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guān)懷古教學反思
《潼關(guān)懷古》是張養(yǎng)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shù)性完美結(jié)合的名作。今天,學習啦小編為大家?guī)砹虽P(guān)懷古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潼關(guān)懷古教學反思篇1
亮點一:理解“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一句時對比古今長安,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亮點二:“亡,百姓苦”可以理解,但是“興,百姓苦”怎樣理解呢?這個問題好,很有必要,也很有啟發(fā)性。
亮點三:在復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赤壁》《水調(diào)歌頭》《過零丁洋》時又一次理解意思,再次進行默寫鞏固。
亮點四:師:作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生:憂國憂民。作者更看重(關(guān)注)的是誰?生:百姓。后一問很好,直指作品主旨,簡練有力。
遺憾一:字的讀音值得注意,華山的華(應讀去聲),興亡的興(應讀平聲)。
遺憾二:師:峰巒象征歷史的繁盛,波濤象征人民的憤怒(?),能體會到嗎?生:能。學生怎么能體會到呢?勉強能理解就不錯了。這屬于不當(無效)的提問。
遺憾三:默寫復習四首詩詞的時候,應注意宮闕、低綺戶、汗青、鐵未銷、凄涼、寥落、玉宇等字的音和形,注意過的筆順和字形。
潼關(guān)懷古教學反思篇2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么也 “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fā)人所未發(fā),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jié),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yōu)秀作品。
詩歌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作者深沉的憂國憂民的真摯感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和學生的心。
元的統(tǒng)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 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tǒng)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fā)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歲月流逝,抒發(fā)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guān)懷古》洋溢著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潼關(guān)懷古教學反思篇3
這節(jié)課作為教書以來,第一學期的匯報課,主要設計還是來自聽了一節(jié)初中的大型公開課后得來的。我認為,上好課有兩個條件,一個就是課設計的好,一個就是教師的基本素質(zhì)高。那么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一下自己的話,其實遠遠不夠,我設計不出這樣的好課,我也沒有很高的教師素質(zhì)。
上了這節(jié)課后,我的感覺很好,感覺自己很適合上一些比較煽情的課,我一直追求的是于漪老師的情感教學法,總感覺自己的情感還是比較豐富的。從高中開始,我就對語文的朗讀情有獨鐘,每個早自習都非常動情讀課文,常常引起一些同學的關(guān)注,感覺很不錯,可是,自己的缺點往往是自己看不到的,作為語文教師,朗讀可能并不是我的優(yōu)勢。
其實,我現(xiàn)在還沒有真正的認識自己,我完全不清楚哪些方面我會別別人優(yōu)秀,哪些方面是我的若項。可是,往往又都是弱項的東西,自我感覺良好,比較感興趣,這難道就是人沒有自知之明嗎?就像我喜歡跳舞,但是身材不好一樣,這讓我很苦惱。
其實,選擇當老師,我覺得還是沒有選擇錯的,至少,我的語言表達在正常的情況下,還是挺清楚的。那么,無論這節(jié)課上的如何,我都應該把一份好心情保持住,繼續(xù)努力,爭取下次上出更好的課來。
看了“潼關(guān)懷古教學反思”的人還看了:
1.畫課文反思
4.匆匆課文教學反思
5.有的人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