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500字高中觀后感
《一九四二》是一部特別的電影,這部電影的主演拍幾個月,就得餓幾個月。小編為大家?guī)韼灼?942》觀后感供大家閱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1942》觀后感一
這部電影以發(fā)生在1942年河南的旱災為背景,講述了少東家?guī)ьI當地人民逃荒的路上發(fā)生的一系列血淚史,深觸人心。
當周圍有些同學在絮叨著說看不懂時,我卻看得流出了眼淚,我覺得我仿佛能身臨其境,或許是因為媽媽平時經常給我講這些吧,當看到電影中這么真實的場景,眼淚莫名其妙地也就掉下來了。
電影場景中讓我最受刺激的是賣人換米的情節(jié)。究竟是到了怎樣一種絕境,才連人都要賣了呢?或許現在的我們是永遠無法體會到的。
逃荒路上一路逃,一路死。全是被餓死的。路上還得吃柴火,吃柴火?這種苦我們能想象嗎?那種難以下咽的感覺更是不可名狀。小孩子因為吃柴火連屎都拉不出了,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饑荒,如果有糧食,那么這一切想必一定不會發(fā)生,更不可能有這么多苦難,那么我們生存在這個目前來說相對幸福的時代,是不是應該做點什么?
首先就應該珍惜糧食吧。我們既然已經通過影片已經看到了這么悲慘的情景,那么在現實生活中就應該敲響警鐘。我們或許應該積極響應時下熱門的“光盤行動”,反對浪費。
我經常能在我們的飯?zhí)每匆娫S多浪費行為 ,桌子上一大堆沒有動過的新鮮食物,而在每個應該裝食物殘渣的盆子里,更是一大堆一大堆的白飯、蔬菜,有時甚至連一口都沒動過的雞腿也無奈地躺在里面。這種行為應該受到嚴厲的斥責!如果我們從中學開始就這么做,那么這種行為不但得不到遏制,反而會更加嚴重,很快,再一次饑荒又該來臨了,到時候,首先被餓死的就應該是這些人!
因此,行動起來吧,積極響應“光盤行動”,這才是逃荒的根本辦法!
《1942》觀后感二
今天去電影院看了一場叫《1942》的電影。
從電影院出來時,我心潮澎湃。
電影主要講了1942年,河南發(fā)生了吃的問題,也就是發(fā)生旱災,莊稼顆粒無收,河南人民處在了水深火熱的境地里,人們一起逃荒,在路上餓死的人不計其數,被饑餓催紅了眼的人們甚至開始了人吃人的行為。
你可能會問:當時的政府呢?那時,國民黨當權、執(zhí)政,他們那些所謂“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種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兒會給老百姓送糧食呢?一些清官苦苦從國庫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憐的糧食,準備發(fā)給災民時,又被貪官污吏扒得一點不剩。
當時,日寇集結了6萬兵力準備進攻河南,但他們能意識到,光靠6萬人馬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無恥的侵略者就想出這樣一個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軍糧分發(fā)給河南災民,讓他們饑餓的壓迫下與中國的自相殘殺。從而攻占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國記者,為了追求真相,深入災民間,體驗災民的生活,一起吃樹根、喝雪水,還差點因為拍照,被日寇的轟炸機炸死,幸好,一個農夫把他撲到了旁邊,才免于一死。他又通過層層關系見到了國民黨最高領導——蔣介石。用他手中的相機告訴了昏庸的中國統治者事情的真相。這才發(fā)出了第一筆真正發(fā)放到災民手中的救濟糧。
沒有國就沒有家,一個國家不強,即便你腰纏萬貫,你也會被1942大災荒、日寇這樣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間洗劫一空。所以我們作為祖國的未來,一定要好好學習讓我們祖國的未來變得更加美好!
《1942》觀后感三
你觀看過《1942》這部影片了嗎?《1942》是一部歷史劇作,今天看了《1942》這部影片,內心無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觸,影片講述了戰(zhàn)爭和天災交織在一起的時候,百姓們背井離鄉(xiāng)的痛苦與無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淪為戰(zhàn)區(qū).那個時候的人們在國軍、日軍、土匪之間尋求生存.民以食為天,在沒有糧食的日子里,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于這場饑荒帶來的災難就處于“甩包袱”的態(tài)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tài)度也并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于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后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后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云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yǎng)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1942》這部片子表達了很多,人在極端情況下的抉擇.在思考活下去的意義,為了什么活?天災是所有人的災難,不管財主還是窮人,都得遭罪.這種時候,人性的弱點便毫無遮攔,一覽無遺.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貴、是有多卑賤.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義、政府之應所為.家庭的意義,家庭之可貴.承諾的意義,承諾之重遠高于生命.
《1942》觀后感四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后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先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戳诉@個評價后,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齊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談觀后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jié)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jié)的設計很真實,比如最后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jié)。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十分長,有的情節(jié)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饑荒、戰(zhàn)爭,一齊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思考什么,能活著就很好了??粗H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后,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思考到什么,日本人發(fā)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思考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里的畫面,除了戰(zhàn)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后唯一想說的。
《1942》觀后感五
1942年到底發(fā)生過什么?如果您不明白,不用急,電影《1942》就能告訴你1942年發(fā)生過的最悲催的一幕。
1942年,河南大旱,螞蚱成災,莊稼顆粒無收,每一天都會有人餓死。老東家范老爺,因為保護自家糧食和鄰村村民發(fā)生沖突,家被燒了,家里的糧食都被搶光了。他只好帶著全家人和長工栓柱,還有同村的瞎鹿一家,加入了逃荒的隊伍,離開了自我的老家延津,奔向陜西。用范老爺的話來說,他只是去躲災,災荒一過去,他還是會回來當地的東家的。原因很簡單——他有做東家的智慧。逃荒路上,由于日本飛機的轟炸,他帶著的許多行李都丟了,一下子從躲災變成了逃荒。在去往陜西的路上,范老爺身邊的許多人了都餓死了,瞎鹿、星星、花枝、留寶、鈴鐺、栓柱,還有他的孫子留成,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了人世。最后到了陜西,只剩下了范老爺一個人了。范老爺承受不了失去親人們的打擊,和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結伴走回了老家延津······
《1942》這部電影,真實的反映除了抗日時期執(zhí)政當局的麻木和丑陋。為首的當然是日本鬼子,是他們,殘忍地殺害了栓柱,是他們,兩次轟炸那些流離失所的災民。最可恨的是,他們竟然在災民逃荒的線路上發(fā)放糧食,迫使許多災民都去為日本打仗。還有那些無恥的中國軍閥,他們在搶了瞎鹿的驢后,非但沒有給瞎鹿一口肉吃,還殘害了他的生命。國民黨軍官蔣鼎文,在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請求下,答應減免三千萬擔軍糧,但卻提出了兩個荒誕的要求:一、讓日本兵不在進攻河南。二、讓自我的退出河南戰(zhàn)場。這種條件,李培基當然沒有完成。于是,在賑災糧食發(fā)下來時,蔣鼎文又借口拿走了三萬擔糧食。最后,貪官也是致使災民餓死的原因之一。他們一面貪污糧食,一應對著上層,信誓旦旦地說:能夠克服,能夠克服。這些致百姓于水火之中的人,難道不能夠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嗎?
雖然1942年社會黑暗,失去光明,但是人性的光輝,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就比如說美國人白修德吧,他雖然只是一個報社記者,但他卻深入災區(qū)腹地,用相機記錄下了河南的嚴重災情。是他,諒解了范老爺偷他的驢;是他,把驢和餅干都送給了范老爺;也是他,為了幫忙河南人民擺脫饑餓,先找到當地政府,之后找到宋慶齡,最后找到蔣介石,親口告訴了他河南的災情。功勞最大的,不就是他嗎?除了白修德,我們所熟悉的老東家范老爺,也是個善良的人。在瞎鹿的母親快病死時,他好心地給了瞎鹿一些小米。到最后,他的糧食已經不多了,他還是把小女孩留下,帶領她一同走回老家延津。要明白,那個時候多了一張嘴是多么艱難的事兒!這難道沒有反映出他的那顆善良的心嗎?
回顧1942年苦難的歲月,我們還就應做哪些反思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