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噸有多重》課后反思
《1噸有多重》這節(jié)課是在教學了克和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較大的重量單位。學習啦小編收集了《1噸有多重》課后反思,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噸有多重》課后反思篇1
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么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教材上也只是借用3頭350千克的牛、10桶100千克重的油、20袋50千克的面粉加以說明。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了解1噸有多重,但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設計了背一背這一體驗環(huán)節(jié)。在學生中找?guī)讉€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著,我“借題發(fā)揮”,讓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40個××的重量是一噸。
《1噸有多重》課后反思篇2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于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復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著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噸的認識”教學片斷中,當學生主動感悟出1噸有多重時,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讓你搬1噸的大米,你覺得怎樣?絕大部分學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動”。但有一個男孩說:“我想我能”,面對這件預先沒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讓那個“固執(zhí)已見”的學生來背班上最重的同學并說感受,進一步引導,如果20個這樣身材的同學大約重1噸,讓你去背,你覺得怎樣?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壓扁”。并難為情地說:“老師,1噸的大米我想我應該是搬不動的,太重了”。這男孩在體驗中被說服了。
課堂是學習的平臺,也是學生展示的平臺,在教學中,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
《1噸有多重》課后反思篇3
關于質量單位噸這個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通過創(chuàng)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很快地把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并且產生了新 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去探究身邊以往不太關注的事物,把“噸”與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究、交流,構建自己關于噸 的新知。在教學中,噸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空間想像不是很具體,如果在教學中能通過多種手段來盡可能地感知質量單位噸會更好一些。
課后對自己本課進行了反思:
1.創(chuàng)設情境,激勵學生探索。
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故事導入,猜測大象的體重;然后計算周圍熟悉物體的質量;最后來稱大象體重。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學得有興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2.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jié)課在關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去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無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每個人都離不開數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并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看了“《1噸有多重》課后反思”的人還看了:
1.教師教學反思范文
6.教學反思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