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廣播稿
成語故事廣播稿
成語故事有著獨特的魅力,它既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深遠(yuǎn)的意義,又有妙趣橫生的典故和靈活多變的語言環(huán)境,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成語故事廣播稿。
成語故事廣播稿1:水滴石穿
張乖崖將他喝住,上前盤問。庫吏不敢隱瞞,如實承認(rèn)了。于是張乖崖下令把他捉進(jìn)縣衙,命手下衙役對他施以杖刑,以示警戒。庫吏不服,喊道:“不就一文錢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就為這么一文錢你就打我,你還能打死我不成?”
張乖崖聽了這話,氣憤至極,提筆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說,一天偷一文錢,看上去確實算不了什么,但是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錢;繩子雖然很鈍,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頭鋸斷;水從上往下滴雖然沒有多大力量,但時間長了,也可以把很堅硬的石頭滴穿。寫罷,他下令把這名庫吏斬首。
成語“水滴石穿”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來的,有時也寫作“滴水穿石”,有時又直接引用原文“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合起來使用。意思是說,缺點、錯誤雖然不大,但天長日久積累起來,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破壞作用。現(xiàn)在人們多從積極方面加以使用,表示雖然力量暫時十分弱小,但是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戰(zhàn)勝困難,獲得成功。
成語故事廣播稿2:對癥下藥
東漢末年,有一位神醫(yī)名叫華佗(huàtuó)。他救死扶傷,醫(yī)術(shù)高超,給人治病的時候總是根據(jù)病人的實際情況作出準(zhǔn)確的診斷,并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深受人們的敬仰。
有一次,兩個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兩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覺頭疼發(fā)熱。華佗仔細(xì)為兩個病人作了檢查,然后說:“倪尋應(yīng)該用瀉藥,而李延要吃發(fā)汗的藥。”
這兩個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問:“我們兩個人的病情是一樣的,為什么吃的藥卻并不相同呢?”
華佗解釋說:“倪尋的身體外部并沒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體內(nèi)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體內(nèi)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風(fēng)寒,受了涼而引起的。所以,雖然你們兩位的病情表現(xiàn)是一樣的,但是藥方卻應(yīng)該根據(jù)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華佗隨即給兩人分別開了藥方,他們兩人買了華佗開的藥,剛剛吃了兩天,病就全好了。
當(dāng)時的人們知道這件事情后,就用“對癥下藥”來稱贊華佗的這種治療方法。
后來,人們將“對癥下藥”作為成語,來比喻針對不同的客觀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應(yīng)對,從而妥善地處理問題。
成語故事廣播稿3:濫竽充數(shù)
齊宣王喜歡聽竽。他有個三百人的吹竽的樂隊,想聽的時候,就叫三百個人一起吹。南郭處士不會吹竽,可也參加了這個樂隊,受到很高的待遇。
吹竽的時候,他就混在里邊裝個樣子,反正人多,齊宣王不會覺察。后來齊宣王死了,齊湣王即位。齊湣王想:“吹竽的人有這么多,到至mǐ底誰吹得最好呢?”他叫三百個人一個一個輪流吹一遍。南郭處士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悄悄地逃跑了。
“濫竽充數(shù)”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濫”是沒有選擇和沒有限制的意思。“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樣子跟笙差不多。“充數(shù)”是“湊個數(shù)”。有人冒充自己有本領(lǐng),目的只是混口飯吃,可以說他是“濫竽充數(shù)”。
也有人為了表示謙虛,說自己是“濫竽充數(shù)”,意思是說自己沒有什么本領(lǐng),在工作上起不了什么作用。拿質(zhì)量夠不上標(biāo)準(zhǔn)的東西來湊數(shù),也可以說是“濫竽充數(shù)”。
看了成語故事廣播稿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