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交響曲鑒賞
《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 op. 64)是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勞斯的最后一首交響詩,這首交響詩是獻給當時的德累斯頓國家樂團。下面就讓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阿爾卑斯交響曲》鑒賞的相關(guān)信息吧!
《阿爾卑斯交響曲》的樂曲鑒賞
作品力求通過自身卓越的管弦樂情感色彩,使得聽眾很容易就能領(lǐng)會到各個段落的含義。作曲家的原意是,聽眾猶如看到一幅幅音畫,通過這些音畫聽眾可以感受到阿爾卑斯山那種種瑰麗的景色和作曲家的心情。作品的確做到了,靠的是細膩的配器和豐富的音色。而那些道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作曲家將作品稱為交響曲是很恰當?shù)?。就是單憑樂曲那龐大的感情容量就足以成為交響曲。有一些登山時的主題或是動機在下山時會再現(xiàn)。作品出現(xiàn)之時,就已被認為是19世紀下半葉的交響詩這種音樂形式的終結(jié)和巔峰之作。
《阿爾卑斯交響曲》的作曲過程
《阿爾卑斯交響曲》創(chuàng)作于1911年到1915年間,時值作曲家搬到南德阿爾卑斯山麓別墅,相比起其他交響詩,用時最長,其間作曲家還創(chuàng)作了芭蕾舞“約瑟夫傳奇”。該別墅景致一流,被擁于阿爾卑斯山壯逸的環(huán)境中,有可能正由于此,讓作曲家立起了寫作該交響詩的念頭。
第一稿其實早于1911年便完成了,而在1914年施特勞斯則集中精力去進行修改。100天后即1915年2月8日完稿。首演于1915年10月28日在柏林,由作曲家親自指揮德累斯頓國家樂團。
《阿爾卑斯交響曲》樂曲的編制
木管樂器:2短笛(兼任第3和4長笛)、2長笛、2雙簧管、英國管(兼任第3雙簧管)、赫格管(現(xiàn)代樂團可以低音雙簧管代替)、高音單簧管、3單簧管(第1、2為B♭調(diào);第3為C調(diào),亦兼任低音單簧管)、3巴松管、低音巴松管(兼任第4巴松管)
銅管樂器:8圓號(第5至8圓號兼任B♭調(diào)和F調(diào)次中音號)、4小號、4長號、2大號
敲擊樂器(共5名):2定音鼓、大鼓、小鼓、三角鐵、鈸、鑼、牛鈴、鐘琴、風(fēng)音器、雷鳴器
鍵盤樂器:鋼片琴、管風(fēng)琴
弦樂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2豎琴
另外,在“險境”段落,臺后亦須安排一組銅管樂隊:
12圓號(其中四支由樂隊中的第5-8圓號擔(dān)任,須預(yù)先走進后臺)、2小號、2長號
由于作曲家要求管樂手需吹奏長時值的連音(如維持超過十個小節(jié)或以上),為了方便樂手和保持音色的統(tǒng)一性,因此在總譜上標明管樂手應(yīng)使用薩穆爾氣鳴器(Samuels Aerophone)。這是一個腳踏式的裝備,原理有如簧風(fēng)琴,其中一邊套在樂器上,當樂器發(fā)聲后,可透過腳踏來維持樂器發(fā)聲。
整個演出需要超過一百人參加。而作曲家甚至說,在特定的段落,某些樂器最好倍增,再加上在舞臺后的樂手。他認為,150人是比較理想的編制。
《阿爾卑斯交響曲》所需的演奏時間為大約50分鐘。
猜你感興趣:
1.快與慢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