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實用范文>導游詞大全>安徽導游詞>

關于九華山導游詞范文400字

時間: 文瓊0 分享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nèi),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九華山導游詞范文400字,歡迎閱讀。

  關于九華山導游詞范文400字1

  在睡覺的游客們可以醒一醒了,我知道大家都累了, 經(jīng)過機幾個小時的長途顛簸,現(xiàn)在我們終于是到了我們今天的目的地了——九華山。大家現(xiàn)在先下車,開始我們的九華山之旅,大家都跟著我,不要掉隊哦,現(xiàn)在我們順著蜿蜒曲折的山路,沿著山階拾級而上,就能到天下第一千年古松——鳳凰松。大家可以看一下,它就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似乎在歡迎我們的到來。 二期這一路上,相信大家一而聽到了鳥鳴啾啾,山泉淙淙,再加上我們呢游客朋友們的笑聲,是不會真應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古句。

  現(xiàn)在我們爬到了半山腰,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觀音峰,大家可以看到這座觀音石惟妙惟肖,身披大紅袍,山風一吹,紅袍微微飄動著,真有如觀音降臨人間一般。 再往上,就是寬闊的古拜經(jīng)臺了,大家能看見當年地藏王菩薩禪修時在花崗巖上留下的足跡,它比正常人的腳印要大2。9倍呢!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脫了鞋站在地藏王菩薩的腳印里去看看,是不是我們的腳的腳只及它的三分之一!

  好啦,現(xiàn)在終于到了終點站——天臺寺。天臺寺又名地藏寺,坐落在海拔1306米的天臺峰頂,相傳唐時新羅高僧在此神居,留有“金仙洞”的遺跡。 站在峰頂,只覺得心里的郁氣忽然沒了,心中舒暢無比。 九華山雖沒泰山雄偉,也沒黃山奇險,但它的靈秀卻是中外馳名!

  關于九華山導游詞范文400字2

  hello,歡迎大家來到九華山,我是今天你們的導游牛牛,古代詩人李白曾說過‘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大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闹娖?。今天我就帶領大家好好感受一下九華山的獨特美

  前兩天一場大雨剛過,喚起了九華山的漫山云霧,所以呢,我們可以穿云踏霧走上山徑??梢钥吹缴铰穬膳陨贾癯闪?,泉水淙淙,遠遠望去,天臺峰高穿云間,如一把穿天銀劍聳立在云霧之中。仰望天臺,峰上云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像一條彩帶從云間飄落下來。

  我們現(xiàn)在還在半山腰,我看很多游客似乎都已經(jīng)很累了呀,那我們停下了休息一會吧,大家可以拍拍照,現(xiàn)在這里也是很美的,有沒有一種神山住的地方那種感覺,休息夠了我們就繼續(xù),因為九華山的全景啟示是更美的,但是你要看到九華山全景就必須登上山峰,所以為了不虛此行,走吧,咱們一起上,一起加油。

  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努力,我們終于登上峰頂,大家深呼吸一下是不是覺得空氣特別清新呢,而且在這里耳聽松濤流泉,環(huán)顧四周,但見莽莽蒼蒼,九華山群峰猶如朵朵蓮花在云海中若隱若現(xiàn),極目遠眺,大江如練,是不是好美啊!

  大家站在這里,還是不是有一種神仙般的感覺,難得有這么新鮮的空氣,大家可一定要到深呼吸幾下,我們現(xiàn)在就慢慢欣賞九華山的美吧。

  關于九華山導游詞范文400字3

  歡迎大家來到九華山,我是你們的導游小雨,很高興我們相聚在這里,希望我們一起度過一次美好的旅游。簡單介紹一下九華山有九十九座山峰,是佛教的圣地,所以人們?yōu)榱吮F桨玻紩砭湃A山拜一拜佛,并游覽九華山的壯麗的景色。

  從九華山的山腳想上看去云霧繚繞,各種奇松怪石,是不是美麗極了呢?,F(xiàn)在我們坐車去山頂,在山頂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一棵是公樹,一棵是母樹。據(jù)說,這兩棵古樹還是“詩仙”李白栽下的呢!現(xiàn)在我們呢再去九華山最古老的寶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門前有一個半圓形的放生池,大家這是為什么嗎?因為呀,寶殿正門口對著一座像爬山虎的山峰,一位風水大師說這是兇兆,所以讓小和尚們在寶殿前建了一個半圓形的放生池為弓,并與旁邊的石象打齊為弓箭,守衛(wèi)寶殿。大家可以在寶殿內(nèi)拜一番,里面的地藏菩薩慈眉目善,看上去跟真的一樣。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九華山最有名的景點——天臺。站在天臺上仰望,天臺上云霧繚繞,山徑連綿起伏,像一條彩帶從白云間飄落下來。大家可以看見上山的游客像一個個小白點,散落在彩帶上。

  好了,現(xiàn)在我們準備下山了,以后有機會的可以再來,有緣的話小雨再給大家當導游。

  關于九華山導游詞范文400字4

  安徽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它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安徽九華山、天目山——白際山系)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東南境,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兩山一湖”(黃山、安徽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游區(qū)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區(qū)。風景區(qū)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范圍174 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華街雪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7°8′,北緯30°5′。現(xiàn)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常

  1.山水奇秀,風景名山   安徽九華山以奇麗的自然風光著稱于世。南朝時,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巒異狀,其數(shù)有九,故號九子山。唐代李白游山時觀九峰如蓮花,寫下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詩句,并改九子名為九華。安徽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巖構成,由于受構造、巖性及外力等影響,形成了以峰為主、盆地峽谷、溪澗流泉交織其中的雄奇秀麗的地貌景觀。安徽九華山有名峰70 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最高十王峰海拔1342米。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贊嘆:“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境內(nèi)清溪縈繞,山西五條溪流匯于六泉口,經(jīng)五溪河、九華河匯入長江;山南三溪和山東兩溪分別流經(jīng)三溪河、陵陽河匯入太平湖。山間遍布深溝峽谷,垂?jié)緶Y潭,流泉飛瀑,氣象萬千?!敖呉环蹙S畫,石上千年李白詩”。安徽九華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安徽九華山處處有景,移步換景,清代概括有”九華十景”。對外開放后,新辟八大景區(qū),百余處新景點。新老景點交相輝映,自然秀色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和,加之四季分明的時景和日出、晚霞、云海、霧冖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觀,美不勝收,令人留連忘返。

  2.地藏道場,佛教名山

  安徽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地藏菩薩道常它的開創(chuàng)人為新羅僧地藏,公元7世紀,在中國唐朝與朝鮮半島頻繁交往的大背景下,新羅國王子金喬覺航海東來,遍訪名山,卓錫九華,苦修數(shù)十載,圓寂后被認為地藏菩薩”靈跡示現(xiàn)”,因其俗姓金,故稱金地藏。從此安徽九華山被辟為地藏菩薩道常唐時安徽九華山有寺院20余座,宋代發(fā)展到40余座,至明代更有長足的發(fā)展,主剎化城寺成為擁有數(shù)十座寮房的總叢林,全山寺院達100余座,香火興旺為“東南諸山之冠”。于是安徽九華山便同五臺、峨眉、普陀共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清代安徽九華山寺院達150余座,由總叢林化城寺分衍出只園寺、東崖寺、百歲宮、甘露寺等四大叢林,在四大佛山中以”香火甲天下”而聞名于世。20世紀70年代末對外開放后,古老的佛山沐浴盛世朝陽,活力再現(xiàn),舊貌重輝?,F(xiàn)有各類寺院90余座,其中國家重點寺院9座,省級重點寺院30座;僧侶600余人,各類佛像萬余尊,各種佛教文物2000余件。寺院普遍得到維修,佛事活動正常開展,對外交往活動頻繁,安徽九華山佛教與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泰國以及香港、臺灣地區(qū)等佛教團體友好交往不斷,先后有百余名僧侶出境訪問。在當今我國佛教道場中,安徽九華山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國際性佛教道嘗香火旺盛、僧俗融和受到廣泛贊譽,成為特色鮮明和有重要影響的佛教圣地。

  3.歷史悠久,文化名山

  宗教文化與山水文化相融,大量的歷史人文活動,使安徽九華山成為一座歷史悠久、積淀豐厚的文化名山。2000多年前,安徽九華山就有道家駐足,《福地考》稱九華為“三十九福地”,至今留有道教人物活動遺跡和道觀遺址20余處。東晉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在九華創(chuàng)建茅庵,佛教開始傳入安徽九華山。唐時新羅僧創(chuàng)建地藏道場,“勝境巍巍,普放大光”;至明清香火極盛,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經(jīng)久不衰。道教福地與佛教圣地使得安徽九華山聲名大振,吸引了無數(shù)名流騷人紛至沓來。自李白之后,許多文人學者接踵而至,他們在九華或隱居山莊,著書立說;或創(chuàng)立書:,聚眾講學;或出入煙霞,參學訪道;寄情山水,吟詩作畫。安徽九華山有太白書堂、陽明書:、甘泉書:等20余處書:遺址。安徽九華山又為民歌之鄉(xiāng),匯集有兒童歌謠、勞動歌謠、儀式歌謠達300余首,很多帶有佛教色彩,生動表達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歷代朝廷也垂青九華,明神宗敕諭、賜銀,清康熙、乾隆御書”九華圣境”、”芬陀普教”,安徽九華山先后有50多座寺院受朝廷賜額。大量歷史人文的活動,遺有豐富的歷史文物,安徽九華山有歷史文物2000余件,其中珍貴文物近百件。對外開放后,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著力挖掘整理佛教文化,成立”金地藏研究會”和佛教文化研究會,創(chuàng)辦佛學院,開辦文物館,文化資源得到初步開發(fā),在海內(nèi)外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這里的儒釋道文化、鬼文化、建筑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和肉身文化等,異彩紛呈,令人驚嘆。安徽九華山是一座底蘊深厚的文化名山。

15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