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二觀后感
洪武三十二觀后感
洪武三十二這部劇以明太祖朱元璋所創(chuàng)立的特務組織"錦衣衛(wèi)"為主線,描述了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后的帝位之爭的故事??赐赀@部劇,大家有何觀劇感言?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洪武三十二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洪武三十二觀后感篇一
前幾周,利用周末的時間,上網看了TVB連續(xù)劇“洪武三十二”,最開始,知道這個,是一個好朋友推薦的。
這部電視劇簡單講就是演繹燕王朱棣如何登上皇位。這類題材的電視劇其實很多,比如之前的穿越劇“穿越時空的愛戀”,又比如“鄭和下西洋”。當然,前者完全是戲說,后者更貼近歷史真實,而且因為是中國內地拍的,無論是演員、場景、服裝都是一流的,也是我當時比較喜歡的電視劇之一。只是個人一直不是很喜歡羅嘉良,所以嘛,呵呵,對于他演鄭和不是特別認同,當然,人家演得還是不錯的,而且劇本也寫得不錯。
至于現(xiàn)在這部“洪武三十二”應該是純粹的港劇吧,因為一看那服裝,那場景就比內地大制作小氣了很多。這個故事我還是比較喜歡的,雖然也是戲說成分居多,但大致脈絡還是符合歷史的。
這部劇第一男主角感覺不是馬德鐘所扮演的燕王,而是謝天華扮演的敖笑風?;蛘哒f馬德鐘謝天華和陳鍵鋒戲份都不少。馬德鐘,看過他演的電視劇實在是太多了,從當初的“都是有情人”開始,簡直都數(shù)不過來了。這次演的燕王,個人覺得一般吧,特別是他耍大刀的幾個鏡頭,跟他曾經扮演過的二郎神如出一轍,也許這是我認為他一般的原因。
謝天華,也看過幾部,這兩年都演男一號了,但沒什么印象。這部戲他演的角色本身很不錯,原本是燕王的死士,心狠手辣,失憶后成了建文帝的貼身侍衛(wèi),重情重意,深得建文帝信任。后來選擇了斷臂背叛燕王,忠心于建文帝,還娶了公主,最后與公主隱居民間。當然,真實的歷史如果有這樣的人,估計是不太容易得到這么好的結局的。
陳鍵鋒,從“少年四大名捕”開始,對這個演員有點印象,去年看了“美人心計”,印象倒是深刻了不少,雖然在書上看過關于“文景之治”的一些事情,可是因為近年表現(xiàn)這段歷史的影視作品不多,也就沒有形象的認識。而陳鍵鋒演繹的文帝,聰明、隱忍、有勇有謀,當然也英俊瀟灑,頗有些印象。而在這部電視劇里,他出演航海家鄭和。鄭和,杰出的航海家,而且在建筑、武術等多方面都有造詣,非常了不起的人。也許正因為他是太監(jiān),不用花時間在妻妾子女身上,所以他前半生可以全心全意為燕王賣命,后半生可以全心全意去航海,去實現(xiàn)父輩祖輩的愿望。果真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陳鍵鋒出演鄭和,外表英俊瀟灑,武功高強,精于智謀,忠心為主。而且一直謙卑,特別是為燕王洗澡一場,算是展現(xiàn)出了太監(jiān)本色。感覺演得不錯吧,和文帝的反差很明顯。
我這樣的觀眾,自然是不懂表演的,評價演員演得好與不好,也就是看這個演員是不是演什么角色都是那個樣子,比如張衛(wèi)健,我就覺得他什么劇都是本色演出,談不上演技。
這部劇的女性角色,說實話,印象都不太深刻,千三、楚楚都是虛構的,公主也是戲說,而且戲說得有點離譜,燕王妃更是與歷史記載嚴重不符,所以沒什么好說的。
最后要說的是,這部劇里經常說“到靈谷寺進香,到秦淮河游玩”等等,對于三月份才去過南京的我來講,聽著還是很有感覺的。
洪武三十二觀后感篇二
這部劇里面我最喜歡的女子就是徐王妃了,大氣、聰明、溫婉、賢淑。
說起朱棣生命中的奇女子,當仁不讓的是徐皇后,她可是大明鼎鼎有名的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這位徐皇后,能文能武,史稱其“幼貞靜,好讀書,稱女諸生”。“諸生”即秀才,就是說她是一位女秀才,有如此才華,自然傳到朱元璋的耳朵里。 于是有一天,朱元璋找到徐達,對他說道:“你我布衣之交。”意思是說,你我當年為普通百姓時就結下深厚的友誼,不是今天的君臣關系這么簡單。“何況自古以來,君臣相契便可結為姻親。你的長女就嫁給我們家老四吧。”朱元璋和徐達是少年時一起放牛的伙伴,后來又一起打拼天下。徐達是開國第一功臣,被封為魏國公。他們之間的關系,用今天北京話來形容就是“發(fā)小”??墒沁@時情況不一樣了,一個成了皇帝,一個雖然立有赫赫戰(zhàn)功,但畢竟也是臣子。朱元璋是皇上,這皇上親自替兒子求親,他的話可就是圣旨啊,作為臣子的徐達自然不敢有違。當然,他也沒有理由違背。大家想想,誰要是和皇上攀上了親家,那可是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啊,太有面子了。徐達連連謝恩,婚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這一年朱棣十六歲,徐氏小他兩歲,只有十四歲。徐達的這個女兒雖是將門之女,卻讀書識禮才華出眾,洪武九年,冊為燕王妃。深得她的婆婆高皇后的喜愛。
這位徐王妃,身體里流淌著大將徐達的血液,平常文靜有加,但畢竟是將門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朝廷派李景隆圍攻北平,而此時的朱棣前往寧王朱權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就是這位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戰(zhàn)甲,挽救了北平。
因為當時李景隆的軍隊號稱五十萬,北平城在他日夜攻擊之下,情勢真是千鈞一發(fā)。北平是元朝的大都,城墻高大,護城河寬水深,易守難攻。于是李景隆就下令軍隊主要攻擊北平的九個城門,正南方的麗正門,就是今天的正陽門(俗稱前門),是攻擊的重點,當時情況更是十分危急。守城將士一面拼死抵抗,一面向王妃徐氏告急。這位徐王妃,別看平時文靜端莊,但畢竟是大將軍徐達的女兒,所謂將門虎子,這女兒也巾幗不讓須眉了。城里的男子都已經登城戰(zhàn)斗了,沒有后備的男子,于是她就親自率領城中婦女,登城助戰(zhàn),奮力廝殺。她一登上城墻,守軍的士氣頓時大振,立刻就把朝廷軍隊攻城的氣勢給壓了下去。
(希望在TVB的洪武三十二可以看到這個場景啊,太給力了!!)
北平西邊的阜成門,也是朝廷軍隊攻擊的重點。據說部分朝廷軍隊一度在都督瞿能父子率領下已經攻入城門,但李景隆唯恐他們奪了頭功,下令等待大軍并進。結果燕軍將士連夜在城墻上潑水,那時正是寒冬,水很塊在夜里結成冰,第二天再戰(zhàn),城墻已經無法攀登了。
就這樣,一座僅僅有守軍萬人的孤城,抵抗了數(shù)十萬人的日夜進攻。
后來朱棣登基為帝,徐王妃自然就成為母儀天下的徐皇后。朱棣與她是相敬如賓,敬愛有加。朱棣的皇位尚未做穩(wěn),急需用人之時,他選出了一個特殊的秘書班子,徐皇后為其分憂,采用夫人策略,在宮中隆重接見七位官員的夫人,這在當時是特例,是了不起的榮譽。
徐皇后曾經著書,采集《女憲》、《女誡》作《內訓》二十篇,又類編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勸善書》,頒行天下。她還經常勸帝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不要驕寵外戚。與唐太宗長孫皇后的賢能有的一比。四十六歲那年,她因病去世,朱棣大為悲痛,謚曰仁孝皇后,此后的十幾年再沒立過皇后?;蛟S在朱棣的心里只有徐氏才是他的皇后、他的妻子,沒人能取代。
明成祖朱棣晚年性情愈發(fā)粗暴,多虧身邊有一位賢淑溫婉的的貴妃王氏充當滅火器。許多皇子公主犯錯后都是在王氏的庇護下,躲過一劫。這位王氏如徐皇后般賢德,明成祖朱棣雖然沒再立過皇后,但一切后后宮事務交給王氏處理,可見他對王氏的信賴。
洪武三十二觀后感篇三
最近一直追著TVB劇《洪武三十二》,周一—周五一天才播一集看得不過癮啊,等待的時間真難熬啊,還沒熬到大結局,就有一堆話要說了…….雖然編劇硬傷很多,但是也算是近段時間好看的電視劇了…….本人的歷史水平有限,難免有疏漏之處。
朱元璋原本是要傳位給大兒子朱標,因為大亂后的大治是不需要像他這樣的鐵腕統(tǒng)治者,而是需要朱標那樣子的仁厚之君,然后休養(yǎng)生息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好起來,所以他才在自己在位時大開殺戒,殺完開國功臣(李善長藍玉之流)和不老實的大臣(胡惟庸之流),那個棒子的故事就這么個意思,還把其他兒子放到各個邊防要塞去幫朱標守門??上О。鞓怂赖脑?,如果是他即位,應該是沒人敢造反的。傳位朱允炆,一方面是他有乃父之風,為人寬厚,有仁君之資質,另一方面也是愛子及孫。想法是好的,但是太理想化了。結果就是,殺光那些可能會妨礙朱允炆的大臣,使得朱允炆身邊沒有了可用之人(當然,朱允炆不會用人也占了很大的關系,怎么朱棣身邊就猛將如云呢),派出去的一群叔叔又個個手握重兵,搞得朱允炆提心吊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雖然是自己的親叔叔,但是保不齊那個心懷鬼胎也想當個皇帝玩玩,就急著削藩。這兩點又是互相關聯(lián)的,正是身邊那群朱元璋留給他的sb大臣(黃子澄,齊泰之流),剛登基龍椅都還沒做熱呢,就攛掇朱允炆去削那群叔叔的藩(當然,他們是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了,燕王裝瘋什么的就不多說了,自己百度去)
這下倒好,我還沒動你呢,你就來惹我,好么,反正是你先動手的,干脆拉起那面千年不變的“清君側,靖國難”大旗,打你丫的,結果排出來的盡是李景隆這類搞笑的諧星,那還不順桿爬,打到南京還都是我說了算么。。。
開玩笑這么一說,其實朱棣造反歷史上也是九死一生,如果不是李景隆之流的靖難功臣,地方軍對中央軍,只怕還是不夠看的,畢竟開國功臣要殺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朱棣造反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的。如果朱標不早死,那什么也不用多說了,一個20多年的太子早有一套自己的班底了,而且嫡長子的威望才德都能服眾。如果秦王和晉王不早死,那燕王造反也很難,因為以上兩位的兵力都不差。如果藍玉不死,李文忠不死,哪里有朱棣的事(永樂朝的將領素質比洪武朝差太多了,靖難首功的邱福和以上兩位比就是垃圾,送掉10萬大軍,堪比土木堡了。所以后期朱棣都要自己親自上陣)。如果建文帝不急著用狠手段削藩,諸王不會任人自危,燕王有賊心也沒賊膽,寧王也不會兔死狐悲地保持中立。如果建文帝把燕王的兩個兒子留下當人質而不是放回去,如果他不是用了李景隆......如果他能在制止內奸,把南京城守個把月(南京城是當年大商人沈萬三幫建的,城墻極厚,而且燕王當時缺乏攻城武器和糧草),事情就會起大變化。靖難之役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唯一一次大一統(tǒng)王朝時期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其中有太多的偶然了....
朱允炆太急于削藩了~ 而且還拖泥帶水~~
要么找借口一個個殺光,要么就用安撫政策~
開始削藩了,已經打草驚蛇了,又放虎歸山。。。活該被燕王奪位~~
其實朱允炆身邊的幾個大臣都是腦殘,沒上過戰(zhàn)場還敢跟幾個戰(zhàn)功赫赫的王爺叫板,你能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卻不能一口氣都殺了,只有借助慶典或者朱元璋祭奠機會把所有王爺兵權削掉,然后一起羈押,同時下手還要準備好嫡系軍隊,這樣看來,怎么說皇帝都需要三年時間打造嫡系軍隊,朱元璋又沒有幫孫子打下這個基礎,憑朱允炆的能力,還太早了
他沒有康熙那個運氣,康熙那是只針對一個大臣鰲拜,而且鰲拜僅是一個臣子。
朱允炆削藩的時間,方式和順序錯了導致了他的失敗,以至于他繼位后還沒來得及證明自己能當個好皇帝,就被朱棣給拉下馬了;
時間上,他自己皇位都沒做暖呢,首要的是拉攏人心,先做幾件事樹立下信心和威信,可是他非得選最難啃的骨頭下手證明自己,太欠考慮和計劃了;
方式上,他削藩做得太絕,被拉下來的王爺們都沒有好結果,不造反就等于等死,像朱棣這種刀尖上打拼的人不可能等死吧;
順序上,他這種從軟柿子撿起的做法即打草驚蛇又給了對手太長的準備時間再加上朱棣的各種天時,地利,人和,迷信點說也許真是天命所歸。
洪武三十二觀后感相關文章:
2.劍雨 影評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