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石窟的導游詞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天龍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這里風光秀麗,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天龍山石窟的導游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天龍山石窟的導游詞(一)
天龍山風景區(qū),海拔1700米,山戀起伏層疊,古柏蒼松泛翠,為省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歡的避暑行宮。寺內(nèi)有大雄屋殿、禪院、九蓮洞、鐘樓、藥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龍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龍山石窟。
在龍山風景區(qū)氣候條件和晉祠(在晉祠景區(qū)西北10公里處)相近,日溫差較大,有時干燥多風,但環(huán)境優(yōu)雅,天氣涼爽。該景區(qū)是太原市近年開發(fā)的,具有極佳的觀賞和游覽價值。市區(qū)通往景區(qū)的道路,寬闊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種服務(餐飲為主)方便、實惠, 能迎合游人的要求。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郁,山頭龍王石洞泉水蕩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 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石雕體態(tài)生動,姿式優(yōu)美,刀法洗煉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zhì)感。第九窟中的彌勒大佛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下層觀音瓔珞富麗,紗羅透體。明人張冕《天龍寺》詩有“門對虬松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句,即指此景。
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秋來紅葉遍山,景色宜人。石窟開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 年)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F(xiàn)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八龕,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各龕雕像數(shù)額不等,共四十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 工樸實,衣著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石窟頂板上還雕有龍 鳳及花圖案,兩側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題記,為研究道教石窟藝術和道教發(fā)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天龍山石窟的導游詞(二)
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qū),又是山西省政府批準設立的自然保護區(qū)。山勢險峻,奇峰兀立,溝壑深邃,山路回轉(zhuǎn),松柏相擁,蔥郁蒼翠,有蟠龍松、鳳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參天松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zhí)鹅`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1607年(明萬歷三十五年)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即重山環(huán)秀、佛閣停云、龍?zhí)鹅`澤、虬柏蟠空、鼎峰獨峙、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跖旗石。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
佛教石窟
天龍山東、西兩峰南坡的山腰間,共有25個佛教石窟,即東峰12個窟,西峰 13個窟,其中除第11窟面東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異,大小不一,計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尊(幅)。它以精煉、細膩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藝術而聞名于世,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龍山石窟中時代最早的是東魏大丞相高歡開鑿的東峰第2、3號窟;到北齊又開鑿3窟,即東峰的1號窟和西峰的第10、16號窟;隋煬帝在584年(開皇四年)開鑿了東峰第8號窟;其余為唐代開鑿的19窟。共跨越4個朝代,歷時近500年,反映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風格和藝術成就,卻又有著一脈相連的傳統(tǒng)關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樓閣日漸破損,雖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輝煌。20世紀初,外國學者涉足天龍山石窟,并相繼發(fā)表天龍山石窟圖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紀20年代始,災難降臨石窟,外國文物竊賊與當?shù)亓由唇Y,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盜鑿劫往國外,散布在日本和歐美各國。據(jù)國外有人統(tǒng)計,被盜石像達150件,它是國內(nèi)石窟破壞最嚴重的一處。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關部門對部分石窟開始修復。
天龍山石窟依山開鑿,此處巖石易雕鑿,也易風化,屬灰白色砂巖。造像的雕刻技藝可分為圓雕和浮雕兩大類,圓雕以貼壁圓雕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薩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構件、羽人、龕楣花紋等。造像大至數(shù)米,小僅盈寸。從佛像到花憑?約記?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xiàn)感情的細致,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xiàn)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于其它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明珠。
天龍山石窟除東峰、西峰25窟外,還有北坡史家峪?;鬯碌?個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溝灘地懸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時期的5窟(其中3窟無佛像),總計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兩處路線不順,崖壁險要,又是較晚的作品,故鮮為人知。
東魏石窟
532年(北魏永熙元年),東魏高歡消滅盤踞在晉陽(今太原市)的北魏權貴爾朱氏,同時在晉陽建大丞相府,直到547年(東魏武定五年)前后近15年的時間,他坐鎮(zhèn)晉陽。曾建避暑宮于天龍山。據(jù)此推測,天龍山石窟的開鑿應在這一時期。
位于天龍山東峰的第2、3窟,即為東魏后期高歡攝政時期所開鑿。東魏石窟造像題材范圍比較狹窄,是北魏云岡石窟模式的延續(xù)。一般多以釋迦牟尼的說法像為主尊,兩側分別是禪定像和脅侍菩薩造像,是一佛二菩薩的組合造像。其形制為方形,鑿出蓮花藻井,窟內(nèi)四周底部鑿出沿著壁面下部的一個低壇,壇上正壁、左壁、右壁各開1龕,是3壁3龕式的石窟。3尊造像,正壁、右壁是結跏趺坐像,左壁是倚坐像。雕刻方法屬貼壁圓雕和浮雕技藝結合手法,造像面相消瘦,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蔽全身,雕刻線長清晰,浮雕中的樹下菩薩、維摩、文殊像,神態(tài)各異,造型生動,體現(xiàn)了東魏繼承北魏的傳統(tǒng)雕刻技法,結構緊湊,刀法純熟,簡潔明快,樸實莊重,具有強烈的寫實性。以第3窟為例,龕內(nèi)為一佛二菩薩像,龕外雕二供養(yǎng)人像。佛像面相清瘦,身體修長,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平直階梯形;菩薩袒上身,下著長裙,披巾于腹部穿環(huán);飛天發(fā)髻作雙結,上身直,腿彎屈,著緊身褲;供養(yǎng)人舉手作揖,屈膝欲跪,神態(tài)喜悅。石窟造像風格與云岡三期(494年~514年)、龍門二期(516年~528年)、敦煌北朝三期(525年~545年)相近,早于安陽寶山靈泉寺東魏武定四年(546年)大留圣窟。
北齊石窟
550年(東魏武定八年),高歡子高洋廢東魏而自立,國號“齊”,史稱“北齊”,仍以晉陽為陪都,崇尚佛法,于晉陽大興寺塔,開窟造像。551年(北齊天保元年)至561年(皇建二年)間,先后興建晉陽開化寺、崇福寺、童子寺,依山刻佛像、鑿石室,其規(guī)模宏偉,為當時罕見。天龍山石窟北齊造像主要開鑿于這一時期。
北齊開鑿的石窟共有3窟,即東宓?號窟和西峰的第10號、16號窟。北齊石窟仍以北魏流行的前后室方形窟為主,3壁3龕,造像題材為釋迦多寶、交腳彌勒和倚坐佛。前室廊鑿八角柱,刻仰蓮、替木,承接替木的額枋上有斗拱;斗拱分別為一斗三升和“人字形”,構造尺寸與實際建筑相近,代表了北齊的木構建筑風格,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唛T兩側雕力士像,窟頂?shù)耧w天。譬如,正面壇基上鐫刻釋迦多寶說法像為主尊,壇前正中刻摩尼珠,側面浮雕二蹲獅奉博山爐。兩側一佛二立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薩;壇前刻乾闥婆伎樂人像,細腰鼓、都曇鼓、琵琶、瑟等樂器清晰可辨。門內(nèi)左右兩側雕持叉二天神像,門外左右為力士像。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渾圓,肩寬腹鼓,著褒衣博帶式和袒右肩式袈裟,雕刻線條硬直,腿部出現(xiàn)雙陰線衣紋;菩薩頭戴花冠,披巾自然下垂;天王力士深目高鼻,均著菩薩裝,衣紋稀疏??偟目?,天龍山北齊石窟像風格與響堂山石窟、麥積山石窟、安陽小南海石窟的北齊、北周時期造像相近。
隋代石窟
581年(開皇元年),隋文帝楊堅廢周自立,弘揚佛法。其次子楊廣封為晉王,鎮(zhèn)守晉陽,竭力倡導佛事,營建寺塔。天龍山第8窟前廊有585年(隋開皇四年)開窟造像碑文,表明當時曾大量雕造石窟。
第8窟位于天龍山東峰,開鑿于584年(隋開皇四年)??咝问翘忑埳轿┮坏那昂笫抑行乃?,前后室作三間仿木式前廊,建筑特征與北齊石窟相似。主室呈方形,3壁3龕,龕內(nèi)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薩。中心塔柱四面各開一龕,后壁龕較特殊,佛像右側原有一天王像。佛像形體方整,面相略顯方圓,素面低平肉髻,袒右或內(nèi)著僧衣,衣紋簡潔樸拙;菩薩頭戴花冠,斜披絡腋,雙肩垂掛穗狀瓔珞;弟子著袒右式偏衫。窟內(nèi)造像形式多變,雕刻細致實用,雖然風格有些呆板,但卻具有時代寫實感,呈現(xiàn)出向唐代風格過渡的特征。
唐代石窟
初唐時期采取的抑佛揚道的政策,一度使佛教受到限制。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則崇信佛法,唐僧人為了迎合武則天當皇帝的需要,編造《大云經(jīng)》,稱武則天是彌勒轉(zhuǎn)世。因此,盛唐時出現(xiàn)以彌勒為主的造像,這種內(nèi)容的造像在武則天死后逐漸停止。天龍山最大石窟主像以彌勒像為尊,說明開鑿于盛唐時期。武則天時代僧人在太原大肆建筑寺塔和開鑿佛像,使天龍山石窟開鑿達到了高潮。
唐代石窟合計19個。其形制分別為方形前后室、圓形前后室和圓開單室3種。造像組合以3壁3佛為主,主尊佛像為結跏趺坐式的釋迦多寶、彌勒、阿彌陀佛,其結合有一佛二立菩薩二坐菩薩、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薩二坐菩薩等形式。佛、菩薩頭與身體比例和諧,面相豐腴。佛像為水波紋或旋渦紋高肉髻,著袒右式或通肩式袈裟,裙擺覆座前呈倒山字形,衣紋立體感強烈。菩薩頭束高髻,面相豐腴,頸飾花形項圈,下接連珠紋瓔珞,披巾婉轉(zhuǎn)自如,絡腋斜披透體,從整體構思觀察,其優(yōu)美的體態(tài),華麗的裝飾,體現(xiàn)了唐代氣勢宏大、豪放飄逸的裝飾風格。力士則上身裸,下著袍。所有造像制作技藝精純,雕刻圓熟,比例適當,造型準確,更具有寫實性。如第18窟造像安然閑坐,形象逼真,在質(zhì)感極強的薄紗襯托下,豐潤的肌膚似有彈性,是唐代最具寫實風格的杰出代表。第17窟造像則衣紋清晰,線條深刻,以犍陀羅式的紋飾為基礎,滲入中國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西峰第9窟開鑿于永徽年間(650年~655年),屬中晚唐杰作,以其規(guī)模宏偉、氣勢恢弘,蜚聲中外。9號窟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彌勒大佛坐像,高約8米,面相方圓,豐潤雍容,體態(tài)端莊,表情威嚴,是中外文化結合的典范。下層主像為十一面觀音,左雕文殊騎獅,右鐫普賢坐像。觀音菩薩像為站姿,通高11米,面目清麗,文靜典雅;體態(tài)優(yōu)美輕盈,右腿微彎,臀部略向左扭,重心稍偏向左腳,強調(diào)了謙虛而自然的立意;瓔珞和飄帶周身披掛,羅紗轉(zhuǎn)折自如平整,加強了本體的性格。雕像極富質(zhì)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寫實技法可與西方雕刻媲美。唐代佛教崇拜觀音,從永徽開始,觀音造像有增無減,天龍山各窟觀音體態(tài)婀娜多姿,容顏嫵媚動人,反映了唐代造像風格。天龍山唐代各個石窟在窟形和造像上,與龍門、慶陽、須彌山唐代石窟有相似之處,其年代應在盛唐至晚唐期間。
綜觀天龍山風景名勝區(qū),它是以石窟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聞名遐邇、稱譽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xiàn)感情的細致,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以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xiàn)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于其他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我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天龍山石窟的導游詞(三)
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qū),又是山西省政府批準設立的自然保護區(qū)。山勢險峻,奇峰兀立,溝壑深邃,山路回轉(zhuǎn),松柏相擁,蔥郁蒼翠,有蟠龍松、鳳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參天松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zhí)鹅`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1607年(明萬歷三十五年)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即重山環(huán)秀、佛閣停云、龍?zhí)鹅`澤、虬柏蟠空、鼎峰獨峙、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跖旗石。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
天龍山東、西兩峰南坡的山腰間,共有25個佛教石窟,即東峰12個窟,西峰 13個窟,其中除第11窟面東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異,大小不一,計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尊(幅)。它以精煉、細膩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藝術而聞名于世,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龍山石窟中時代最早的是東魏大丞相高歡開鑿的東峰第2、3號窟;到北齊又開鑿3窟,即東峰的1號窟和西峰的第10、16號窟;隋煬帝在584年(開皇四年)開鑿了東峰第8號窟;其余為唐代開鑿的19窟。共跨越4個朝代,歷時近500年,反映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風格和藝術成就,卻又有著一脈相連的傳統(tǒng)關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樓閣日漸破損,雖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輝煌。20世紀初,外國學者涉足天龍山石窟,并相繼發(fā)表天龍山石窟圖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紀20年代始,災難降臨石窟,外國文物竊賊與當?shù)亓由唇Y,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盜鑿劫往國外,散布在日本和歐美各國。據(jù)國外有人統(tǒng)計,被盜石像達150件,它是國內(nèi)石窟破壞最嚴重的一處。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關部門對部分石窟開始修復。
天龍山石窟依山開鑿,此處巖石易雕鑿,也易風化,屬灰白色砂巖。造像的雕刻技藝可分為圓雕和浮雕兩大類,圓雕以貼壁圓雕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薩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構件、羽人、龕楣花紋等。造像大至數(shù)米,小僅盈寸。從佛像到花憑?約記?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xiàn)感情的細致,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xiàn)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于其它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明珠。
天龍山石窟除東峰、西峰25窟外,還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個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溝灘地懸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時期的5窟(其中3窟無佛像),總計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兩處路線不順,崖壁險要,又是較晚的作品,故鮮為人知。
天龍山石窟的導游詞(四)
天龍山群山聳峙,溝谷幽深,森林茂密。無論是桃花盛開、柳葉抽綠的春季,還是薄霧翻卷、百花爭妍的盛夏;無論是天高云淡、紅葉漫山的金秋,還是銀妝素裹、玉宇無塵的嚴冬,一年四季都有讓人觀不盡的美景,賞不完的佳境,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都有顧盼生輝的感覺。
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qū),又是山西省政府批準設立的自然保護區(qū)。山勢險峻,奇峰兀立,溝壑深邃,山路回轉(zhuǎn),松柏相擁,蔥郁蒼翠,有蟠龍松、鳳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參天松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zhí)鹅`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1607年(明萬歷三十五年)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即重山環(huán)秀、佛閣停云、龍?zhí)鹅`澤、虬柏蟠空、鼎峰獨峙、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跖旗石。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
天龍山石窟的導游詞(五)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天龍山群山聳峙,溝谷幽深,森林茂密。無論是桃花盛開、柳葉抽綠的春季,還是薄霧翻卷、百花爭妍的盛夏;無論是天高云淡、紅葉漫山的金秋,還是銀妝素裹、玉宇無塵的嚴冬,一年四季都有讓人觀不盡的美景,賞不完的佳境,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都有顧盼生輝的感覺。
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qū),又是山西省政府批準設立的自然保護區(qū)。山勢險峻,奇峰兀立,溝壑深邃,山路回轉(zhuǎn),松柏相擁,蔥郁蒼翠,有蟠龍松、鳳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參天松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
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zhí)鹅`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1607年(明萬歷三十五年)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即重山環(huán)秀、佛閣停云、龍?zhí)鹅`澤、虬柏蟠空、鼎峰獨峙、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跖旗石。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
天龍山石窟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5.山西導游詞
8.山西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