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新教材培訓學習心得總結
化學新教材培訓學習心得總結
面對新課程,化學教師需要具備的教學能力還很多,比如協(xié)作教學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學科研能力、課程開發(fā)與課程實施能力等。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化學新教材培訓學習心得總結,供你參考!
化學新教材培訓學習心得總結篇1
高中化學知識體系存在這么一個特點:知識點多,規(guī)律多,特例也多,而且許多知識點是要學生記憶的。但是考題難度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是適中的,這在往屆高考理綜科目的平均分上可以得到體現(xiàn)。所以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化學學科的特點可以總結成:“一學就會,一多就亂,一久就忘。”不少學生常常在學習過程中抱怨學習化學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得到應用,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幫助學生把握化學學科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我有以下心得:
一.研究教材內容,設計好新課導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課導入,能夠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很快的進入到課堂學習的氛圍中來,提高課堂效率。
導入的方式有好幾種:從教學內容導入,從學生學習基礎入手復習舊知識導入,或者根據(jù)學生情緒,結合教師自身特長等等。總之,導入的目的就是快速有效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情緒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案例一:將學生情緒和教學內容相結合
《氮肥的性質及應用》是下午第一節(jié)課,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為了使學生很快的進入課堂教學中來,老師可以提問一句:“剛才上課問好的聲音很響亮,同學們應該是沒人餓著肚子來上課的吧?,F(xiàn)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生活比過去豐富了很多,我們來看看過去世界上糧食產量的情況。”然后展示在全世界開始使用化肥前后,世界糧食產量的數(shù)據(jù)對比:
(ppt展示):18XX年未使用化肥每公頃耕地生產0.73噸糧食
1978年開始使用化肥每公頃耕地生產4.63噸糧食
如果不施化肥,中國只能養(yǎng)活2億多人口,剩下11億人就沒飯吃。
(引導學生):“我們班上有51個同學,如果不使用化肥,可能只有9個同學有飯吃。” 學生驚嘆。
通過給出數(shù)據(jù)引導學生感受到化肥的生產和使用雖然好象離他們的生活很遠,但是對人類的生存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同時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產生興趣。
(ppt展示):市面上常見的幾種化肥圖片,介紹化肥的種類,引出氮肥,介紹工業(yè)合成氨生產工藝,并解釋設計該工藝的科學家由于成功解決了合成氨過程中需要的高溫高壓,催化劑等條件,使化肥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從而解決了糧食產量問題,并且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通過介紹化學家的事跡,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通過導入,學生對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對化肥的性質,應用也產生了興趣。為接下去的新課推進做好了鋪墊。
二。多與生活聯(lián)系,改進探究實驗:
過去的教學過程中,常有學生抱怨化學實驗枯燥,單一,許多學生畢業(yè)后談到對化學實驗的印象總離不開實驗室,離不開試管,酒精燈,每次做實驗之前老師總要先宣讀一遍注意事項,清點實驗用品,事先給出實驗操作步驟,然后學生進行驗證,記錄實驗現(xiàn)象……一堂實驗課就此結束。
新課程強調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扮演的是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領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探究。這一點在教材編寫中就可以看的出來,例如蘇教版必修一中編寫了許多學生探究實驗,并將原來很多教師演示的部分,都改為讓學生自主探究。與此同時,教師在探究實驗的設計上也可以嘗試做點改變,增強探究的趣味性以及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案例二:在講解銨鹽與堿共熱產生氨氣這個知識點時,教材中的實驗是將氯化銨與熟石灰混合于試管中進行加熱,通過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檢驗氨氣。
本節(jié)課將實驗進行改進:取一張舊報紙,將氯化銨與熟石灰混合后,放在報紙中用手摩擦報紙加熱,然后檢驗氨氣。把原來在試管中用酒精燈進行加熱的實驗改變成用生活中隨處可接觸到的材料并進行摩擦加熱,讓學生改變對化學實驗的固有印象:“化學實驗很危險,動不動爆炸,一般都在實驗室做,而且離不開試管,酒精燈。”通過一個簡單的改進實驗,讓學生體會到實際上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接觸化學變化,化學就在生活中,對于書本上的方程式,物質的性質,也就沒那么難以記憶了。
三。以生活場景為背景,創(chuàng)設情境 ,提出問題
許多學生來自城市,對農村生活缺乏了解,也不感興趣,實際上在教材中許多知識點在農業(yè),工業(yè)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得到體現(xiàn)和應用。如何把這些知識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也是設計課堂教學時要考慮的一點。
案例三:在講解銨鹽不穩(wěn)定受熱易分解的知識點時,按照教材設計,是通過加熱氯化銨檢驗氨氣說明這一性質。此處不妨設計這樣的問題:有一位農民在倉庫里存放了一袋氮肥——碳酸氫銨(俗稱碳銨),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這袋化肥包裝破損受潮了,就把它拿出去曬,結果發(fā)現(xiàn)沒有人偷盜卻少很多,你能從化學的角度替他找原因嗎?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提出問題,然后提供相關的藥品和用具,讓學生利用已有條件,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探究,自己得出結論。
同理,在講解銨鹽另一性質,與堿共熱能生成氨氣時,也可設計問題:在村子里住著兩位農民,小李和小劉,他們都種了幾畝水稻.小李很勤勞,不僅買了氮肥硝酸銨,還同時使用了自己燒制的草木灰(呈堿性),小劉只施用了氮肥硝酸銨,小李心想自己使用的肥料多,收成一定好,結果到了秋收時發(fā)現(xiàn),自己田地的產量遠不及小劉的,你知道原因嗎?
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將氯化銨和堿石灰混合摩擦加熱,檢驗得到氨氣,得出結論。在得出銨鹽的這幾個性質后,老師再提問:如果你是一名技術員,要指導農民使用化肥,你能列舉出哪些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項?或者,擬出一張化肥的使用說明書?這樣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在課堂上學習的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得到發(fā)揮,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對象,解決實際問題。
四。聯(lián)系校園生活,把抽象概念形象化。
化學是研究物質本質特點,物質之間關系的學科,部分化學概念存在研究對象抽象,微觀,難以理解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能夠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fā),把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的校園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通過類比的方法啟發(fā)學生,相信對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是大有好處的。
案例四:講解氣體摩爾體積這一課時,分析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研究對象是分子原子這些微粒,比較抽象,教師可以從學生校園生活角度入手,提問學生:做操時,一班有50個同學,二班有45個同學,大家人與人間隔相同的距離后,哪個班占的面積較大?學生馬上回答:人數(shù)較多的班級占地面積較大。因而得出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之一為顆粒數(shù)目。這時教師再分別請上個頭差別較大的八位同學,讓八位同學分為兩組,個子較小的四人一組,個子較大的四人一組,然后讓兩組同學背靠背緊靠在一起,提問:“哪組所占的空間較大?”學生回答:“個子較大的那組。”從而得出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第二個因素:物質顆粒本身的大小。這時,教師再讓兩組學生分站教室四個角落,再問:“哪組占的空間大?”學生回答:“差不多大。”從而得出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第三個因素:物質顆粒間距。此時,教師就可向學生說明,氣體的情況類似于剛才第三種站法,及四名學生分站教室四角,這時由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大,在計算體積時,就可以將人本身的個頭大小忽略。因此,決定氣體體積大小的因素主要為氣體分子間距離,而不是氣體分子顆粒本身大小,而決定氣體分子間距離的因素主要是溫度和壓強。從而得出結論: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強下,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為22。 4l/mol。
通過聯(lián)系學生每天經歷的校園生活,發(fā)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不僅身體動起來,思想也活躍起來,積極參加到課堂學習中去,對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的多。
化學新教材培訓學習心得總結篇2
近幾年來,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們?yōu)H坊市的教學改革已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從我們安丘初中化學教學改革的實際出發(fā),應該說取得了一定的效益。我們從04年使用新教材,先后試用了人教版、魯教版和滬教版三種版本的新教材,雖然連年換教材,給我們老師的備課、把握教材,精選習題等帶來了許多困難,但卻也為我們熟悉各種版本,進一步了解新課標的要求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特別適合于我們的中考備考,因為這幾年的中考命題都存在一個兼顧各種版本的問題,即三種版本都有的知識點重點考查,個別版本沒有的知識點簡略考查。雖然各種版本都是按課程標準編寫的,但編寫的材料、結構、知識的排布卻存在著許多差別,這是新課程所允許的,象關于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考查,因為這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實驗,歷次考試都是考查的重點。在課程標準中是這樣說的:“初步學會在實驗室制取氧氣”,并沒有說明用什么物質和裝置。老人教是高錳酸鉀和氯酸鉀;人教新版是雙氧水和高錳酸鉀;魯教版主要研究了雙氧水,對高錳酸鉀和氯酸鉀只是提了提;上教版是用高錳酸鉀和雙氧水制取;由于三種新教材都有雙氧水,所以制取氧氣就主要考查用過氧化氫的原理、注意事項、步驟及裝置等,但由于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裝置在高中經常用到,作為固體和固體用試管加熱的常用裝置,在初中也應該重點考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
從我們縣初中化學教師對新課改的認識情況來看,我們的教師對新課改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大部分教師適應了課改的要求,對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部分教師已基本適應課改的要求,但還在探索階段;還有少數(shù)教師仍然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甚至個別教師對課改還持排斥和否定態(tài)度。
存在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許多教師對新課改認識不到位,對教材的把握感到無從下手,仍然用教老教材的思路去上新教材,使新教材的作用很難發(fā)揮,加大了教和學的難度;二是有些教師對新教材和課標的使用上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qū),象對科學探究的神化和泛化問題,對過程與方法的弱化;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標簽化;師生互動的成式化;對合作學習的形式化等許多問題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加強研究。
因此我今天發(fā)言的出發(fā)點是大處著眼,小處下手。就是我不想再去談一些空洞的課改理念,主要從如何理解、使用和創(chuàng)新教材三個方面簡略地談一下自己膚淺的認識和體會。
一、如何理解新教材
1、深入欄目研究 明確施教要求(投影題目)
各種新教材欄目的設置,大大突破了以往教科書的編排,教材設置了:“你知道了什么”,“觀察與思考”,“聯(lián)想與啟示”,“交流與討論”、“練習與實踐”、“拓展視野”、“活動與探究”、“整理與歸納”等欄目,現(xiàn)在就來談談這些欄目的教學價值與教學要求。
?、?ldquo;你知道了什么”(一般設在新課學習之前,引導學生回顧已有知識,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尋找新學內容的“先行組織者”。也可以理解為教師備課中學生起點分析或學生預習的內容)
?、?ldquo;聯(lián)想與啟示”(利用情景的新舊聯(lián)系,觸發(fā)學生思考,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學習新的知識。)
㈢“觀察與思考”(提示學生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或圖表模型及各種多媒體視頻,展示有關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由于新教材淡化了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一般可理解為教師的演示實驗或者是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己解決的問題)
?、?ldquo;交流與討論”(設置一系列的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組織學生討論。也就是我們提倡在快樂、高效課堂中需要學生分組合作學習來解決的問題,也是學生展示、教師精講的主要內容,課本本身已經為小組合作學習搭建了平臺,這些問題具備一定的思維容量,又是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或難點。但從聽課來看,恰恰許多老師忽略了這個欄目的教學,甚至在課堂上連提都不提(我覺得這些問題可能是不好組織答案,還有的雖然利用了這個欄目,但存在著真的問題假討論與假的問題真討論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存在著辯論的困惑與交流的造作等現(xiàn)象)。今后一定要充分利用,特別在集體備課中重點研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討論時可能有幾種不同的結果?教師還需要提供哪一些材料或信息?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如何做一個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及評價者等。如果這些問題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使每個學生都明白清楚了,那么這節(jié)的主要知識特別是能力培養(yǎng)目標也就落實了)
㈤“練習與實踐”(在每一節(jié)后呈現(xiàn)的基礎性的問題,有聯(lián)系實際、重視探究、體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這個欄目和原來的課后練習差不多,里面的題目大多為近幾年的全國各地中考題的改編,還有就是開放性的社會實踐題目。對基礎性的如填空、選擇可作為隨堂練習或鞏固練習或達標測試當堂處理(不必要再做到作業(yè)本上),對計算、簡答可布置作業(yè),對開放性的題目可作為選做題,讓興趣小組或參加競賽的學生完成等。)
(六)“活動與探究”(指明活動的課題和方式,如實驗探究、調查訪談、查閱資料、制作模型等,其中實驗探究的比重最大。與“觀察與思考”欄目的比較,我認為該欄目主要應作為學生分組實驗處理。但由于這個欄目設計的太多,要想全部讓學生做分組實驗,肯定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行不通的,這要受教學進度、學校財政、教師的時間和精力等多方面的制約。因此要正確認識探究,即前面所說的不要將探究神化和泛化。首先我們要搞清科學探究并不等于實驗探究,它包括理論和實驗探究。因為過分強調探究,范圍太大。建議每學期搞幾個科學探究就可以,不要每節(jié)都探究。如氧氣、二氧化碳的制取;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探其所以然;金屬活動順序;鋼鐵的銹蝕、酸堿鹽的性質等。課改之初強調探究,是根據(jù)矯枉必先過正的原理,現(xiàn)在強調適當進行科學探究是從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等出發(fā))
新教材通過設置活動與探究欄目,是對新課改理念最好的體現(xiàn),國家化學課程標準中關于義務教育階段科學探究的說明為:既是化學學習的內容,又是化學學習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過親歷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既學到科學知識,同時增加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做科學”中學習科學知識,探究性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理解和發(fā)現(xiàn)世界的過程,教師的角色應該是這種過程的促進者和引導者。但我們也要認識到新課程所提倡的探究性學習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fā)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等多重任務。正是這樣的任務決定了“探究性教學實際上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
關注科學探究的過程,重視科學方法,倡導以實驗為主的“做中學”活動,同時融入觀察、思考、假設、推理、概括等環(huán)節(jié)。從近幾年的中考導向來看,探究性題目逐年增加,這些題目能更好地考查學生的能力,是選拔性考試的提高區(qū)分度的題目。希望老師們在今后的教學中關注推斷、鑒別這類題目,而要讓學生順利解決這樣的題目,就要必須注重探究特別是實驗探究的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創(chuàng)造條件在課堂內開展能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動,并通過引導學生對科學探究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認識到實驗、觀察、推理、判斷以及合作、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并體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但反思我們目前的課堂教學,對科學探究還存在著許多誤區(qū),象真探究與偽探究問題(真探究:注重問題的產生與方案的設計,偽探究:貼標簽式-虛假式-無意義式,要防止過火的、異化的探究,不提倡大探究:完整的設計與設計的完整,擯棄空探究:熱鬧的過場與過場的熱鬧)。一些教師在處理“活動與探究”這一內容時還不能很好地把握,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還不能完全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往往只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已有的教學經驗,按自己的意愿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如鋼鐵生銹的專題探究活動中,通常是老師提出一個問題:鋼鐵生銹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根據(jù)限定的答案討論,再由老師總結問題的答案——與氧氣和水同時接觸。解決一個問題后,老師又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怎樣來防銹呢?如此反復直至學完本節(jié)課的知識。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直接來源于學生的已有經驗,因此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探究實驗缺乏探究性。還拿在一個學校聽過學生做鋼鐵生銹的探究實驗舉例,幾乎全部是在老師的安排下“照方抓藥“式地根據(jù)書上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學生僅僅是訓練了實驗基本技能,沒有認識到探究的本性,更不要說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創(chuàng)新能力了。整堂課中,學生看起來是忙忙碌碌,但缺乏思維的投入和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成為化學學習的被動接受者。
對初三學生而言,由于化學是起始學科,化學學科的知識結構不完善,因此往往看到一種現(xiàn)象時產生的疑問和對疑問的思考角度是多角度的、發(fā)散的,盡管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也是一種收獲和成功,但課堂學習也應有階段性與適時性,還要保證化學內容必要的順序性和系統(tǒng)性。當某一問題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討論時,教師可適當根據(jù)主要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對思維的角度作出更有價值的選擇,如:教師可以在實驗前提出逐層遞進的、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的目的。
另外,我們也建議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宜多采用開放度很大且課堂中難以調控的探究,而宜多采用有指導的科學探究,并且教師應該考慮到學生可能偏離的方向,做好相應的應急預案。
綜上所述,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遇到困難或出現(xiàn)困惑都是正常的教學現(xiàn)象,關鍵是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切可能的條件和各種情境來鼓勵和幫助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觀察和探討實驗的現(xiàn)象和本質。使學生學會運用對比、分析歸納的方法來提高實驗探究的效率,實現(xiàn)問題的解決和知識的應用,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得到真正的提高。
(七)“拓展視野”(在教材的適當位置穿插一些提高或擴展要求的內容素材,包括化學史實、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化學應用等,供學生選學,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該欄目象原來課本的閱讀材料,但卻更具體直觀,設置這個欄目一是課改的要求(即加強化學與生產、生活和科學、社會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這一課改理念,同時也是中考可以涉及的內容,一般顯性的占5分左右,隱性的可能還多)。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教材中“拓展視野”的功能。
根據(jù)新課程的理念,教材、教輔材料都是為了課堂教學服務的。“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已經不再拘泥于現(xiàn)有的課本。學生通過各種媒體、方式獲取了大量的信息,充實了頭腦,開闊了眼界,帶來的是無窮的樂趣和愉悅的體驗。
1.教材中的各種閱讀性材料是教學內容的有效延伸,貼近生活,其設置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拓展視野”等欄目的閱讀材料大量介紹化學與生活、社會生產、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資源利用、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的聯(lián)系,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和價值。這些閱讀材料避免了教材內容的孤立與局限,具有較強的開放性。
2.無論是探究性學習、小組學習,還是自主性學習,教師都需要進行有效的指導。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拓展視野”選編的內容富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閱讀與思考的興趣。學生通過閱讀學會獨立獲取、整合和反饋信息;通過閱讀將所學知識與原有的經驗相結合,將其同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并利用多種途徑解決問題,從而體會到自學的成就和樂趣。
3.新版教材十分注重向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和化學發(fā)展歷程方面的滲透。例如:抽象的原子結構的發(fā)現(xiàn)歷經了道爾頓、湯姆生、盧瑟福等科學家百余年的艱苦探索,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類對原子結構的探究還在不斷延續(xù)。我國科學家張青蓮精確測定了銦、銻、鈰、銪等相對原子質量;20世紀20年代,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發(fā)現(xiàn)了”聯(lián)合制堿法”,打破了外國人對制堿的壟斷,造福于人類。這些閱讀材料,印證了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名言:“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為可貴。”它們深深地觸動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深刻體會到人類揭示自然科學奧秘的道路是艱難而曲折的,任何一個人類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科學家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的結晶。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科學精神的熏陶、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通過閱讀“拓展視野”等材料,學生將進一步我國在生物科技領域的研究成果,懂得結合身邊的現(xiàn)象、聯(lián)系生活生產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通過閱讀,使學生了解化學知識原理在生產生活、科學技術等領域中的運用,以擴大知識面,激發(fā)學習的熱情。
“拓展視野”欄目短小精悍,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為了充分發(fā)揮閱讀材料的教學價值,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新教材中的閱讀部分通俗易懂,學生可通過自主閱讀獲得知識、結論和方法。教師需要結合材料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適當布置思考問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讓閱讀緊扣教學主旨。
2.學以致用是閱讀的作用之一。教師根據(jù)材料的內容,讓學生以提問、對話等形式回答問題,交流心得,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分析材料中的重點、關鍵字詞,培養(yǎng)學生理解內涵、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
3.閱讀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教師應挖掘材料的深層次含義,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想像力。例如,在介紹“侯德榜與聯(lián)合制堿法”時,可以增加簡介聯(lián)合制堿法的基本步驟,讓學生練習書寫相關的反應方程式,并結合工業(yè)生產的效率問題,適時提出聯(lián)合制堿法的重大意義。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材料的特點,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選擇適當?shù)恼n題,拓展探究性學習的外延。
(八)“整理與歸納”即在每章結束前,提示學生參照所給的問題或線索整理知識,改變過去直敘知識要點后小結,以問題的形式聯(lián)系本章重點知識、技能和方法,并兼顧對觀念性問題的思考,從而增加自我反思和評價的力度。)
“整理與歸納”欄目安排教材各章末,該欄目和過去教材中的“本章小結”相似,但它一改過去章小結直接陳述或以框圖表示本章知識點的做法,而是針對每一章的主要內容理出一些問題(線索),作為幫助學生進行小結的支架。欄目由導語和正文兩部分組成,導語對學習采用的方式加以說明,而正文則指明了整理與歸納的內容。
“整理與歸納”的教學要求:
“整理與歸納”欄目的學習,是化學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是章節(jié)學習的必要補充,是優(yōu)化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能力、改進學習方式的有效途徑。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有效發(fā)揮該欄目的教學效益呢?
1.更新教學觀念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教學觀念是教學活動的指南。為落實“整理與歸納”欄目的教學,改變過去由教師包辦替代的現(xiàn)狀,教師必須加強理論學習、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習過程不是被動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jù)認知結構理解和建構新的認知建構的過程。
(2)正確認識整理與歸納的作用。從認知的角度看,歸納與整理有利于促使學生認知結構的逐步完成,有利于學生認知水平以及元認知能力的提高,同時學生參與整理與歸納活動,還有利于教師獲得教學反饋信息。
(3)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具有整理與歸納的欲望和能力、尊重學生在歸納與整理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與表現(xiàn)。只有信任學生,才能放手讓學生去歸納總結、整理知識;只有尊重學生,學生習·會在寬松條件下積極參與。
2.調動學生思維
由于整理與歸納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學過程中,只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理與歸納活動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切切實實地發(fā)揮欄目應有的作用。為確保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三點:
(1)提出明確要求,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整理與歸納活動中來,根據(jù)欄目提供問題進行思考、交流與討論,調動多種感官進行相應的學習活動。
(2)給予充分的思考時間,在課堂或課外讓學生充分思考。沒有獨立思考的交流,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交流,只有充分思考的交流,才是高質量的交流。
(3)給予充分的交流與表達的時間。教師作為整理與歸納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必須為學生提供交流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表達個人的見解。只有這樣,才能誘發(fā)學生間思維的碰撞:有了思維的碰撞,才能引發(fā)學生的反思,并進一步誘發(fā)學生新的思考,從而發(fā)揮思考、討論與交流的最大效益。
3.給予方法指導
前面指出,學生雖然具有自主整理與歸納知識的愿望和潛能,但是,作為教師,’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基于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要能很好地運用相關方法、完整有序地歸納、整理一章內容并科學、合理、簡約地表示出來是不可能的,甚至有些學生在要求自行整理與歸納知識時,可能會無從下手、不知所措,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方法指導,并將整理與歸納的指導工作貫穿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
(1)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學習策略,讓學生掌握聯(lián)想、比較、圖示、聚類、概括、歸納等方法,并結合具體知識,指導學生設計知識結構或網絡圖。例如,指導學生按因果關系(如:組成—性質一用途、制法和保存)、按事物發(fā)展關系(如:金屬一金屬氧化物一堿一鹽)、按物質問反應或相互轉化關系等組織知識,畫出物質關系圖。
(2)針對不同類型的題目,給予不同的指導。例如,對于知識應用型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知識、擴大知識應用范圍,打破學生在心理上對知識的封閉狀態(tài),增加知識的彈性:對于探究實踐型的問題,強調探究與實踐活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調查、實驗、訪問、查閱資料等的方法,以及撰寫小論文是的注意事項以及交流的形式、內容等。
4。及時反饋與評價
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欄目問題(或線索)的綜合程度,經過學生自身努力和小組共同探討所得到的知識關系圖(表)等可能是正確的,但不一定是最優(yōu)化的;也可能只涉及部分內容,但不夠完整、全面:甚至可能是錯誤的、或者表達欠科學性和條理性等。這就要求對學生整理與歸納的結果及時予以反饋與評價。
要有效地進行反饋與評價,首要的工作是對整理與歸納成果進行展示與交流。如何展示呢?通常可以采用如下兒稈方法: (1)在板報或專題欄中展示,組織同學們相互評議并提出改進意見;(2)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引用,并組織同學在課堂上交流、討論;(3)召開交流會、討論會,讓同學講述、介紹并相互探討。教師在交流活動中要及時觀察、認真聽取、深入剖析,同時作出評價:對活動過程中觀察到的好的現(xiàn)象、所聽到獨到見解、好的整理結果等,應給予充分肯定、表揚與鼓勵;而對活動中不好的表現(xiàn)、錯誤的答案要及時予以糾正;對不完善的內容要及時予以補充等。從而做到肯定正確、.糾正錯誤、完善網絡、激發(fā)情感等。
綜上所述,新教材增加的這些欄目不僅使得教科書充滿活力——語言生動、簡明扼要、形式多樣,而且拓展了教材功能——對話功能,充分體現(xiàn)教與學、人(師、生)與書之間的互動性,同時也為教師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和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當然,不同欄目有不同的教學功能;而欄目功能的實現(xiàn),又依賴于科學施教。因此,教材中,必須深入挖掘欄目教學價值,并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施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提高教學效果。
2、充分發(fā)揮教材中各類圖表的教學功能(先瀏覽相關圖片)
新教材在內容呈現(xiàn)方式上出現(xiàn)了很大不同:減少了大量文字性的敘述,設置多種精美插圖。學生學習過程中難以看到的生產、生活場景、一些先進的檢測儀器等都是通過印刷精美的彩圖展示在學生面前。特別是教材的第一單元穿插了大量圖片資料,這些圖表種類豐富,涉及社會生產、日常生活、人物簡介、化學實驗、生命科學、材料、能源、新科技、污染等各個領域。這些都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教師在教學中是如何處理圖片和使用圖片的呢?借助這么多的信息,該如何向學生傳達化
學所要研究的內容呢?怎樣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這些圖表呢? 現(xiàn)以第一單元為例做一簡要說明:
(1)根據(jù)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師可以按照不同的內容將圖表大致分類,以社會生產、日常生活、人物簡介、化學實驗、生命科學、材料、能源、新科技、污染等作為學習的主要知識板塊。教師按照內容的主次關系,設計交流材料、化學實驗、基本概念等完成的時間劃分。
(2)在課堂交流過程中,避免信息的照本宣科導致學習效率的下降,可以分成小組的形式,先在組內交流,將重復的部分合并,把握主要材料,合理刪減,不足之處及時補充,然后由小組代表進行交流。這樣,一方面節(jié)省了時間,另一方面學生的共同參與性與分析歸納能力也得以提高。
(3)學生在完成探究實驗時,教師可設置疑問,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
(4)“活動與探究”的過程,也可以由學生在閱讀文字、觀看圖片的過程中提出各種疑問,部分可由學生自行解答,部分由教師解答,還有部分可以作為實驗中觀察的重要內容提出,由學生在實驗后獲得答案。 (5)一些新材料、高新技術的介紹沒有相關圖片的呈現(xiàn),則需要教師指點學生在一些網站、課外讀物上尋找答案。提供相關的網址、書刊目錄等,改變學習的方式,擴大學生學習的視野。
課本中各種圖表的設置,與新課程理念相得益彰。“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的根本目的所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缺乏人本主義思想,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fā)展。為了培養(yǎng)眾多具有一定科學素養(yǎng)的人才,必須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化學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享受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為其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圖表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聯(lián)系,通過這些絢爛的圖片了解化學的應用價值,初步樹立“STS”的觀念,建立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瘜W推進了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我們除了要認識化學對人類已有的貢獻外,還要認識到化學對解決人類發(fā)展中面臨的環(huán)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問題將要產生更大的作用,能從化學視角去關注和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現(xiàn)
有的圖片資源,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要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解決一些簡單的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師生共同參與探究活動,在”做中學”,在“做”中獲得共同的發(fā)展。
圖片在化學知識與化學實驗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將抽象的、不能直接觀察到的微觀世界通過微粒結構模型等相關的圖片來呈現(xiàn)。正是通過圖片讓不能觸摸的事物變得近在咫尺,讓每個人都有了感性的認識,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主動建構新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好彩圖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3、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略)
創(chuàng)設情景、組織活動、形成概念或得出結論、完善知識結構、應用與訓練、總結。
4、教材中的知識線索(略)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引入化學學科知識,再從化學拓展到社會;且呈現(xiàn)的順序是由淺入深、重點難點作分散處理。
二、如何使用教材
1、創(chuàng)建基于問題設計的化學課堂教學
自古以來,教育家們無不注重“問題設計”的作用。問題情境的設計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它被廣泛地運用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成為了師生雙邊活動的紐帶;同時問題設計也是教師使用教材教學的重要體現(xiàn),是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前提。走進現(xiàn)在的課堂,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教師提出問題后,馬上組織分組討論,由于學生個體沒有進行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表面看似熱鬧,實際收效甚微;有些小組討論看似合作,實際是一名優(yōu)秀生唱獨角戲,大部分學生游離其外,也就是說學生的表現(xiàn)機會不均等,作為優(yōu)秀生的組長的意見具有先聲奪人之勢,影響或左右了其他組員的正常思維;交流討論還存在著安排過于頻繁、討論的時間過短,學生的注意力過于注重轟轟烈烈的活動,忽視和淡化了對知識的學習、雙基訓練以及書寫、答題等方面的規(guī)范性變差等;作業(yè)、檢測有抄襲現(xiàn)象,交流時有按資料書照本宣科的現(xiàn)象;部分課堂上存在教師不作為或駕馭不了課堂,失去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等現(xiàn)象。
我們知道,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要靠一定的教學模式來體現(xiàn),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轉化的中介或橋梁。如果沒有一定的模式,教學內容及設計就無法承載,但切不可人云亦云,使教學模式化,使課堂脫離了開展生動課堂變革的實際。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是濰坊教科院的許多專家及一線骨干教師經過研究、實踐推出的一種符合課改精神的實用教學模式,也是經過各縣市區(qū)近幾年的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且可操作的教學模式,我感覺這種模式就非常適合我們的課堂,在開始階段(近幾年),參考或套用該模式會使我們少走彎路,(因為這是許多專家和優(yōu)秀教師多年探討的優(yōu)秀成果),但時間長了,完全可以根據(jù)各個學校的實際及教師自己的執(zhí)教特點,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模式。
因此,為使這種模式不走形式、注重實效,達到預期效果,根據(jù)平時看課、評課及自己的課堂實踐與反思,對課堂上如何運用“問題設計”來組織交流討論,淺談以下做法:(因為“交流討論”是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1)集思廣益,確定討論的問題。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設計具有一定思維容量的問題才能為課堂上小組討論交流搭建探究的平臺。問題的設計是集體備課教師課程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一般每節(jié)課按課程標準設計的討論問題為1-2個,問題設計必須圍繞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要有啟發(fā)性和針對性,而且要難易適度,通常問題設計一般保持在中等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桃子”這個水平。
(2)討論交流的一般組織程序。
如何實施討論交流是制約課堂是否高效的關鍵因素,那么怎樣才能真正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呢?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倜鞔_小組成員中的分工與職責。小組成員應該有明確的分工,可根據(jù)組員人數(shù),靈活設置組長、記錄員、評分員和匯報員等,每一位學生都要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定時輪換。如:組長:負責組織和安排合作分工,保證每個成員都有參與機會,督促成員遵守紀律等。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實踐,人人都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這種組織形式保證了全體學生參與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參與度與效率。
?、跍蚀_把握課堂交流討論中“度”。課堂討論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時機的選擇與確定,那么何時進行課堂討論才恰到好處呢?教師在課堂中應根據(jù)實際情況,抓住時機,把握火候,組織小組討論,我們認為出現(xiàn)下列情形之一時可以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即當出現(xiàn)未知新知識、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決的問題,而且問題有一定難度、當學生的意見不一致,而且有必要爭論時不妨一起探究。交流討論時還要留給學生充分思維、充分求異的時空。
③正確處理好“自主與互助”的關系。小組討論首先必須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個體對問題的獨立思考,由最初的水平提高到對問題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卻又將明未明之時展開合作,收效是最佳的。其次在學生形成自己觀點的前提下(最好將自己的觀點寫在筆記本上)進行交流共享,包括兩部分:一是組內同學的交流,每個同學都應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二是組與組的交流,在教師的指導下,讓每個小組選一個代表(輪流)來交流他們的成果。
?、苷_定位教師在小組討論中的角色。教師應做一個合作學習的引導者,一個審時度勢的調控者,一個平等合作的參與者和評價者。如作為評判者,教師不要急于評價學生的結論是否正確,鼓勵每一個小組都把自己的心得表達出來,以達到交換意見,甚至形成爭論、辯論,最后能辯明白更好,辯不明白教師適時點撥評價。教師除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外,更要注重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tài)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等進行科學評價,師生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保證互助學習的有效落實。
在小組進行討論時,教師也要加強巡視,走到學生中去,教育學生要虛心地傾聽同學的發(fā)言,特別要認真地去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見,善于吸取其正確的部分,補充修正自己的認識。在發(fā)表意見時,要做到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內容不斷地深入。教師還要及時糾正發(fā)言不普遍的現(xiàn)象,進行課堂調控。當個別學生膽小或有自卑心理,羞于啟齒時,則要教育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他們不要怕說錯,暴露錯誤則有利于進步,只有突破羞于發(fā)言的心理障礙,才能獲得與他人平等地參與合作的機會。當個別學生過分好勝,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以至于還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就搶先發(fā)表意見時,則要教育他們學會照顧和尊重他人,小組合作交流也是學習,只有作好準備,才能有高質量的發(fā)言。這樣通過學生間的交流達到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認識的統(tǒng)一,在爭論中求得智能的發(fā)展。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組織好小組合作學習,確實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功效,而不讓它流于形式,是每一位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挑戰(zhàn)。
總之,實施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老師既要大膽放手,又要適時點撥講解。學生能通過預習自主解決的,就放給學生自主解決;能通過小組交流解決的,就讓小組合作交流解決。通過這種一對一、一幫一和小組交流的方式來解決課堂中大多數(shù)問題,這是大膽放手,也是確?;A目標完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組合作交流環(huán)節(jié)必須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沒有自主學習,沒有產生認知沖突基礎上的交流,效果不會很好。該交流的交流,沒有交流的價值,就不要安排交流。對于那些易錯、遺漏、易混點、重難點,該通過師生交流解決的,就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點撥作用,師生共同來完成。這種點撥和講解是在學生產生認知沖突,通過激烈的思維碰撞基礎上的點撥,是升華認知、拓展思維、學到方法、提高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準確把握教材,正確處理講與不講的關系
“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活動成為課堂的中心,這就要求教師走下講臺,能少講就少講。但在這種新形式下,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由“滿堂灌”到了“滿堂靜”,甚至有的教師一點也不講,造成了課堂失控“滿堂亂”等問題,針對上述現(xiàn)象,在課堂上我們要正確處理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不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由于受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自學水平等諸多因素影響,因此教師該講的一定要講,下面提供幾個需要“講”的環(huán)節(jié),供大家參考。
首先要把握和運用好“三講三不講”中需要講的“易混點,易錯點,易漏點”。通過集體備課確定哪些內容是“易混點,易錯點,易漏點”,然后采用精講點撥講清講透,這也是最能體現(xiàn)教師價值的地方。在開放的課堂中,教師的啟發(fā)、點撥一定要適時,所講的內容可以是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后存在的困惑,也可以是解題的規(guī)律、方法等;同時要注意反饋的手段、方式和方法,把握好評價的時機。
其次要按課型、按內容去確定所講內容的多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象我們化學學科,由于有的知識較深,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及理解程度,需要教師將知識串起來。還有一些內容,象《構成物質的奧秘》部分內容,微觀、抽象,處理不當容易形成教與學的難點。需要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學生熟悉的宏觀現(xiàn)象進行類比講解,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情景,以避免發(fā)生學習興趣和成績的分化。
第三是關于學生的分組實驗。分組實驗固然能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若片面追求探究,不但時間無法保證,如一些實驗學生做難度很大且又不易成功,還有一些具有危險性的實驗等,如果放給學生,則時間不允許,而且學生的思維(包括猜想、設計的實驗方案等)會無邊無際,既浪費了時間,又不會取得好效果,這種做法是得不償失的。應根據(jù)教與學的實際決定哪些實驗需要教師演示,哪些實驗適合學生的探究活動。在學生探究活動前,教師把實驗的目的、觀察的要點、實驗的注意事項及分工合作等講清,以利于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便于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實驗現(xiàn)象得出結論;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小組活動中間,先和學生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遇到的困惑和取得的進展,對于個別問題應隨時解決,對于集體問題要統(tǒng)一糾正,但盡量要避免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講解一個,這樣會打斷學生的思路。這也要求在備課中應盡量對可預見的困難找出,以利于實驗前解決,以增加實驗的速度、效率和成功率。
實驗后,還應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反思,這部分知識既是易錯、易漏點,同時也是考試的重點和考點,因為不做實驗,就暴露不出問題,但如果暴露了問題而教師又不指導,效果也不好,因此建議就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反思,查找誤差或錯誤結果造成的原因,就顯得尤為重要。舉例:氧氣制取實驗試管炸裂;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導致集氣瓶炸裂;氫氧化鈣、硝酸氨、食鹽三種物質溶于水后的溫度變化;在學習酸的性質實驗時,常見金屬鋅反應的速度很快,有的無法與鎂條的速度進行比較、且鋅反應后溶液為灰黑色而不是白色、銅片本來不和鹽酸反應,但觀察到溶液卻變?yōu)闇\綠色,這是為什么?它純凈嗎?是什么雜質(氧化銅或堿式碳酸銅),猜想如何生成的等、將生銹的鐵釘放入盛有鹽酸的試管中,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鐵銹與酸反應的現(xiàn)象是兩個等。還有如電解水時產生氫氣與氧氣的體積比小于(或大于)2:1?探究氧氣體積分數(shù)的實驗中測得數(shù)據(jù)小于(或大于)1/5?配制一定量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時,(如食鹽大于或小于10%,則造成的原因有哪些等?可謂很多。一定要盡可能多做學生分組實驗(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發(fā)揮實驗的最大功效。
第四是歸納整理正確的現(xiàn)象、結論及探究性、開放性等問答題答案也需要教師進行強調,如鑒別題的敘述、鑒別氫氣、氧氣、二氧化碳、氮氣等。要教會學生用化學語言去表述,這樣做有利于考試時規(guī)范答卷。
第五是需要教師對章節(jié)的小結進行必要的知識的網絡歸納及通過本節(jié)學習獲得的學習方法等進行概括。如性質決定用途;用途決定制法;學習酸的性質內容后,教會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的學習和認識物質的方法等。
總之,教師要學會有意識地控制和調控課堂教學節(jié)奏,善于根據(jù)課堂教學進展情況與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課中備課,精講點撥。并能采取有效措施,通過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果斷處理課堂偶發(fā)事件,激活課堂教學,保證課堂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三、如何創(chuàng)新教材
在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逐漸感受到了一些困惑與為難:某些課程內容的教學表達和體系比較生疏,與自己原有的教學經驗有所偏差;某些內容與特定社區(qū)環(huán)境中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距離,不易與學生原有經驗相聯(lián)系;某些實驗的素材仍然難以獲取,不易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
其實每位化學教師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與體驗,也都曾有過這樣的困惑與為難:如何正確認識新教材,如何正確使用新教材,如何走出以往教材的影響,這幾乎是每個教師都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想方設法解決的問題。
教材究竟是不是不可更改的學術權威呢?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觀認為:“不必過分強調教材的精華性、權威性和學術性,教材只是一種材料和資源,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因此,教師不必完全忠實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而應該大膽地質疑并有所創(chuàng)新;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和傳授者,也有權自己選擇教材、編寫教材;教材應該是多樣化的,它的功能定位也應由‘控制’和‘規(guī)范’逐漸轉向‘為教學服務’。”
換言之,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材應作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材只是提供了師生共同學習的情境;只是提供了師生共同探討的素材;只是提供了師生共同發(fā)展的平臺。教教材不是教改的直接目的,也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事實上,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有現(xiàn)實生活經驗、有發(fā)展?jié)摿σ约坝幸欢ㄏ胂窳εc創(chuàng)造力的人,因此教學實施過程中,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面出發(f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教材,以思辨的方法分析教材,以“適應學生的實際、滿足學生的需要”為宗旨處理教材乃至達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此,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要逐漸建立起“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識。能夠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以多種教材為參照,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對現(xiàn)用教材進行比較、修改、補充、刪減與調整。在這種意識的引導下,通過實踐鍛煉,教師們對整合教材的原則、方法與評價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體會,“用教材”的水平也不斷提高。其次,用經過調整與融合的教材進行的課堂教學是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體系的教學,是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教學,是立足于學生的現(xiàn)有智能水平的教學,因而更能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更能促進學生知識的自我構建,更能促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幾種教學觀點
1、多媒體:新課改決不是多媒體教學,因多媒體設計都是落后于課堂的,是形式的、靜態(tài)的、僵化的,而課堂是動態(tài)的、充滿活性的,因此應該圍繞學情去轉,多媒體只是輔助手段,必須服務于課堂。
2、教師高效是學生高效的前提,沒有教師的高效,就沒有學生的高效,沒有學生的高效,就不能證明教師是高效的。誰走進了課堂,誰研究了課堂,誰就能上出高效的課堂。
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體現(xiàn)了尊重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它落實了教不好的責任;它揭示了教育的真諦,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全部,去愛一個別人不愛的學生,去教一個你認為教不好的學生。
4、沒有問題的課堂是問題最大的課堂,學生課堂的錯誤是最好的資源,不讓學生犯錯是教師的錯,不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是教師的錯,不用學生的錯是教師的錯,不能解決學生的錯是教師的錯。滿堂灌的課堂學生最輕松,問題式教學學生最緊張。
5、教師要做三種人:毛澤東、張藝謀、袁偉民。請把戰(zhàn)斗權還給學生;請把演戲權還給學生;請把你的課堂看成是袁偉民的賽場。教師懶起來,學生勤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