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養(yǎng)生方法
中年人養(yǎng)生方法
雖說中年是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但隨著歲月的流逝,身體卻不自覺的開始走下坡路。因此,中年也成了養(yǎng)生的關鍵時刻。那么,下面小編準備了中年人養(yǎng)生方法,希望對您有幫助!
中年人養(yǎng)生方法一、養(yǎng)肺:深呼吸 多吞津
全身的呼吸都靠肺,但肺卻是人體中衰老最早的器官。有研究顯示,我們的肺活量從20歲起開始緩慢下降,到了40歲,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上幾節(jié)臺階就可能氣喘吁吁,這就是衰弱的肺發(fā)出的警報。
肺活量及輸氧能力的下降,會使人在進行體力活動時出現(xiàn)疲勞感;再加上肺泡間質纖維量增加,肺的可擴張能力下降,肺活量減少,最大通氣量減少,從而使中年人的呼吸功能降低。此外,人到中年,由于長年累月地吸入粉塵、化學物質等,再加上香煙危害,呼吸道黏膜的保護作用會日漸減弱,更易發(fā)生呼吸道感染。
最佳調養(yǎng)季節(jié):秋。中醫(yī)認為五臟要和四季相對應,秋季對應的是肺。秋季強調養(yǎng)陰,而養(yǎng)陰的重點就是養(yǎng)肺陰,要防燥潤肺。
調養(yǎng)方法:練呼吸、多吞津、吃銀耳
首先,可以多練習鳥的胸式呼吸和烏龜?shù)母故胶粑?,使腹部和呼吸系統(tǒng)都得到很好的鍛煉。其次,呼吸時最好配合吞津,不要把深呼吸時涌出的唾液隨便吐掉。
平時吃瓜子要少嗑,盡量用手剝,因為頻繁嗑瓜子最容易損傷津液。對于吸煙或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來說,最好多吃潤肺、清肺的食物。梨、葡萄、百合、銀耳等都不錯。
此外,秋季當時,戶外健步走、爬山都是很好的養(yǎng)肺運動,可以很好地加強心肺功能。
中年人養(yǎng)生方法二、養(yǎng)胃:減飯量 別貪涼
人以胃氣為本,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俗語有云,“胃腸無病能長壽”,可見胃對人體的重要性?,F(xiàn)代人工作壓力大,應酬多,生活不規(guī)律,加上喜好熏烤、高鹽、辛辣食物,嗜愛煙酒,導致胃承擔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且,年齡越大越明顯。
臺灣對2萬多名40歲以上中年男性的健康調查顯示,胃鏡檢查異常者高達九成,在所有疾病中排行第一,多數(shù)中年人都不同程度患有胃病,尤其是胃潰瘍。隨著年齡的增加,黏膜自然開始萎縮變薄,呈慢性胃炎的狀態(tài)。從這種意義講,中年養(yǎng)胃,刻不容緩。
最佳調養(yǎng)季節(jié):長夏。夏天中的長夏(陽歷7-8月)時期應養(yǎng)脾胃,長夏主化,包括熟化、消化,是人體脾胃消化、吸收營養(yǎng)的大好時期。
調養(yǎng)方法:減飯量、少貪涼、吃山藥
人過40歲,要逐漸減少進食量,過量進食不僅影響腸胃功能導致血脂增高,長期如此還會引起記憶力下降、大腦早衰。
其次,脾胃最怕“受寒”,因此寒涼的食物要少吃,盡量吃和體溫相近的食物,有利于脾胃的保養(yǎng)。
此外,脾胃虛弱的人,可以多吃山藥、白術、芡實,用這些食物燉肉或熬粥均可。一些時令的豆類,比如四季豆、荷蘭豆、白扁豆等,也是補養(yǎng)脾胃的好食物。
中年人養(yǎng)生方法三、養(yǎng)骨:護關節(jié) 勤練腿
30歲后,肌肉衰竭速度大于生長速度。過了40歲,人們的肌肉開始以每年0.5%到2%的速度減少。骨骼從35歲開始衰老,80歲時人的身高會比年輕時降低5厘米左右。
最佳調養(yǎng)季節(jié):四季。鍛煉肌肉骨骼不分春夏秋冬,應該常年堅持
調養(yǎng)方法:護關節(jié)、做拉伸、多練腿
人過中年后,運動最忌諱逞強。對關節(jié)傷害較大的運動盡量不要嘗試。快走、游泳、太極等緩和的運動更適合中年人。
第二,可以多做一些拉伸,比如瑜伽中的拜日式、扭轉式等;吊吊單杠也很有效。
第三,都說“人老腿先老”,過了中年一定要練腿勁。蹲馬步、抖腿都可以。此外,要多注意補充含鈣高的食物比如牛奶、芝麻等,也可以適量補充鈣片。
中年人養(yǎng)生方法四、養(yǎng)心:少熬夜 測脈搏
西醫(yī)認為,心臟40歲開始衰老。隨著身體日益變老,心臟向全身輸送血液的效率也開始降低。45歲以上的男性和55歲以上的女性心臟病發(fā)作的概率較大。
中年人健修身養(yǎng)性8條戒律
人生就像爬山,躬身前行,目標總在前方??扇说街心?,會漸漸感覺力不從心,逐步進入身心健康失衡的“多事之秋”。佛教有八戒能修身養(yǎng)性,2015年新年之際,醫(yī)學、營養(yǎng)、心理等領域專家則共同提醒,中年人在健康方面也有“八戒”,幫助你達到平和、健康的境界。
戒發(fā)怒
憤怒是人們最不善于處理的一種情緒。中年人家庭瑣事多,工作任務重,情緒更易波動。南方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心血管科學術帶頭人周迎春教授指出,人在發(fā)怒時,交感神經極度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易誘發(fā)消化道潰瘍、高血壓、冠心病等。因此,中年人要善于控制情緒,尤其不要發(fā)怒。廣東省社會醫(yī)學研究會心理咨詢委員會常務委員馬健文建議,想發(fā)火時不妨深呼吸,或在心中默念10個數(shù),有助于理性回歸大腦。與別人起沖突時,嘗試將目光從對方身上移開,也能快速澆滅怒火。
戒過勞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將亞洲的中年人稱為“三明治一代”,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在工作、家庭中都是頂梁柱,承擔著巨大壓力。《生命時報》調查發(fā)現(xiàn),九成以上中年人活得很累。其中,50.9%的人壓力大時會焦慮,49.8%的人覺得體力不如從前,被脫發(fā)、心慌氣短、失眠等癥狀嚴重困擾。馬健文表示,三類人容易過勞,一是主動型,為增加收入或謀求升職而主動加班;二是被迫型,為保“飯碗”不得不加班或效率低導致時間不夠用;三是跟風型,不加班就好像沒有認真工作。過勞者要明白,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興趣愛好不能丟,勞累時不妨聽聽音樂,與朋友一起跑步、唱歌或去郊區(qū)游玩。
戒懶惰
人到中年,享受穩(wěn)定生活的同時,也容易變得“懶惰”。英國一項調查顯示,86%的人出現(xiàn)了比其實際年齡大4歲才會出現(xiàn)的健康問題,懶惰導致的缺乏運動和肥胖是罪魁禍首。馬健文分析說,三種惰性讓中年人變懶。1.心理惰性:隨著閱歷增多,人們會逐漸產生求穩(wěn)怕變的心態(tài),遇事瞻前顧后,導致其不思進取。2.行為惰性:歲數(shù)漸長,體力不支,越來越不愛動。3.病態(tài)惰性:資料表明,約70%的中年人患病前出現(xiàn)惰性表現(xiàn),如抑郁癥、冠心病、貧血等患者都有“懶惰”現(xiàn)象。中年人要利用一切機會積極地讓自己動起來,比如,每晚跑跑步、做做家務,可以和親朋好友建立“戒懶聯(lián)盟”,相互鼓勵、監(jiān)督,利于持之以恒。
戒憂心
自己能否順利升職加薪、孩子能否考上好學校、爸媽能否健康……很多中年人整日憂心忡忡。馬健文說,心理學上的“自證預言”效應認為,人總會不自覺地按自己或他人的預言來行事,而過度擔憂就是變相詛咒。周迎春補充說,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tài)會增加精神壓力,還會傷脾,導致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癥狀。馬健文說,人生旅途的風景由每一個“當下”拼接而成,因此,要想擺脫憂心的困惑,首先要感受當下,凡事想得開,懷著順其自然的心態(tài)。其次,親情是治愈擔憂的良藥,不妨多陪家人聊聊天,多和家人一起出游,你的內心會感到踏實平靜很多。
戒攀比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吳靜吉博士認為,中年人的累,一半因為生存,一半來自攀比。都說“四十不惑”,但浮躁的社會卻讓中年人陷入攀比的陷阱,讓內心失衡。馬健文說,摒棄攀比心,減少欲望是關鍵。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心才不會在嫉妒的苦海中沉浮。要知足常樂,欣賞手里擁有的東西,而且要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值得滿足。
戒爭斗
《論語·季氏》有言:“君子有三戒……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意思是,中年人正值壯年,血氣旺盛剛烈,要戒爭斗。這里的爭斗指精神層面的“斗氣、斗勇、斗勝”。事事爭強好勝是不少中年人的通病。這類人冠心病、高血壓的發(fā)病率都很高,這與他們經常處于情緒緊張的應激狀態(tài)有關。馬健文表示,“言為士則,行為世范”說的就是中年人。不論學歷高低、錢財多寡,每位中年人都要克服好勝心,做人大氣點,不要錙銖必較,用寬和的心態(tài)對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健康。
戒多食
中年人在外應酬的機會較多,飲食油膩,進食量大,加上新陳代謝開始減緩,導致肥胖率增加。周迎春說,肥胖者往往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脂血癥等病,與動脈硬化的形成關系密切,會給心腦血管疾病埋下禍根。每餐過飽會使血液過多集中于胃腸,從而誘發(fā)各種疾病。因此,人到中年要戒多食,每餐吃七分飽,保證規(guī)律飲食。調查顯示,單靠控制飲食就能讓體重減輕10%以上。飲食要均衡,適當多吃新鮮的果蔬和粗糧,少吃油炸、燒烤等食品,切忌餐餐大魚大肉。
戒自負
中年人多是業(yè)務骨干,大多認為自己游刃有余,可以統(tǒng)領大局,卻往往會陷入自負的陷阱。有些人依仗自己經驗豐富,拒絕新技術、新知識,還有人覺得自己身體很棒,拒絕體檢,結果被大病找上門。中年人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習慣,改變很難。自負是危險的,離成功近,離失敗也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是自然界展現(xiàn)給我們的謙虛。放低姿態(tài),才有益于個人發(fā)展。馬健文建議,中年人要時時自省,戒驕戒躁,保持謙虛平和,尤其在健康方面不要過于自負,一定要堅持每年定期體檢。
看過“中年人養(yǎng)生方法”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