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教師心得體會
作為從事教育事業(yè)三十的年教師,我深深感受到,改革開放像一把錘子重重的敲在我的心坎上,它將鞭策我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像楊利偉叔叔一樣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在此分享心得體會。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三十年教師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三十年教師心得體會篇1
以一九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的改革開放,迄今已走過三十年的風雨歷程。三十年,中國百姓的生活到底有什么變化?讓我們一起回首那漸行漸遠的歲月……
“”結束的時候,中國的老百姓處于什么狀態(tài)呢?先看城里人。工人是領導階級,20世紀60年代初以后進廠的工人,轉正后的工資一律是二級工的標準——42.5元,這還是多少有點社會關系的人,托人說情才能夠謀到的一份工作。當時沒有自謀生路的可能,因為私有制或個體所有制被嚴格當成資本主義尾巴,是要被割掉的。馬路上是絕對沒有攤販的,打零工的機會也是沒有的。
工廠里普遍人浮于事,大家干活沒有積極性,干多干少都一樣,基本上都拿二級工的工資。收入分配是極其平等的,可又是極不公平的,因為貢獻多的人事實上被懶人“剝削”了。二級工以上的工人不是沒有,他們都是三年自然災害以前評的。算上““””之前的幾年,已經有十幾年沒有調整工資了。物價倒也不漲,不過供應越來越差,憑證、憑票購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但就是沒有貨。百貨商店櫥窗里的東西都是陳列品,都是非賣品。售貨員靠聊天打發(fā)日子。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青年人結婚時盼的是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買這三大件都要票,攢一年發(fā)的票也不夠買三大件,結婚時只好找親戚朋友湊。湊夠了票還要準備錢。一個二級工不吃不喝,一年的工資才勉強能買上這三大件。
那時生活苦,沒有人會想著去賺錢,現在人們一天到晚忙賺錢。那時候一天到晚忙的是搞階級斗爭。那時候最受歡迎的職業(yè)是副食商店的售貨員,因為他們手中的權力非常管用,買副食品都要經過他們的手。跟售貨員關系好的買東西可以不登本,本上沒有記錄就可以再買一次。司局級干部見了售貨員也得點頭哈腰,賠笑臉。物資的匱乏把人的尊嚴掃得一干二凈。能買到吃的東西比什么都重要。
城里人穿什么衣服?那時候西裝是資產階級的東西,““””時大家都穿中山裝。中山裝幾乎都是兩種顏色——藍色和灰色。改革開放后有人要出國,國內才開始做西裝。但是一般的裁縫都不會做。在北京,只有出國人員服務部能做,但是做出來的樣子特別難看,穿出國去都被人笑話。女同志很少能穿裙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是資產階級思想,大家都不敢穿。燙發(fā)就更不敢了。要燙發(fā),需要單位開證明,說某某同志是文藝工作者,有燙發(fā)的需要,這才可以燙發(fā)。也沒有人敢穿高跟鞋。穿的自由是沒有的。中國人彼此監(jiān)督著,誰也不允許有資產階級思想?,F在大家穿西裝、穿露臍褲,各種奇裝異服,目不暇接,還有把頭發(fā)染成黃的、灰的甚至綠的。這在那時是想象不出來的。
那時候人們幾乎不交流思想。和朋友交流思想,那是最危險不過的事。和自己的愛人說都十分危險,因為說不定她會告發(fā)你。也許她并不想告發(fā)你,但是怕你先告發(fā)她,她自己被揭發(fā)罪加一等,不如先下手。你也會有這樣的提防。所以最好是大家守口如瓶,一點風聲都不露。不過外面并不安靜,到處是鑼鼓喧天的宣傳隊。一面是絕對的靜,一面是絕對的鬧,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人不能說,最好也不要想,免得出問題。
農民在公社地里干活,由隊長記錄出勤。壯勞力干重活,每干一天記10分,年輕婦女記7分或8分,其他情況記5分到8分。到了年底,隊長公布各人所掙的工分,再用全隊的總工分除一年中賣余糧所得的收入,得出每一個工分能夠分多少錢。社員們勞動一天的平均收入只不過兩三毛錢。差的還不到一毛錢,個別的甚至出現負的工分值。勞動一天不但沒有收入,還要倒貼!農民唯一的收入就是賣余糧。經營好的隊,有一些副業(yè)收入,分的錢能多一點??傊r民的現金收入少得可憐,根本不夠買衣服、縫被子。我在農村時要淘汰一條穿了多年的破棉毛褲,屁股上已經快磨出洞了。隔壁的小伙子盯著我,想要我這條破褲子,天天跟我嘮叨褲子的事。后來我把褲子給了他,他得以少挨一些凍。另外幾個小伙子對他羨慕不已。
對農民而言,最大的問題還是如何吃飽肚子。大多數公社分的糧根本不夠吃,大人一天能分一斤糧食就算不錯。幸虧公社給每家每戶一小塊自留地。這是農民吃糧的命根子,他們竭盡全力把自留地種好,施肥澆水,不遺余力。所以,自留地里的單產比公社地里的高出很多。這說明土地的產出有很大的彈性。多投入就能多產出。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民有了生產的自主權,產量上去了,成本降低了。糧食吃不完,連年出口。大家吃得比中國幾千年以來任何時候都更飽、更好。這樣的對比太明顯了。
要說改革好不好,比一比改革前后最清楚。
三十年教師心得體會篇2
三十年對于一個只有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是漫長得不可想象的,而對于一個千年華夏古國來說,卻是短暫的,短暫得似乎只有一瞬間。
“月亮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聽媽媽講她孩提時代的事是讓我非常感興趣的。媽媽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所以她比城市中的人們更能體驗到改革開放的巨變。當時流行著一句話:“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那時,中國還是改革開放初期,自行車都很少,只要誰家里有一輛自行車,不論好壞、新舊,在親朋好友和鄰里之間都有一個可以夸耀的話題。而朋友們也都會爭先恐后的借。那時,不管城里還是鄉(xiāng)下,如果結婚時用一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自行車去接媳婦,那么臉上就會更有光彩。在現在的我們看來,用自行車去接媳婦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議而又抬不起頭的事啊??梢?,當時與現在的出行差異是天壤之別。既然自行車都那么少,那么汽車就更別提了。當時中國的汽車是鳳毛麟角,有駕駛執(zhí)照的人就是少之又少了。所以那時的司機就被人們“頂禮膜拜”。要是誰認識了一個司機,那么他在別人面前就會覺得臉上有光。而這種風氣在鄉(xiāng)下就更重了。模樣好條件好的姑娘都愿意嫁給開車的。嫁給了司機的既神氣又美氣,而沒嫁成的呢,整日淚潸潸的以淚洗面。載客司機更牛氣,如果他不想走,那是絕對沒有人敢催他的。
現在與以前比那可是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自行車已經變成最讓人司空見慣的交通工具。汽車的喇叭在街上形成大合奏,就光看私家車的車牌號字母從一位已經變成了兩位,還有那一座座的4S店,一條條的汽車街,都是以前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現在人們的家里已經數字化了。南京統一安裝的數字電視,幾乎人手一部的手機,每家都必備的電話座機,人們自由看世界的窗口:電腦互聯網……這些都是當時人們在夢中也不敢想象的。
那時,一臺黑白的14寸電視就是一家人的無價之寶、掌上明珠。如果想看電視,要么就擠在有電視的家庭的門口從門縫里看,要不然就只有碰運氣了——因為在夏天,偶爾會有人會把電視搬到屋外,這時,大家就會呼朋喚友,搬桌子搶凳子,爭先恐后的來看。這種時候也就是小孩子的節(jié)日了。
漫長而短暫的改革開放30年已飛逝而去。但是,它只是一個起點。在這個起點上,更多的30年會孕育而出。
三十年教師心得體會篇3
讀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我深受教育和啟發(fā)。原來,這三十年來,國家有這么多大事。變化那么大,特別是當我看到“中國航天英姿勃發(fā)”時,深受感動。書中有這樣一句寫到作者對“嫦娥一號”升天的感嘆:“然而,這瞬間卻凝聚了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們近半個世紀的探索和三年來的辛苦付出”。這句話寫出了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們的智慧、艱辛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其中楊利偉叔叔就做到了為國家做奉獻的表率,它在工作很繁忙的情況下,利用業(yè)余時間去學習,不斷鉆研,善于思考,很值得我們學習,是我們的榜樣!它擁有那么多的優(yōu)秀品格,做出了那么多的偉大成績,得到了世界華人的贊賞。
而我呢,比起楊利偉叔叔來無論哪一方面都差遠了。就說暑假,因為我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太好,所以,想買本課外書來好好豐富一下,書是買了,可我卻沒認真讀,第一天,我還能靜下心來認認真真的讀,可第二天、第三天我就覺得閱讀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再也無心讀書了。每次心生邪念,我都會放下書,為自己找理由:先玩玩吧!明天再讀也不遲,反正時間多的是。就這樣我每天都為自己找理由不讀書學習,日復一日下來,我的閱讀理解能力一點也沒提高。這真是“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啊!
今天,讀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我才知道我所缺少的就是刻苦學習的態(tài)度,就是楊利偉叔叔提倡的“釘子”精神。想到我自己,現在還是一個五年紀的小學生,雖然不能為祖國做出什么貢獻,但為了明天能成才,一定要改變自己不認真、不刻苦的壞習慣,勤奮地學習,為走向明天的成功之路而打下堅實的基礎。我深深感受到,改革開放像一把錘子重重的敲在我的心坎上,它將鞭策我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像楊利偉叔叔一樣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十年教師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三十年教師心得體會
上一篇:三十年教師心得體會范文
下一篇:四有三者好老師心得體會相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