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經典演講稿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經典演講稿
中國夢,離不開千千萬萬中國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經典演講稿,歡迎大家閱讀。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學習啦。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經典演講稿1
2016年12月,受xx自治區(qū)民政廳邀請,我回到了冰天雪地的大西北,采訪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進展情況。之所以用“回”這個詞,是因為,我本身就是人,土生土長的人。但這次采訪卻讓我認識了與過往印象中不一樣的家鄉(xiāng)。
在十多天的采訪中,我走訪了博爾塔拉、克拉瑪依、吐魯番、喀什和烏魯木齊,與各地民政局工作人員、一線地名普查員深入交流。沿著民政人地名普查的足跡,走了不到他們行程百萬分之一的路,但這足以讓我重新審視這片廣闊而多彩的土地。
地名用他深厚的文化和重大的時代意義,向我展示了一個從歷史長河的古絲綢之路中款款走來、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煥發(fā)勃勃生機的大美。
采訪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阿拉山口市。2010年,我到訪過這個邊陲重地。那時候,阿拉山口還沒有設市,僅僅是一個陸路口岸,距離哈薩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也就從北京西二環(huán)到東四環(huán)那么遠。整個阿拉山口口岸區(qū)域內最高的建筑是4層的出入境大廳。那里自然環(huán)境惡劣,一年中有300多天刮著八級以上大風,所以所有的建筑物都門窗緊閉,路上更是人煙稀少。整個口岸回蕩著火車行駛的“哐哧哐哧”、中外鐵路換軌的“鐺鐺”以及大風過境鬼哭狼嚎的風聲,那副場景特別像西部大漠電影里的邊陲。沒有生氣,也沒有活力。
而僅僅6年后,我采訪地名普查再次來到阿拉山口,這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但在行政區(qū)劃上由一個口岸變成了阿拉山口市,更有了一個擁有4萬人口、300多條地名信息的城市真正該有的樣子,一個進出口貨運總量達1400萬噸、進出口總值達450多億美元的口岸真正該有的樣子。這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正是“一帶一路”倡議帶給阿拉山口,乃至的改變。
當我看到一趟趟中歐班列從阿拉山口緩緩駛出國門時,當我聽說中國的貨物從喀什運到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出海時,當我研讀黨的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講話時,心中迸發(fā)出了深切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這種自豪感來自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彰顯的大國責任、來自中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彰顯的大國智慧,更來自于我的心底——能夠身為一名記者,從民政的微觀角度,見證并記錄這個國家的新時代。
記者,是與時代聯(lián)系最緊密的人,因為他們見證著社會前行的每一次跨越,記錄著時代變遷的每一個節(jié)點。邁步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將迎接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70歲華誕,擁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等重要歷史時刻。這是國家發(fā)展的坐標,也是新聞人的舞臺。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去描繪改革開放帶來的深刻改變,去訴說百年大黨不變的赤子之心,去講述個人改變命運的奮斗故事,去書寫13億人民胼手胝足實現(xiàn)中國夢的動人詩篇……
有人說,“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要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蹲在田間地頭找靈感”。記錄新時代民政工作,更需要新聞工作者到田間地頭去、到基層去。只有到了基層,才能聽到民政工作者的心里話,才能與老百姓貼得更近。只有“接地氣”,寫出來的稿子才會冒熱氣、有靈氣,才能在生動的實踐中體察新時代的變遷,才能不斷從國家發(fā)展和社會生活中汲取正能量,記錄好、講述好“中國故事”“民政故事”,展現(xiàn)出新時代記者的職業(yè)榮光。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經典演講稿2
說到,你會想到什么?
蔚藍的天空、干凈的空氣、溫暖的陽光還是淳樸的民風?
很多人都喜歡,喜歡那里人與自然的和諧,喜歡似乎伸手就可觸碰的天空。但就我而言,對的情感就是一種——心疼。
故事發(fā)生在2015年8月,當時還在公益組織工作的我跟隨北京兒童醫(yī)院醫(yī)療團隊來到,為當地的孩子們進行免費視力篩查。在布達拉宮廣場,一個名叫多吉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陽光帥氣,但是眼睛里透露著些許渾濁,他告訴我說自己討厭拉薩的太陽,不遠處的布達拉宮,在他眼中是灰色的。通過交談才知道,他患了白內障。
后來在牧區(qū),我又接觸到5歲就學習閉著眼睛做飯的小女孩達瓦,她說媽媽告訴她自己的眼睛以后注定會看不見。她拉著我的手自豪地向我介紹:“從門口到桌子這6步,從桌子到廚房11步,我早就學會了?!倍蓯鄣拿妹靡蔡硬贿^這種命運。在拉薩海淀小學做視力篩查時,8歲的南江為了不讓年邁的奶奶擔心,自己眼睛明明看不清楚,卻硬是不說,靠記憶背下了視力表……
看著這些孩子,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那是心底的一種疼惜、疼痛,甚至是略微憤怒的感覺,高強度的紫外線剝奪了藏區(qū)孩子們擁有光明的權利,難道我們就要聽之任之,任憑這些不幸發(fā)生嗎?不,這些藏區(qū)孩子也應該享有最基本的健康權。后來,我所在的公益基金會聯(lián)合幾家公益組織發(fā)起眾籌,為藏區(qū)患眼疾的貧困家庭的孩子免費手術,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醫(yī)療團分赴青海、貴州等高海拔地區(qū)義診,并向當地人傳播愛眼護眼常識。
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是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我們一樣健康,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我們一樣幸福。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讓很多孩子從小就被剝奪了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然或社會環(huán)境。為了他們生活得更好,我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在閑暇時間,我常常走進大山,為山里的孩子們設計一堂趣味十足的文化課;我也會去到太陽村,跟服刑人員子女開心地做游戲。2016年12月,我還通過中國扶貧基金會對云南的一個小男孩進行月捐,維系他日常的生活開支。有時候,他會給我寄張明信片,跟我說說自己這段時間在學習、生活方面取得的進步,或者給我寄一份成績單,說自己語文學得不好,上課總是走神……盡管我從來沒有見過他的樣子,但是我知道在遙遠的大山那頭,有了我的一份牽掛。
2017年初,我入職報社,正式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從公益人到媒體人,不管崗位和角色如何變化,求真、向善的初心始終不變。在我看來,新聞工作者追求的真善,便是深入基層,用客觀、真實的筆觸去宣揚、去講述。
于是,我會走進強制隔離戒毒所,探訪高墻內的生活,深度挖掘他們吸毒背后的故事;也會走進社區(qū)戒毒康復站,深刻體會禁毒社工挽救失足者的艱辛與不易。
2017年11月15日,我走進山西新康監(jiān)獄采訪特管監(jiān)區(qū)的獄醫(yī)張廣軍。張廣軍說,她這輩子只干一件事,那就是看病,她的病人很特殊,都是患有艾滋病或其他傳染疾病的服刑人員。早上8點,我上交手機,跟隨張廣軍進入監(jiān)獄內部、查房、看病、談心、應對突發(fā)事故,這對張廣軍來說都是常態(tài)。晚上8點,走出監(jiān)獄大門的一瞬間,我不禁感嘆:太壓抑了,多么危險啊!而張廣軍笑著說:“這是我的工作,我都已經習慣了。”接下來,我又采訪了張廣軍的家人、同事、接受張廣軍救治的服刑人員。最后,我執(zhí)筆寫下《抗艾戰(zhàn)場上書寫道義和擔當》一文,對張廣軍的抗艾事跡進行全面報道,讓讀者了解監(jiān)獄人民警察的堅守,呼吁大家放下對艾滋病人的歧視和偏見。
筑夢青春,不負新時代;以己之行,傳遞真善美。作為青年黨員,我們要立足崗位,常懷向善之心,以青年人應有的飽滿激情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播正能量,共筑中國夢。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經典演講稿3
黨的報告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大會主題,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這個初心將我們凝聚在一齊,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凝聚共識、制定偉大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達成惠民惠國的實效。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初心使我國8900萬中國共產黨人緊緊的團結在一齊,臨近百年依舊風華正茂,是為民為國的共識讓我們聚在一齊,為了同一個理想而努力奮斗。同時也是這一初心,讓我國人民緊緊圍繞在中國共產黨身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龐大的人口基數既是一個巨大的難題,也是一股偉大的力量,在億萬國民心中凝聚起同心共筑的中國夢是一股偉大磅礴力量,必將使中國戰(zhàn)無不勝。
法國前總統(tǒng)薩科齊曾說,中國執(zhí)政者給他印象最深的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為人民提出一種能夠看到實現(xiàn)更好生活的愿景,他將此看作是國家凝聚共識、推動發(fā)展的期望所在,這也是用“初心”凝聚的偉大工程。“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展示以來中國在經濟、外交、軍事、民生等一系列工程取得的成就。中國共產黨人在治國過程中不斷探索,制定了一項又一項的偉大工程,凝心聚力攻堅,進行了一項又一項的偉大工程:一帶一路、教育改革、精準扶貧、全面小康、科技創(chuàng)新等重大工程,其功在長遠。
任何偉大的工程需要切實的執(zhí)行,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中國共產黨針對每一項重大工程都會制定相應的政策,是初心讓這些措施在層級傳遞過程中得到切實執(zhí)行,發(fā)揮作用;是初心讓這些措施在百姓當中得到最好的實用,取得實效。就像脫貧攻堅戰(zhàn),其成效顯著,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wěn)定脫貧,貧困發(fā)生率從10.2%下降到4%。無數惠民舉措落地開花,人民幸福感顯著增強。
用“初心”凝聚“使命”。中國共產黨人要牢記這一初心,持續(xù)初心,用初心指導每一名黨員的人生方向,這樣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帶著使命去工作,去踐行自身的初心,達成使命,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