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實用范文>導游詞大全>寧夏導游詞>

寧夏賀蘭山巖畫導游詞5篇

時間: 光寧1217 分享

  賀蘭山巖畫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2016年國家首批20家之一),是中國游牧民族的藝術畫廊 。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寧夏賀蘭山巖畫導游詞5篇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寧夏賀蘭山巖畫導游詞5篇(一)

  各位游客: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偉峻峭的山脈,它峰巒起伏,裝入一批奔騰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于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著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于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蒙古的分界線。山脈呈南北走向綿延250余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wèi)寧北山,西傍騰格里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峰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就是贊美最高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個“敖包”,是他們祭神的地方。他是賀蘭山頂峰的標志。賀蘭山主峰也就以此為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fā)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流區(qū)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qū),西部為純牧區(qū)。

  賀蘭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移十分頻繁,在歷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重要屏障,被譽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眾多的谷口平時是貿易交通要道,戰(zhàn)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云”、“羽榭交馳”形象描繪了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激勵過眾多熱血男兒奔赴沙場,報效國家!

  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為賀蘭山特有的種類,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qū)之一。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余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藍馬雞為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布于賀蘭山,1983年被定為寧夏區(qū)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制作勢頭工藝品的名貴原材料。

  賀蘭山歷史悠久,鐘靈毓秀,其境內有許多引人入勝的風景游覽點,如避暑勝地小滾鐘口風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蘭山巖畫,以及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雙塔等等。游客們可以從中盡情領略這座古老山脈自然、歷史和人文的風韻之美,一定會回味無窮。

  下面請大家隨我從蘇峪口北側進山,前往參觀具有“游牧民族藝術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巖畫。

  其他景點:寧夏概況導游詞 ·西夏王陵導游詞 ·沙湖導游詞

  游客們,賀蘭山巖畫記錄了賀蘭山一帶遠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衛(wèi)的250多公里的十多個山口,分布著1000多幅巖畫,單個圖案超過2萬個。賀蘭山口就是有著眾多巖畫的山口之一。

  從蘇峪口往北走約5000米,就到了賀蘭口。大家看,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分布著賀蘭山巖畫300多幅,巖畫題材廣泛,大至表現(xiàn)日月宇宙,小至描畫動物足蹄,并有狩獵、放牧、舞蹈的場面,巖畫藝術造型粗獷奔放,構圖樸實,具有獨特的意境和藝術價值。其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人面形。許多人面形畫面簡單,多數(shù)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對眼睛,這可能與作畫民族的習俗和信仰有關。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有趣現(xiàn)象,即人面形中有似一個站立人的輪廓,雙臂彎曲,兩腳叉開,腰佩長刀,表現(xiàn)了一化身圖騰的巫覡為中心的造型形象,這種獨特的崇拜和敬仰,是其它巖畫所少有的。

  人面形巖畫中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這些可能是表現(xiàn)狩獵時的偽裝;有的還帶著尖型和圓頂帽。表現(xiàn)女性的巖畫,有的戴著頭飾,有地挽著發(fā)髻,風姿秀逸,楚楚動人,再現(xiàn)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還有一些表現(xiàn)生活的歡樂和情趣,或大耳高鼻滿臉長毛,或嘴里銜著骨頭,可能是表現(xiàn)人民在歡慶狩獵豐收時跳舞的情景。另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動物巖畫,有奔跑的鹿,有雙較突出的巖羊,有風馳揚鬃的駿馬,還有搖尾巴的狗以及飛禽走獸,各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據考證,賀蘭山巖畫不是一個時期一個民族的作品,其前后延續(xù)時間可能達2000年之久,在賀蘭山生活的諸多古代民族前后相繼,共同完成了這一藝術畫庫。巖畫是他們表達情感、愿望、信仰的“藝術心態(tài)錄”。巖畫的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先秦至漢時,匈奴游牧部落所作;二是五代至西夏建國之初,黨項族游牧民族所作。他們在狩獵與勞作之余,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習俗,展現(xiàn)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如今,這些石頭的史書已成為寶貴的藝術文化遺產。

  各位游客,賀蘭口巖畫的鐫刻,有些是先鑿后磨,線條光滑;有些是先勾輪廓,在加深線條。藝術表現(xiàn)手法古樸稚拙,向兒童筆下的形象。即刻畫其所見,有直抒其所想,流露出自然與粗獷的神秘魅力。百聞不如一見,今日之行,想必大家一定受益匪淺。

  寧夏賀蘭山巖畫導游詞5篇(二)

  各位游客: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偉峻峭的山脈,它峰巒起伏,裝入一批奔騰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于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著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于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蒙古的分界線。山脈呈南北走向綿延250余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wèi)寧北山,西傍騰格里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峰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就是贊美最高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個“敖包”,是他們祭神的地方。他是賀蘭山頂峰的標志。賀蘭山主峰也就以此為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fā)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流區(qū)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qū),西部為純牧區(qū)。

  賀蘭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移十分頻繁,在歷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重要屏障,被譽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眾多的谷口平時是貿易交通要道,戰(zhàn)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云”、“羽榭交馳”形象描繪了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激勵過眾多熱血男兒奔赴沙場,報效國家!

  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為賀蘭山特有的種類,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qū)之一。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余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藍馬雞為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布于賀蘭山,1983年被定為寧夏區(qū)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制作勢頭工藝品的名貴原材料。

  賀蘭山歷史悠久,鐘靈毓秀,其境內有許多引人入勝的風景游覽點,如避暑勝地小滾鐘口風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蘭山巖畫,以及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雙塔等等。游客們可以從中盡情領略這座古老山脈自然、歷史和人文的風韻之美,一定會回味無窮。

  下面請大家隨我從蘇峪口北側進山,前往參觀具有“游牧民族藝術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巖畫。

  游客們,賀蘭山巖畫記錄了賀蘭山一帶遠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衛(wèi)的250多公里的十多個山口,分布著1000多幅巖畫,單個圖案超過2萬個。賀蘭山口就是有著眾多巖畫的山口之一。

  寧夏賀蘭山巖畫導游詞5篇(三)

  賀蘭山巖畫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游牧民族的藝術畫廊 。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黨項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駐牧游獵、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把生產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巖石上,來表現(xiàn)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再現(xiàn)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長200多公里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巖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巖畫分布在賀蘭山全長250余公里、從北到南的十多個山口中。在賀蘭山樹林口、黑石峁、歸德溝、賀蘭口、蘇峪口、回回溝、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門溝、雙龍山、黃羊山、苦井溝,發(fā)現(xiàn)巖畫群20多處,畫面總數(shù)約在萬幅以上。

  這是自遠古以來活躍在這一地區(qū)的羌戎、月氏、匈奴、鮮卑、鐵勒、突厥、黨項等民族的杰作,時間大致從春秋戰(zhàn)國到西夏時期。賀蘭山巖畫在不同的地點有著不同的內容:石嘴山一帶以森林草原動物為主,如北山羊、巖羊、狼等形象;賀蘭山一帶多以形形色色的類人首為題材;青銅峽、中衛(wèi)、中寧一帶的巖畫則以放牧及草原動物北山羊為主。在賀蘭山白芨溝等地,還發(fā)現(xiàn)了成片彩繪巖畫,內容以乘騎征戰(zhàn)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馬等動物形象為主。彩繪巖畫的發(fā)現(xiàn),為賀蘭山巖畫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形式。

  賀蘭口距銀川城50余公里,位于賀蘭山中段的賀蘭縣金山鄉(xiāng)境內,山勢高峻,海拔1448米,俗稱“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疊障,潺潺泉水從溝內流出,約有千余幅個體圖形的巖畫分布在溝谷兩側綿延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畫面藝術造型粗獷渾厚,構圖樸實,姿態(tài)自然,寫實性較強。以人首像為主的占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

  人首像畫面簡單、奇異,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表現(xiàn)女性的巖畫,有的戴著頭飾,有的挽著發(fā)髻,風姿秀逸,再現(xiàn)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滿臉生毛,有的口銜骨頭,有的面部有條形紋或弧形紋。還有幾幅面部五官似一個站立人形,雙臂彎曲,兩腿叉開,腰佩長刀,表現(xiàn)了圖騰巫覡的造型形象。

  動物圖形構圖粗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雙角突出的巖羊,有飛馳的駿馬,有搖尾巴的狗,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陽的畫面,還有原始宗教活動的場面。

  寧夏賀蘭山巖畫導游詞5篇(四)

  各位游客: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偉峻峭的山脈,它峰巒起伏,裝入一批奔騰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于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著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于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蒙古的分界線。山脈呈南北走向綿延250余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wèi)寧北山,西傍騰格里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峰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就是贊美最高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個“敖包”,是他們祭神的地方。他是賀蘭山頂峰的標志。賀蘭山主峰也就以此為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fā)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流區(qū)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qū),西部為純牧區(qū)。

  賀蘭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移十分頻繁,在歷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重要屏障,被譽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眾多的谷口平時是貿易交通要道,戰(zhàn)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云”、“羽榭交馳”形象描繪了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激勵過眾多熱血男兒奔赴沙場,報效國家!

  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為賀蘭山特有的種類,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qū)之一。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余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藍馬雞為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布于賀蘭山,1983年被定為寧夏區(qū)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制作勢頭工藝品的名貴原材料。

  賀蘭山歷史悠久,鐘靈毓秀,其境內有許多引人入勝的風景游覽點,如避暑勝地小滾鐘口風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蘭山巖畫,以及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雙塔等等。游客們可以從中盡情領略這座古老山脈自然、歷史和人文的風韻之美,一定會回味無窮。

  下面請大家隨我從蘇峪口北側進山,前往參觀具有“游牧民族藝術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巖畫。

  寧夏賀蘭山巖畫導游詞5篇(五)

  各位貴賓、大家好、

  大家不遠千里來到我們美麗的塞上江南、不知道大家對我們寧夏真正的了解多少呢?不了解沒關系、這里就有我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位于黃河中上游、簡稱‘寧’、東臨陜西、北接內蒙、南于甘肅相連、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qū)、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被稱為是‘穆斯林之鄉(xiāng)’、人口600多萬、回族人口占全區(qū)人口的1/3、多民族在這里團結友愛、安居樂業(yè)、這里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歷史、美麗的塞上明珠、雄渾的大漠風光、在西部大開發(fā)后慢慢的被世人所了解、走向世界、

  ‘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經寧夏397公里、黃河從甘肅黑山峽進入寧夏境內、水流平緩、水面寬廣、為寧夏創(chuàng)造了富饒的黃河河套灌區(qū)、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歷代皇帝都比較關心水利工程、秦、漢就有秦渠、漢渠、唐徠渠、漢延渠等渠道、由于黃水中帶有大量的泥沙和微量元素、加上寧夏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寧夏的農副產品也是獨占鰲頭、更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我國的山脈基本都是東西走向的、而在我們寧夏就有兩座南北走向的山脈、這就是有名的賀蘭山和六盤山、賀蘭山位于寧夏和內蒙的交界處、東西長50-250公里、南北長456公里、賀蘭在蒙語里是‘駿馬’的意思、寧夏的氣候早晚溫差大就要歸功于賀蘭山、因為賀蘭山阻擋了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也阻擋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成為了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更是寧夏的大氧吧、賀蘭山內有綠色植被1.9萬公頃、稀有動物和國家保護動物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寧夏五寶之一的賀蘭石就是產自賀蘭山上、在寧夏的南部的另一座名山就是紅軍長征最后翻越的一座山脈、六盤山、因盤山古道要經六盤才能到達山頂、故名六盤山、偉大的領袖毛爺爺在這里還留下了千古的詞篇、《清平樂、六盤山》被稱為是南部的‘油盆’現(xiàn)為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qū)、六盤山現(xiàn)在正在開發(fā)建設當中、但其秀美的景色還是讓人著迷、這兩座寶山就像倆個英勇的戰(zhàn)士、為寧夏看守者南北的大門、

  ‘穆斯林之鄉(xiāng)’寧夏、由于回族人口密集、居住習慣、‘大分散、小聚居’回族人口占寧夏全區(qū)人口的1/3、占全國人口的2/5、燦爛的回族文化和風俗人情就是最吸引人的招牌、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出現(xiàn)在寧夏的每個角落、、身穿回族服飾的穆斯林人情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金燦可口的油香捧到眼前、讓人為之心動、而獨特的生活習俗定會讓你流連忘返、位于賀蘭山腳下的西夏王陵卻又在訴說著曾經的興衰榮辱、早在1038到1227年、黨項族的可汗李元昊就在現(xiàn)在的銀川建立了大夏政權、由于位于黃河以西、又在我國的西北、被稱為西夏、西夏在歷史的舞臺上存在了189年之久、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夏歷史、就算有的史書中有記載、也是幾筆帶過而已、《24史》中又唯獨缺少西夏史、而西夏文字又被史學家稱為‘絕學’、全世界認識西夏文字的人沒有幾個、這個曾經在歷史上輝煌一時的西夏、因為發(fā)生了什么變動、就這樣悄然退出了世人們的視線、就讓我們去到西夏王陵、共同解密、謎一樣的國家、

  由于寧夏地處西北、被三個沙漠所包圍、所以寧夏的風沙也是珍貴的旅游資源、位于石嘴山市的首批5A級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沙湖卻有別樣的塞上風光、沙湖、顧名思義、有沙有湖、金沙懷抱翠湖、翠湖圍繞金沙、倆種風格迥異的景色相互融合、加上江書記的題字、沙湖名聲大震、吸引著中外游客到此觀光游覽、并為寧夏創(chuàng)造可觀經濟效益、沙山、翠湖、飛鳥、游魚、蘆葦、每個景色看去都是自成一景、卻又逃脫不了游人每每的贊嘆、而以治沙成果令世人折服的5A級全球五百家環(huán)保單位沙坡頭也在這片熱土上撒下她的妖嬈和柔情、沙坡頭位于騰格里沙漠邊緣、‘麥草方格沙障’阻擋了4.3萬平方公里騰格里沙漠的腳步、使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在這里穿過、隨著沙坡頭的開發(fā)建設、這里又被譽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去看那一望無際的沙海、騎著沙漠之舟、聽著駝鈴叮當、展望黃河那性感的曲線、此時的心情、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一片沙有湖相伴、一片沙與河相依、也許、這樣的塞上江南、就是夢中追尋過多次的地方!

451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