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歷史概述—隋唐時期的藝術(shù)
關于中國歷史概述—隋唐時期的藝術(shù)
隋唐時期,南北統(tǒng)一,東西交流,我國的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到了新的階段。至今仍然熠熠生輝的,有敦煌莫高窟、唐代石刻、隋唐繪畫、顏筋柳骨,還有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曲藝歌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繪畫
進入隋唐時期,繪畫仍以宮殿、墓室、寺廟壁畫為主,而人物、花鳥、山水畫也逐漸發(fā)展到新的階段。
1971-1972年考古發(fā)掘的懿德太子(唐中宗長子李重潤,為武則天所殺)墓中,有面積達400平方米的壁畫,其中保存較完整的有四十多幅。墓室壁畫色彩鮮艷,布局嚴謹,繪有王子、侍女、宦官、陪臣等人物形象,及宗室出行、馬球比賽、宮廷歌舞等各式活動場景,對研究唐代宮廷生活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初唐的閻立德(596-656年)、閻立本(約601-673年)兄弟,是著名的人物故實畫家?,F(xiàn)存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像》和《步輦圖》筆力強健,畫家僅以簡練的筆法就能傳達人物的性格。
盛唐時期,繪畫逐漸從寺廟和宮廷中走出,成為文人士大夫抒情寫意的工具。畫家也不再僅僅是畫匠,而成為士大夫的組成部分。人物、山水卷軸畫,在這一時期逐漸興起。
吳道子(680-759年)年輕時曾為畫工,唐玄宗招為內(nèi)教博士,最擅長畫人物與寫意山水,被稱為“畫圣”。他在傳統(tǒng)畫法與西域鐵線描的基礎上,創(chuàng)出圓潤的蘭葉描,又吸取南梁張僧繇與西域畫的暈染法,加以發(fā)展,在焦墨中施彩色,分淺深,因此畫面富有立體感。他作畫不但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吳道子的畫風被稱為“吳帶當風”?!栋耸呱裣删怼芬徽f即為吳道子傳世之作。
盛唐的張萱、中唐的周昉都擅長畫仕女,通過描寫其日常生活來表現(xiàn)當時貴族婦人優(yōu)越閑逸的生活?;顒佑陂_元年間(713-741年)的張萱以《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為代表,今存?zhèn)鳛樗位兆谮w佶的摹本。周昉最著名的畫卷當為《簪花仕女圖》。
生活于北朝至隋代的展子虔(約546-618年)的《游春圖》是山水畫中的杰作,人馬與山石樹木比例勻稱,體現(xiàn)了透視原則。
唐代李思訓(651-716年,或648-713年)、李昭道(生卒年不詳)父子為工筆山水畫之先。李思訓以金碧山水著稱,師從展子虔的青綠山水畫風,設色絢麗,景物逼真,被明代畫家董其昌奉為山水北宗之祖。李思訓的作品因年代久遠多不存,今天有唐代畫卷傳為其所作,未詳。李昭道在其父基礎上,又有變化,作品有《春山行旅圖》、《明皇幸蜀圖》等。
王維不但是著名詩人,也是著名的畫家。他用破墨法畫山水,創(chuàng)水墨山水畫,描繪山水田園。
此外,邊鸞(活動于8世紀末9世紀初)善畫花鳥,代表作品為《牡丹圖》、《梅花山茶雪雀圖》等。曹霸(約704-770年)、韓干(約706-783年)善畫馬,代表作有韓干《牧馬圖》。韓滉(723-787年)、戴嵩(韓滉弟子)善畫牛,代表作有韓滉《五牛圖》。
韓滉字太沖,官止檢挍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退食之暇,好鼔琴書,得張顛筆法,畫與宗人韓幹相埒,其畫人物、牛馬尤工。昔人以謂牛馬目前近習,狀最難似,滉落筆絶人,然世罕得之,葢滉嘗自言不能定筆,不可論書畫,以非急務,故自晦不傳於人。
雕塑
隋唐時期的雕塑主要包括石窟寺造像、陵寢石雕、碑碣、經(jīng)幢浮雕等。
隋唐石刻受南北朝以來佛教傳播的影響,仍是主要為宗教而服務的。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天水麥積山、太原天龍山和重慶大足石刻等。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石窟開鑿時間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
唐高宗時所造的洛陽龍門奉先寺雕像為唐代最大造像,原有大像9軀,今存6軀。中間一尊為盧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兩側(cè)的比丘、天王、菩薩、力士像,顯示出宏偉的氣勢,突出主像的莊嚴。
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佛群像,圖片來自網(wǎng)絡。
重慶大足北山的石窟自唐末開始開鑿,其中有內(nèi)容紛繁,層次重疊的凈土變,布局嚴密。
敦煌莫高窟中開鑿于初唐的第96窟北大像高35.5米,開鑿于盛唐的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均為彌勒佛坐像。
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彌勒坐像,由整座山巖雕鑿而成,氣勢雄偉,震撼人心。
唐代昭陵六駿浮雕,是按照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喜愛的六匹戰(zhàn)馬而雕造的,浮雕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昭陵六駿之“颯露紫”,現(xiàn)藏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圖片來自網(wǎng)絡。
隋唐陶俑,以唐代彩繪陶俑和三彩陶俑最為精美,人物神態(tài)逼真,感情豐富。其中動物俑以馬和駱駝為最多。
隋唐還出現(xiàn)了著名的雕刻家。盛唐人楊惠之早年曾經(jīng)與吳道子一同學畫,后專攻雕塑,被稱為“塑圣”。
惠之嘗於京兆府塑倡優(yōu)人留盃亭,像成之日,惠之亦手褻染之,遂於市㑹中面牆而置之,京兆人視其背皆曰,此留盃亭也。
書法
隋代書法家融合了碑版體的遒勁風骨和書簡體的疏放氣韻,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風格。
唐太宗很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極力搜求其墨跡,得到王羲之真跡行草290紙,草書240紙,并命拓書人馮承素(617-672年)等人拓《蘭亭集序》數(shù)本。唐太宗死后,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殉葬昭陵,故后世僅有拓本、摹本傳世。
歐陽詢(557-641年)和虞世南(558-638年)都是經(jīng)歷南陳、隋朝,終于唐初的大書法家。歐陽詢骨力勁峭,法度嚴整,代表作為《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書法內(nèi)含剛?cè)?,代表作為《孔子廟堂碑》。褚遂良(596-659年)綜合各家之長,加以隸書筆法,代表作為《三藏圣教序》。
盛唐顏真卿(709-784年)將篆書的中鋒與隸書的側(cè)鋒結(jié)合,運用至楷書上,用筆勻而藏鋒,內(nèi)剛勁而外溫潤,字畫如棉裹鐵,氣勢雄渾。傳世作品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等。
柳公權(quán)(778-865年)書法與顏真卿齊名,稱為“顏筋柳骨”。柳公權(quán)吸取了歐陽詢與顏真卿之長,其字嚴謹而開闊疏朗,代表作為《李晟碑》、《玄秘塔》等。
草書方面,唐代孫過庭(646-691年)、張旭(約675-約750年)、懷素等人都很著名。宋代書法家米芾更是認為孫過庭有二王之風,唐代草書無人能出其右。張旭的書法則揮毫潑墨,發(fā)揮到書法自由的極致。懷素為僧人,活動于8世紀中后期,其書雖自然,但千變?nèi)f化,內(nèi)藏法度,與張旭并稱唐代草書的兩座頂峰。
樂舞、戲曲與雜技
隋至唐初,宮廷樂舞以燕享時的燕樂為主。隋煬帝定九部樂,唐太宗改為十部樂,包括燕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高昌樂和康國樂。燕樂、清樂是漢族傳統(tǒng)音樂,西涼樂為十六國時期在河西走廊形成的,融合了中原舊樂(十六國時中原大亂,前涼保留了一部分中原的禮樂制度)和龜茲樂。
唐高宗以后,藝術(shù)家吸收了周邊各民族和各國的樂舞精華,形成了坐部伎和立部伎,十部樂逐漸廢亡。坐部伎只有三至十二人,在堂上坐著演奏,立部伎有六十至一百八十人,站著演奏。
唐玄宗時出現(xiàn)了以清樂為主,雜用各族和民間曲目而演奏新聲的法曲。玄宗在大明宮梨園選坐部伎子弟和宮女數(shù)百人教習法曲,稱為皇帝梨園弟子。
這時期,在民間出現(xiàn)了專門的歌唱家和舞蹈家,以及沿街賣唱的歌者。民間自娛形式的踏歌是節(jié)慶及送別時的重要節(jié)目。
隋唐宮廷舞蹈,最著名的有秦王破陣樂(紀念唐太宗為秦王時戰(zhàn)功的樂舞)、霓裳羽衣舞(唐玄宗所作)等。
舞蹈又有軟舞與健舞之分。軟舞有鳥夜啼、涼州等,健舞則有劍氣、胡旋、胡騰等。柘枝舞來源自中亞的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
唐代樂曲,長的稱大曲,短的稱為雜曲,五七言詩都可以配在樂曲里面演唱,大曲都是舞曲,結(jié)構(gòu)復雜。
唐代,發(fā)展于此前的參軍戲、踏搖娘、蘭陵王等戲曲不斷發(fā)展與豐富。木偶戲被稱為窟礧子,流行于唐代社會。
隋唐雜技也很發(fā)達,在宮廷、城市都有表演,藝人還到鄉(xiāng)村巡回演出。
敦煌莫高窟藝術(shù)
敦煌地區(qū)的石窟,早自十六國時期,晚至宋元時期,以莫高窟最聞名于世,而莫高窟的輝煌時期,便是隋唐時期,現(xiàn)存480窟中唐窟占40%以上,隋窟近20%。
洞窟塑像中,主要是佛像,其余為菩薩、天王、力士像等。洞窟四壁布滿了佛教故事的圖畫。其中畫得最多的是西方凈土變,其中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反映了唐代社會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與地主的奢華生活。
經(jīng)變畫畫面巨大,構(gòu)圖格局嚴密,內(nèi)容紛繁,體現(xiàn)了畫工們的設計才能,其技巧手法純熟。畫面中不但有佛教形象,還有當時的樂舞、建筑,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象,各國帝王君主和各社會階層的形象。在甬道兩壁或經(jīng)變畫的下方則繪制著供養(yǎng)人(即出資開窟造像者,一般是富戶,為祈求幸福和來世前程而出資,因“供養(yǎng)”佛像,故名)像,栩栩如生,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物畫的高超水平。此外,在藻井、龕頂、蓮花座等處,還有豐富多彩的圖案畫。唐代圖案畫以卷草紋為多。
關于中國歷史概述—隋唐時期的藝術(shù)相關文章:
5.唐代動物畫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