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的藥用價值
地榆,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地榆或長葉地榆干燥根,后者習稱“綿地榆”。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地榆的藥用價值,供大家參考!
地榆的藥用價值
【藥名】地榆
【別名】花椒地榆、酸赭、西地榆、黃瓜香、豚榆系、白地榆、水檳榔、鼠尾地榆、地芽、紅地榆、野升麻、馬連鞍、水橄欖根、線形地榆、蕨苗參、巖地芨、血箭草、山棗參。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根。
【性味】苦、酸、澀,微寒。
【歸經(jīng)】歸肝、大腸經(jīng)。
【功效】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主治】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炮制方法】
1、地榆:揀去雜質(zhì),用水洗凈,稍浸泡,潤透,切成厚片,曬干。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鍋內(nèi)炒至外表變?yōu)楹谏?,?nèi)部老黃色,噴灑清水。取出,曬干。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適量,研末涂敷患處。
【禁忌】本品性寒酸澀,凡虛寒性出血或有淤者慎用。對用大面積燒燙傷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劑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質(zhì)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地榆的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根粗壯,多呈紡錘形,稀圓柱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縱皺及橫裂紋,橫切面黃白或紫紅色,較平正。
莖直立,有稜,無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為羽狀復葉,有小葉4-6對,葉柄無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葉片有短柄,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7厘米,寬0.5-3厘米,頂端圓鈍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淺心形,邊緣有多數(shù)粗大圓鈍稀急尖的鋸齒,兩面綠色,無毛;莖生葉較少,小葉片有短柄至幾無柄,長圓形至長圓披針形,狹長,基部微心形至圓形,頂端急尖;基生葉托葉膜質(zhì),褐色,外面無,毛或被稀疏腺毛,莖生葉托葉大,草質(zhì),半卵形,外側(cè)邊緣有尖銳鋸齒。
穗狀花序橢圓形,圓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通常長1-3(4)厘米,橫徑0.5-1厘米,從花序頂端向下開放,花序梗光滑或偶有稀疏腺毛;苞片膜質(zhì),披針形,頂端漸尖至尾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長,背面及邊緣有柔毛;萼片4枚,紫紅色,橢圓形至寬卵形,背面被疏柔毛,中央微有縱稜脊,頂端常具短尖頭;雄蕊4枚,花絲絲狀,不擴大,與萼片近等長或稍短;子房外面無毛或基部微被毛,柱頭頂端擴大,盤形,邊緣具流蘇狀乳頭。果實包藏在宿存萼筒內(nèi),外面有斗稜?;ü?-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