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報告總結 > 調研報告 >

少年兒童基礎道德狀況的研究

時間: 若木1 分享

內容摘要
為進一步貫徹中共中央8號文件和第五次少代會的精神,了解上海市少年兒童基礎道德發(fā)展的狀況,本課題自編了“上海市少年兒童基礎道德狀況調查問卷”,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上海市1000名少年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從愛國守法與正義責任、文明禮儀與行為習慣、誠實守信與合作互助、勤勞儉樸與傳統(tǒng)美德四個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廣大少年兒童基礎道德狀況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總體呈上升態(tài)勢。
關鍵詞
基礎道德 調查 知行分離

一、引言
今天,振興道德的焦點都集中到少年兒童和學校,強化學校道德教育成為熱點話題。“強化教育的人文精神,把培養(yǎng)少年兒童的道德素質、塑造少年兒童的人格作為教育的基本任務。”愛國責任、遵紀守法、文明禮貌、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勞儉樸以及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養(yǎng)成等基本要求和規(guī)范都引導少年兒童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國學校教育一貫將德育置于首位,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教學計劃中設置了專門的德育課程,在學校的其他各學科中,均注重滲透德育內容,學校的各項工作,也注重于育人。數十年來,堅持道德教育對于學校育人工作已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促進了少年兒童全面發(fā)展。
然而,我們也應看到傳統(tǒng)的德育與當代的社會發(fā)展、少年兒童成長體現(xiàn)出不適應性:德育的目標要求過高、德育的方式方法單一。在重智輕德觀念的影響下,我們的道德教育出現(xiàn)學科化、成人化、簡單化傾向,將孩子們看成是一個簡單的容器,將我們認為正確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價值規(guī)范、行為準則、情感意志等往他們的大腦里一味地灌輸,這直接導致了現(xiàn)實生活中少年兒童基礎道德的“知行分離”現(xiàn)象,學校德育工作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
因此,我們開展了對當今少年兒童基礎道德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通過詳實的數據、鮮活的事例來調控我們的觀念和行動。在教育變革與發(fā)展中,強調道德教育內容的基礎性,強調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變革,強調道德評價的過程化和綜合性,將少年兒童基礎道德養(yǎng)成與生活的真實、社會的真實相融,在“行在知前,知行統(tǒng)一”的道德踐行中“親近自然、融入社會、認識自我”,獲得道德發(fā)展。
二、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和隨機訪談。問卷調查以全上海市接受九年義務制教育的學生(初中學生、小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fā)放問卷1000份,回收870份,其中有效問卷774份。隨機訪談主要是針對統(tǒng)計結果中部分問題比較突出的方面進行了訪談。
三、研究結果與結論
(一)熱愛祖國、遵紀守法是廣大少年兒童的主流價值觀,但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在訪談中,92%的少年兒童對國旗、國徽、國歌都表示認同,并為做一個中國人而自豪。96%的少年兒童能從奧運賽場上升起的國旗、奏響的國歌聲中感受到國旗、國徽、國歌的尊嚴,產生崇高的自豪感、榮譽感。82%的孩子能經常關心國家新聞大事,關心中國在世界中的事件、作用等。尤其在初中階段,絕大多數少年兒童對改革開放成果及社會生活的變化表示肯定,78%的孩子經常關心“兩會”等時勢信息,對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三個代表”等理論表示關注,這一系列數據表示多數少年愛國正義,有著較高的愛國熱情和信念,這將成為指引少年兒童成長進步的思想基礎。
在遵紀守法方面,上海的少年兒童普遍知道其重要性,并感到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對個人學習成長極其重要。例如訪談中對法規(guī)“不允許無監(jiān)護人陪伴的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進入營業(yè)場所。”96%的學生表示知道,問卷中對于“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同學進入營業(yè)性網吧”的回答中,有58.5%的學生回答“沒看到過”。學生除了要遵守國家法規(guī)和公共秩序以外,還要遵守學校的規(guī)定和紀律。在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中就明文規(guī)定:“愛護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墻壁、課桌、布告欄等處亂涂改刻畫。”因此不應該在課桌上亂涂亂畫。調查顯示,有59.6%的學生認為“很少有同學在課桌上亂涂亂畫”。
當看到高年級學生欺負低年級學生時,有35.5%的學生會“告訴老師”,另外有35.2%的學生會“上前去制止”,還有17.6%的學生會“繞開繼續(xù)走”,11.7%的學生認為“不管我的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有70%的學生都對不良現(xiàn)象采取了措施,要么告訴老師,要么當場制止,這反映出多數學生有較強的制止不良的意識和正義感。但還有進三分之一的學生對不良現(xiàn)象熟視無睹,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視。
令人可喜的是廣大少年兒童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感,同時在日常行為與生活中普遍增強了規(guī)則意識。這一方面反映了學校德育與少先隊實踐的階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社會文明與進步帶來少年兒童道德發(fā)展的積極影響。
在看到少年兒童基礎道德發(fā)展主流的同時,我們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多元文化可能對主流價值觀帶來的沖擊。調查表明:有45.8%的少年兒童對“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發(fā)展的必然選擇”這一信念尚比較模糊,這就需要我們要隨時研究新情況,針對少年兒童的實際,不斷提高理想教育的實效。這是道德教育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二)舉止文明、講究禮儀,少年兒童行為規(guī)范水平不斷提高,好習慣養(yǎng)成仍需持之以恒
多年來,教育系統(tǒng)與少先隊組織廣泛開展小公民道德教育活動,各部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導廣大少年兒童學習禮儀,講究規(guī)范,不斷提高文明素養(yǎng)。
自本世紀以來,上海教育部門在中小學與中等職業(yè)學校廣泛開展行為規(guī)范學校的建設與評比工作。學校領導認真規(guī)劃學校行為規(guī)范的培養(yǎng)工作,并將這項工作與學校德育工作、師德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等工作相結合,為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
與此同時,上海少先隊組織發(fā)動廣大少先隊員積極參加“養(yǎng)成道德好習慣”實踐活動,在歸納少先隊員意見的基礎上,上海市紅領巾理事會向全市少先隊員發(fā)出倡議:“在老師、家長幫助下,隊員們努力養(yǎng)成10個道德好習慣:微笑待人、每日為父母做件事、主動打招呼、及時感謝別人的幫助、按規(guī)則辦事、說了就要努力做、用好每一分錢、集體的事情一起干、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干干凈凈迎接每一天。”此舉得到百萬少先隊員的積極響應。
調查顯示,87.3%的少年兒童對隨地吐痰持否定態(tài)度,61%表示在公共汽車上應主動給老人讓座,81%認同“應看紅綠燈過馬路”。在看到行為養(yǎng)成教育成果的同時,我們同時應正視存在的問題。統(tǒng)計顯示,在各項數據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足行為”或“不正確態(tài)度”選項,表明工作尚未到位。我們認為,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真正內化為基本習慣與素養(yǎng),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時也期望全社會的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三)知行分離現(xiàn)象依然存在,道德教育模式應及早走出“學科化”、“成人化”、“簡單化”傾向的誤區(qū)
本次調查再次顯示,少年兒童在道德養(yǎng)成過程中,知行分離現(xiàn)象依然存在。例如在一項關于對隨地吐痰行為態(tài)度的調查顯示,對“沒有罰款人員時會隨地吐痰”態(tài)度的選擇比例,小學三—五年級組為6.1%,初中預備班—初一年級組為10.0%,初二—初三年級組為15.4%。從“知”的角度來看,年級增長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會帶來道德認知水平的提高,這是可以確定的;但道德認知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會帶來道德行為規(guī)范水平的提高,這與我們道德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有直接關系。在家庭責任方面,78.4%的學生知道父母的生日,體現(xiàn)出對父母的關心;90%的學生能尊重父母的意見,聽從父母的教導,但實際承擔一定小家務的同學僅占40%。這其中家長的觀念起著決定作用,認為“孩子小,學習忙,不必做什么家務”,忽視實踐體驗是造成知行分離的主要原因。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學校承擔社會文化價值維持與傳遞的功能,教師依據社會的要求和教育大綱的規(guī)定,代表著社會,將這些社會文化價值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傳遞給兒童。而兒童似乎就是一個“生物受體”,被動地接受并組織這些由教師灌輸的社會文化價值。似乎這樣就能發(fā)展兒童的社會性人格,就能使他們成為一個懂得與理解真、善、美的健全的人,就能教會他們在社會生活中采取正確的行為反應了??梢哉f,學?;A道德教育存在一些誤區(qū),是造成知行分離的罪魁禍首。
第一,道德教育存在“學科化”傾向。考察一個兒童是否獲得了道德的發(fā)展,我們最通常的做法就是文本的考試。對于這些考題的標準答案,實際上學生們早已熟記于心,文本上那些所謂的“案例”,就是平時在課堂中那些所學的翻版。學生只要做出一個“對”或“錯”的判斷,并將教師給出的“依據”套上去就行了。這時是,教師根本不需要去考慮學生是否會回避自己的真實感情。
第二,道德教育存在“成人化”傾向。兒童需要的是通過活動、體驗、群體間的交互認知上的沖突等外顯行為,逐漸走向內化的認知。兒童有著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有著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價值的獨特過程。而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往往沒有真正去關注兒童的這些特征,教師常常是從一個成人的視角來審視兒童社會性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最主要的表現(xiàn)就在于“替代”,即用成人的道德發(fā)展模式去替代兒童的道德教育。我們認為,讓兒童先不接受那些所謂的思想道德價值知識,而先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引起他們行為和認知上的沖突,讓他們在這個情境中自由地、充分地交互和共享,并在不斷的體驗和沖突中調整、修正或改變原有的一些屬于主觀上的或是經驗上的東西,逐漸發(fā)展他們的社會性人格,這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
第三,道德教育存在“簡單化”傾向。對道德教育的片面理解,造成了“道德判斷唯一性”的誤區(qū)。在教學中,教師往往追求兒童在同一事件判斷上的同一性,因此“背條例”、“記答案”也就有了市場。在道德教育中,典型案例的運用比比皆是,他們大都來自名人、偉人或英雄,即便是一些所謂的普通人,也幾乎被我們裝扮成為一個沒有缺陷的“完人”,以為展現(xiàn)了這些典范,學生就會去學,就會獲得道德的發(fā)展。但事實恰恰相反,榜樣的力量可能是無窮的,但完人的作用肯定是無力的!當然,有時我們也會用一些所謂的反面案例來讓兒童作“剖析”,可惜的是,我們所給的那些案例又太過直露,將一些不對的地方明白無誤地展現(xiàn)在兒童的面前,這樣的剖析有多大價值?
(四)少年兒童責任意識培養(yǎng)值得關注
第一,在公共責任方面:近3成學生表現(xiàn)比較淡漠,表現(xiàn)出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當問及你對“在聽報告時有人在下面說話”的態(tài)度時,有24%的學生表示“就當沒看見”,4.5%的學生表示“與他們一起講”,也就是說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對不良現(xiàn)象熟視無睹。在調查對“有同學在墻壁上亂涂亂畫”的態(tài)度時,約有20%的學生表示“不關我的事,只要我沒做就行了”。在調查對“水龍頭在漏水”的態(tài)度時,有23.5%的學生認為“又不是我弄壞的,不關我的事”。雖然大多數少年兒童具有一定的公共責任感,但還有部分學生的公共責任觀念淡薄,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第二,在家庭責任方面:認識和行為還存在著很大差距。據調查,有78.4%的學生知道父母的生日,體現(xiàn)出對父母的關心;有90%的學生能尊重父母的意見,聽從父母的教導。但在生活中實際承擔一定小家務的同學僅占40%。這其中家長的觀念起著決定作用,認為“孩子小,學習忙,不必做什么家務”,但不可否認當代少年兒童在知行統(tǒng)一上做得還不夠。
第三,在自我要求與約束方面:呈現(xiàn)出較大的波動性。81%的學生表示“應看信號燈過馬路”,另有19%的學生認為“沒有車”或“父母叫我過”時就可以不看信號燈過馬路。在一項對“考試作弊行為”的態(tài)度調查中,小學三~五年級組、預備班~初一年級組、初二~初三年級組認為“偶爾一次,可以原諒”的比例分別為6.6%、16.4%、23.1%,呈現(xiàn)出明顯的遞增趨勢。另一項對“試卷多加分數”的態(tài)度調查顯示,三個年齡組認為“主動要求改過來”的比例分別為86.0%、57.7%和48.1%,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在被問及“在知識競賽前,你的一位競爭對手向你請教一個問題,這時你會怎樣做”時,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應該告訴他正確答案”,而還有46%的學生分別選擇“對他說我不會”(26.4%)、“隨便說一個答案”(6.2%)和“不予理睬”(13.3%)。這些都說明少年兒童在遇到有關個人切身利益的問題時就會失去原則,表現(xiàn)出波動。
我們認為,少年兒童在責任意識所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值得老師、家長好好反思。
一是責任意識培養(yǎng)需要以理解與認同為基礎。在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注重學生對道德結論“知”了多少,而忽視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更忽視“做”得怎樣。專家認為,道德養(yǎng)成的過程成人無法替代,只有讓學生自己不斷地在實踐中去感受與體驗,實實在在地去經歷一個個道德的沖突,他們才能逐步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觀念,直至道德信念。
二是責任意識培養(yǎng)需要成人做榜樣。老師、家長都應該成為學生道德上的良師益友,成為他們學會做人的榜樣。尤其是在細微之處,更應自然地、真實地、持久地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道德風貌。
三是責任意識培養(yǎng)還需要社會大環(huán)境的支持。有關專家建議,全社會都應為少年兒童道德實踐創(chuàng)造條件,凈化社會環(huán)境,加強對丑惡現(xiàn)象的打擊,樹立正面形象。要健全完善基礎道德教育評價體系,進一步建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格局,充分發(fā)揮團隊組織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努力實現(xiàn)讓德育回歸生活,回歸真實;讓德育充滿情感與智慧。
四、對策及建議
第一,加強學習,進一步開展對當代中小學生基礎道德習慣養(yǎng)成的研究,切實加強對少年兒童基礎道德教育的熱點、難點和公民品性教育的研究。充分發(fā)揮少先隊組織對學生道德養(yǎng)成教育的作用,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重視強化道德體驗和道德內化。要積極探索適應新形勢下基礎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新機制,開展相關課題立項,建立基礎道德教育試驗基地,以“項目制、基地群”上下聯(lián)動。
第二,建立健全相關法制法規(guī)建設。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文件貫徹落實,進一步開展地方法規(guī)立項,如《終身學習法》、《家庭教育法》等,為少年兒童基礎道德教育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建議上海市少工委結合市科教黨委、市教委頒發(fā)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生命教育指導綱要》,結合新課程改革發(fā)展,研究少先隊學科化工作,真正在少年兒童基礎道德教育中體現(xiàn)少先隊的組織作用和優(yōu)勢。
第三,改進基礎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情境式、角色化和研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的變革達到“教、學、做合一”,并強調“知行統(tǒng)一”,強調孩子的體驗、感悟和“親歷”,強化過程評價和綜合評價,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進一步發(fā)揮少先隊活動優(yōu)勢,以假日小隊、快樂中隊創(chuàng)建為平臺,以雛鷹爭章、道德好習慣養(yǎng)成等為主要內容,讓隊員在“做中學”、“玩中學”、“在生活中學”。
第四,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師德教育,加強教師心理問題調適研究,堅決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減少少年兒童基礎道德養(yǎng)成過程中的“師源性因素”的影響,強化教師及所有育人工作者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基礎道德的效應。要加強少先隊輔導員隊伍建設,建議市少工委開展關于少先隊輔導員專業(yè)化發(fā)展課題研究,重視輔導員“輔德”、輔導員專業(yè)技能、輔導員與隊員關系等研究,在建隊育人中培育一支有思想、有活力、有實績的少先隊輔導員。進一步開展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班主任、優(yōu)秀少先隊輔導員等的評選。
第五,健全和完善基礎道德教育的評價體系,進一步建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大教育格局,加強對網絡媒體、文化市場的監(jiān)管,加強對黃賭毒等丑惡現(xiàn)象的打擊,樹立正面形象,開展榜樣教育,形成大教育合力。建議各級學校結合新課程改革,進一步完善學生品德的評價體系,開展成長檔案袋等過程評價、綜合評價的實踐;建議少先隊組織結合《素質教育成長手冊》中的雛鷹爭章記錄,開展相關評價研究。
(楊江丁、劉峻、張信勇、薛璟)
領導點評
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8號文件及全國五次少代會精神,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少年兒童的道德現(xiàn)狀。唯有在此基礎上,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制定與采取貼近本地區(qū)實際的教育策略與措施。
本課題組基于上述認識,本著兒童為本的工作理念,從四個方面對上海市少年兒童基礎道德狀況進行了調研,他們通過詳實的數據與典型的案例揭示了少兒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與道德習慣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此來幫助教育者分析緣由,變革觀念與行為,從而采用更為貼近兒童心靈的科學輔導方式,引領兒童道德實踐與人格發(fā)展。
——上海市少先隊名譽總輔導員 沈功玲

1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