。對此,我只要告訴大家一個數字,你就可想而知了——到清代同治年間,已建供考試用的“號舍”有20644間,且還不包括司考官員、職司人員的辦公住宿用房??上КF存貢院建筑已屈指可數,明遠樓就是保存下來的貢院建筑之一,而其他大部分已被辟為市場。
現在,我們所見的這座三層建筑,就是明遠樓了。樓呈四方形,四面設窗,地處貢院中心,在此可以監(jiān)視考生和貢院內執(zhí)役人員。“明遠”的意思就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封建王朝教育士子以“孝梯忠義”為立身之本??忌纪旰?,“金榜”就張貼在前面的貢院街。清末廢除科舉后,貢院也隨之失去了原來的作用。1919年除留下明遠樓和一部分號舍建筑用以陳列歷史文物外,其余一并拆除,辟為市場。明遠樓下的《金陵貢院遺跡碑》詳細地記載了這一史實。
各位游客:關于夫子廟我就介紹到這里。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逛一下夫子廟的東市、西市,同時也可選購一些喜愛的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還可以去西街一帶品嘗夫子廟的風味小吃,夫子廟可謂是全國聞名的小吃薈萃之地。
江蘇無錫太湖仙島導游詞
各位游客:在游覽了重頭清后,我們將從北岸的渡船碼頭乘船前往黿頭渚景區(qū)內的一組湖中小島——“太湖仙島”去參觀。
【三山概況—“太湖仙島”牌坊—“五帝巡天圖”浮雕—“洞天福地”景區(qū)—會仙橋】
我們從船上眺望三山,只見島上松竹蒼翠,楓香染紅,距我們約2.6公里處的湖中小島,如神龜靜優(yōu)水面,綽約多姿。
太湖仙島的原名叫“太湖三山”,三山是著帽山、烏龜山及筆架山的俗稱,由東鴨、西鴨、大磯、小磯4個小島組成,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長約2.5公里。島內景色迷人,素有“三山映碧”之稱。1993年,憑借天然山水,巧設人文建筑,建成了一處太湖旅游的新景觀,有道是:太湖佳絕在黿頭,三山仙島勝天堂。
游客們:我們走過長長的游船碼頭,首先看到的是用漢白玉大理石雕刻的太湖仙島牌坊。這座三重飛檐翹角的牌坊,紅色琉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正中有“太湖仙島”4字。門樓前的臺階上雕刻著一條盤龍,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
牌坊后是“玉帝巡天圖”漢白玉浮雕。玉帝端坐在龍椅之上,文武群臣簇擁左右,仙鶴道游云間,游人置身其中真好像仙境浮現人間。
現在我們右轉沿山路向上,便可到“洞天福地”景區(qū)。這里有花果山、水簾洞、演武場,還可以觀賞歌舞,如有雅興還可觀看猴戲,逗逗猴子。
向東走是“會仙橋”,它連接著西鴨山和大磯山,是通往三山島的主景區(qū)。此橋原名“五洞環(huán)橋”,是座仿古建筑,橋上建有四面開敞的亭子,雕梁畫棟,仿佛引導人們由此進入仙境。
【南天門—摘星亭—天街—大覺灣—靈霄宮—太乙丹爐】
過了會仙橋,來到的是“南天門”,現在我們就一同進入“天境”。沿著臺階一級級“登天”,仿佛我們離世外天國越來越近了。“南天門”是座漢白玉建筑,頂端刻有篆書“天門”二字,左右有副對聯:“離塵了卻幾間事,到此逍遙星漢間。”橫批“梯云直上”點出跨入此間,各位游客便可徹底脫離幾間,暢游“天國仙境”了。
進入“仙境”,首先看到是飛檐翹角的“摘星亭”。登上此亭,仿佛浩瀚星際觸手可及。亭前水池前是仿青銅器“太湖寶鼎”,香煙綜繞,飄飄似仙。
沿左邊臺階向上,過彩繪門樓是“天街”的人口。進入門內便是“天國”熱鬧的街市。請看右邊墻上有一個錢型的圖案,中間一個方孔,兩邊寫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童史無欺”。再看前面是二層樓的“天香樓”,右轉臺階上為“天韻臺”,后測是“天都仙府”,入內左邊房中有財神端坐其中,手中元寶閃閃發(fā)光,期盼大家人人發(fā)財。右邊房內有“藥王”孫思邈在恭迎佳賓,保佑各位,身體健康,無病無災。
各位游客:在天街最開闊的地方,是一羽仙茶樓”,游客可在此品茗賞景,透過薄霧眺望對面的“黿頭渚”。
穿過“兀衢”門洞,沿山坡向下,過摩云亭便到了大覺灣,我們在此可“一覽人間石窟景”,這些石窟雕刻群,再現了中國古代石窟建筑藝術的精華之作。這里有長達49米的臥佛;那面湖端坐,高達6米,若有所思的老者就是我國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的塑像。
沿著“仙人洞”石階向上,可到達“仙島”最高處——“靈霄官”。一側為“王母府”,只見那王母正在瑤池中盡情享樂。對面的靈霄宮宏偉挺拔,里面的玉皇大帝站像,高18米,為國內玉皇塑像之最。只見五帝雙手合十,昭示天下,展示帝王之氣。沿梯而上,兩邊墻上畫有各路神仙飛天圖案。二樓后室內,是復制的“永樂宮壁畫”以及神道真人彩繪壁畫。這些壁畫,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冠”。
靈霄宮后山上是三層圓形天壇,擺設鎮(zhèn)山之寶——太乙丹爐。沿林間小路下山,可以到達后山的“月老詞”,里面有“鴻喜堂”。
游客們,太湖仙島我們就游覽到這里,最后出南天門,乘船返回黿頭渚。再去下一個景點游覽。謝謝大家!
江蘇揚州大明寺導游詞
一聽大明寺這個名字,人們一定會認為它是一個單純的佛教寺廟,其實不然,它的范疇應該是“大明寺風物鑒賞區(qū)”由寺廟古跡、棲靈塔、鑒真紀念堂、仙人舊館、西苑芳圃五部分組成,是國內罕見的一處集園林風光、文物古跡和宗教建筑于一體的游覽勝地。大明寺自創(chuàng)建以來,向有“揚州第一名勝”之說。從1980年迎接鑒真大師像回國巡展后,每年接待中外賓客達40萬人次之多。1991年10月12日上午,國家主席江澤民曾陪同朝鮮勞動黨主席金日成前來參觀。大明寺山明水秀,景物紛呈,下面就讓我們邁入這藏龍賜福、香云線繞的吉祥之地,去一睹它的風貌吧!
【大明寺創(chuàng)建歷史—牌樓—山門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平遠樓】
大明寺位于揚州城區(qū)西北郊蜀風風景區(qū)的中峰,從停車場到寺廟門口有一小段路程,讓我們沿著這條平緩的石坡拾級而上,在這段時間里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大明寺的概況: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故稱“大明寺”。隋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楊堅60壽辰,詔令在全國30個州內設立30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就建立在大明寺內,稱“棲靈塔”。塔高九層,因寺從塔名,故“大明寺”與“棲靈寺”并稱;又因大明寺在隋宮、唐城之西,因此也稱“西寺”。清乾隆三十年(176年)乾隆帝巡游揚州,見“大明”兩字,很不高興,便親筆將“大明寺”改成“法凈寺”。直至1980年,為迎接鑒真大師像從日本回揚州探親,才復名“大明寺”。
各位游客: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莊重典雅的牌樓,只見正面橫匾上篆刻著“棲靈遺址”4個字。再看背面有篆書“豐樂名區(qū)”4字,是因過去這里屬大儀鄉(xiāng)豐樂區(qū)而得名。正反兩面篆書都是光緒年間鹽運使姚徑手書,結構工整,字體雄美。
牌樓東側的圍墻上,石刻“淮東第一觀”,是北宋詩人秦少游的詩句,為清代書法家蔣密所書。牌樓前兩側的兩只石獅為清代乾隆時重寧寺遺物,1961年移到這里。
游客們:同一般寺廟有所不同的是大明寺的山門殿同時也兼作“天王殿”。請大家進殿內參觀,進門首先看到正南面供奉著彌勒佛坐像,左手握布袋,右手持佛珠,據稱他是釋邊牟尼的弟子阿逸多。佛教說他將在釋邊牟尼涅果后成為“未來佛”。兩側有一副對聯:“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此聯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彌勒的后面站像是韋馱,他左手擎須彌山,右手按“降魔杵”,護持釋邊牟尼講經說法,因而被稱為佛教上的護法神。在大殿的東西兩側排列著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能護持國土;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能令人善根增長;西方廣目天王,左手持寶珠,右手握龍,能夠靜眼觀察,護持民眾;北方多聞天王,左手按銀鼠,右手持傘,能護持人民財富,多聞福德。
在山門殿的后面是大雄寶殿。首先我們來到了殿前庭院,請看東面有檜柏,西面有黃楊,正中置有兩尊室鼎。大雄寶殿為清代重建,面闊三門,前后回廊,檐高三重,為歐山頂建筑。二層檐下懸掛著“大雄寶殿”橫匾。屋脊高處嵌有寶鏡,陽面寫著“國泰民安”,陰面刻著“風調雨順”。
各位訪隨我進入殿內,請看跌坐在正中蓮花高臺上的是釋達牟尼。站在大佛東側的是邊葉,西側是阿難,他們都是釋過牟尼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邊葉在靈警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會;阿難是佛祖的堂弟,聰明智慧,擅長記憶,跟隨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講經說法的內容寫在貝葉樹的葉子上,后來成為佛經。大佛東面首坐是藥師佛,主管“東方凈琉璃世界”;西面首坐是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同其他寺廟一樣,佛壇背后是“海島觀音”泥塑群像,觀世音是西方極樂世界上首菩薩,她能解救人世間的一切苦難,因而被稱為大慈大悲的菩薩。
游客們:現在我們去參觀藏經樓。藏經樓是大明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于1985年4月投資40萬元重建。前面我們看到二層五檻的單檐硬山頂的建筑便是藏經樓。其匾額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在屋脊的上面嵌有“法輪常轉”,陰面刻有“國泰民安”。進人大廳,只見正面供有釋這牟尼佛的漢白玉坐像,這尊坐佛像由香港弘勛法師贈送。在坐佛東側供奉著白玉臥佛祖師,這尊臥佛原系緬甸政府贈送高貫寺,后轉贈給了大明寺,放在藏經樓內。
穿過“文章奧區(qū)”圓門,只見一幢高三層,闊三間,單檐歇山式的樓閣矗立在我們面前,上面懸掛著“平遠樓”匾額。此樓初建于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樓名取宋代畫家郭熙《山水訓》中“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之意而命名。讓我們進入樓前庭院,只見院內這塊橫匾上刻著“印心石屋”4宇,這是1835年道光皇帝為嘉慶年間進士陶澍而題。陶財原籍湖南安化縣,居住在洞庭湖畔,因他家門口潭水中有塊石頭,方正如印,名叫“印心石”,陶海從小跟隨父親讀書,書齋就在“印心石”北岸,故名“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旁邊這株枝繁葉茂的名貴花木就是揚州市市花——瓊花,樹齡已超過300年,是揚州最古、最大的一株瓊花。瓊花是我國古代一種名貴的花卉,每年五月盛開,花八朵五瓣,花瓣如白玉盤,花美似玉蝶群舞。相傳隋場帝曾到揚州看瓊花,因而瓊花便名揚天下。每年春夏之交,前來賞花者絡繹不絕。
平遠樓前還布滿了蓮花,東側為“唐招提寺蓮”,西側為“唐招提寺青蓮”,中間為“中日友誼蓮”。據說:1980年春,為慶賀“日本國寶鑒真和尚像中國展”來揚州大明寺展出,武漢植物研究所派專人把這3個蓮花品種送到這里,種植蓮花的古石盆是明、清時代的古物,由揚州市園林管理處專門選擇配置。
【鑒真紀念堂—鑒真生平—棲靈塔】
各位游客:唐朝著名高僧鑒真是中日的友好使者。為了紀念鑒真在中日友好史上的歷史功績,1973年在大明寺內建造了鑒真紀念堂。從大雄寶殿往東走,迎面看到的這幢建筑便是新建的紀念堂。紀念堂接唐代建筑遺規(guī)并參照日本店招提寺“金堂”的風格設計,由正殿、碑亭和回廊組成,線條剛勁,結構工整,雄渾樸實。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教授主持了設計方案,這是他生前設計的最后作品。院內種植著櫻花、松樹,綠草如茵,整幢建筑顯得簡樸古雅,莊嚴肅穆。紀念堂南還有有關鑒真東渡事跡的介紹及史料陳列,整個區(qū)域共占地2540平方米。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鑒真的生平:鑒真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市)人,生于688年,卒于763年。14歲出家揚州大云寺,20歲時游歷于長安、洛陽等地,專攻佛教律學。26歲返回揚州,55歲當了大明寺住持,傳戒講律,興寺建塔,塑造佛像,成為一位博學多才的佛學大師。唐天寶元年(742年),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從長安專程來到揚州,邀請德高望重的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弘揚佛法。鑒真欣然同意,經過一番準備,他率同弟子和工匠于第二年啟程東渡。先后十年,歷經五次都遭失敗,犧牲36人,鑒真也因勞累過度,雙目失明。但是他夙志不移!決心不變,終于在753年12月20日中午,在日本秋妻屋浦登陸,東渡成功。這年鑒真已是66歲高齡了。次年二月,鑒真一行來到日本首都奈良,受到舉國上下的盛大歡迎。鑒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76歲病逝。他對日本的佛學、醫(yī)學、文學、建筑、雕塑、書法。印刷等傳播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日本人民稱鑒真為“日本醫(yī)學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他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和他圓寂前弟子為他塑造的干漆夾紅坐像都已成了日本國寶。再看紀念堂前碑亭內橫臥一方漢白玉巨碑,上鐫“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9個大宇,為郭沫若手書。碑陰刻著趙樸初撰寫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的長篇碑文。紀念堂南的“晴空閣”設有鑒真事跡陳列室,展示鑒真生平的文物資料。
游客們:現在我們再去瞻仰棲靈塔。有寺廟的地方必有塔,通常人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別稱。棲靈塔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初建,塔高九層,雄踞蜀岡,塔內供奉佛骨。隋唐時期,揚州的政治經濟發(fā)展很快,已成為全國第三大都會,繁華程度僅次于長安、洛陽。唐代著名詩人李白、高適、劉長卿、劉禹錫、白居易等均曾登塔賦詩贊頌??上г谔莆渥跁?843年)一代勝跡化為焦土。1980年鑒真大師塑像回揚州“探親”,各界人士倡議重建棲靈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師在該寺東國選址重建。瑞祥法師圓寂后,由能修法師主持棲靈塔的重建,于1993年8月27日開機鉆探,總造價達1000萬元以上,總建筑面積1865平方米,總高度為70米,建成后的棲靈塔氣勢雄偉,雄踞蜀岡,成為大明寺的標志性景觀。登L塔頂,揚州景觀盡收眼底。
【仙人舊館:平山堂—谷林堂—歐陽文忠公飼】
仙人舊館位于大明寺西側,由平山堂、谷林堂、歐陽文忠公詞三部分組成。穿過院墻的八角形門洞,我們就來到了古風流溢的“平山堂”,此堂是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建造的。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原在北宋朝廷為官,后因參與范仲淹為首的“慶歷新政”,失敗后遭到政敵打擊排擠,被貶官揚州等地,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政事之余,他常到蜀同游玩,因愛大明寺西側“可窮千里目”,便筑平山堂于此,在揚州任上,作為游宴之所,以此寄情于山水詩酒。在這里登堂南望,“江南諸山,合青吐翠,飛撲于眉睫而恰與堂平”,故名“平山堂”。平山堂北檐有清人林肇元所書“遠山來與此堂平”的橫匾,更點明了堂名含意,實際上“平山堂”是那些失意文人議論朝政、發(fā)發(fā)牢騷的地方。這從歐陽修的《朝中措·平山堂》詞中可略見一斑,記得詞是這么寫的:“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植堂前楊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盅。行樂直須年少,樽前看取衰翁。”這首詞后來被人刻石嵌人廊壁。
“平山堂”匾力同治九年鹽運使方浚頤所題,堂右邊的匾額“坐花載月”,由光緒四年清人馬福祥所題,左邊的“風流宛在”匾額系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懷念歐陽修之韻事而題,書法流暢,細心的游客會發(fā)現“流”字少一點,而“在”字多了一點,大家不要認為堂堂總督寫了錯別字,而是用字靈活巧妙,其意在于表示歐陽修的風韻千古流傳。這里有一件韻事:一天,歐陽修命人準備荷花千余朵,分插在盆中,然后進行飲酒的游戲:在盆中抽取一枝荷花在客人中傳遞,得到者順次摘去其花瓣。當花瓣盡時,所在之客飲酒。這類游戲往往持續(xù)到深夜,太守常常披星戴月而歸。故后人常以“風流宛在”、“坐花載月”等詞來追憶往事,井書匾掛在堂上。站在平山堂前,視角極為開闊,令人心曠神情,因此,清代彭玉群寫有“放開眼界”之匾掛在正門之上。
當人們提起歐陽修時,必然會想到他的學生蘇軾(蘇東坡)。從平山堂往后走數米便是“谷林堂”,這是蘇東坡56歲任揚州知府時為紀念歐陽修而建的,堂名取自他自己的詩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以詩的第一、二句的第二個字“谷”、“林”為堂名。谷林堂面北朝南,面闊5間。東山墻與大明寺大雄寶殿相連,堂上懸掛的“谷林堂”橫匾,系揚州雕刻家黃漢候集自蘇東坡法帖臨摹的。
穿過谷林堂,繞過后假山,沿路向北,有歐陽文忠公調,沉于光緒五年(1879年)由兩淮鹽運使歐陽正塘募資建造。祠內有歐陽修石刻像,由于反光原理,遠看白胡須,近看黑胡須,吸引了許多游人。堂上懸“六一宗風”橫匾,原為歐陽正精所題,后遭損壞,1980年由著名書法家武中奇補書。
【西苑芳圃—天下第五泉—鶴?!?/p>
自谷林堂穿過西面偏月門,循石雕而下,我們就來到了西苑圓門回,門額上有磚刻“芳圃”二字。“芳圃”為西苑別名,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此園四周山莊起伏,園中有水池,池東堆砌著黃石假山,造型如獅子盤山圖,構思精美怡人。
園內有兩座御碑亭,一碑是摹刻清康熙帝題刻杭州靈隱寺詩;另一碑刻乾隆的游平山堂詩。有朋友會問,康熙所題杭州靈隱寺之五言詩,為什么立于揚州?這里曾有康熙南巡的一段典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第二次南巡途經揚州,當時的揚州知府是滿洲正白旗人,其兄高承爵與皇帝關系密切。高承爵奉旨先到杭州考察,然后又趕回揚州伴駕前往杭州。后來康熙回京都時,高承爵又送皇帝至山東增縣的三公橋上,在御舟中皇帝大悅,賜《靈隱》詩一首,并欽升高承爵為江南江蘇按察使。為了顯示自己的榮耀,高承爵于這一年的三月十六日將此碑立在大明寺內。
游客們:這里有兩口“第五泉”,一在東岸上,碑石上刻著“第五泉”三個大字;另~個在西側池中,為清雍正年間鑿池時發(fā)現的,當時的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第五泉,并建井亭于其上。大家都知道,在歷史上被稱作“天下第一泉”的有四個:江蘇鎮(zhèn)江中冷泉、江西廬山谷簾泉、北京玉泉、濟南的突泉,而被稱作天下第五泉的只有揚州一個。在泉亭的四周還有觀瀑亭、待月亭、柏木廳、船廳等建筑。由于時間關系我不再—一介紹,請朋友們自己游覽。
在第五泉東面依墻筑著一塊石碑,上刻“鶴冢”二字,顧名思義,這就是鶴的墳墓。游客們對北宋詩人林和靖的逸事可能略知一二,傳說他一生孤高自好,不娶不仕,隱居杭州孤山,喜歡種梅養(yǎng)鶴,有“梅妻鶴子”之說。清光緒十九年,住持和尚星悟禪師在平山堂也養(yǎng)有兩只鶴,極為珍愛,任憑雙鶴戲耍自如。后來一只仙鶴患足疾而死,另一鶴也悲痛欲絕,最后絕食而亡。星悟禪師深為感動,將雙鶴埋葬在此,并立一石碑,上刻“鶴家”。
各位游客:大明寺從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這段歷史飽經憂患,歷盡滄桑,多次修葺,才有今日之新貌,來之十分不易。大明寺既有美麗的湖光山色,又有古老的宗教寺廟,更有鑒真、歐陽修、蘇東坡在此留下的歷史印跡,觀物賞景,融為一體。大明寺之行,我想用“美景信人,文物豐富,流連忘返,令人陶醉”來概括,或許是恰如其分的吧!
江蘇導游詞相關文章:
1.江蘇導游詞
5.導游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