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近來,國外的育兒專家對傳統(tǒng)育兒觀念與做法提出了許多革命性的挑戰(zhàn)。這些新的育兒觀念正在越來越為年輕的父母所接受。一起去看看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美國小學 孩子的樂園
提起美國的大學,許多中國人都贊許有加。可說到美國的小學,大多數(shù)人免不了要搖頭。在美國工作期間,我把兒子帶到華盛頓,在當?shù)氐乃箿绿匦W從學前班上到了二年級上半年。孩子學了多少東西談不上,但我親身體會了一番美國的小學課程。美國小學大體上分為公立、私立、家庭幾種,公立學校占主流,是面向大眾的免費學校。記者的孩子上的就是這種學校,在此向讀者講幾則有趣的故事。
不會說英語 照樣愛上學
孩子沒上學,大人還覺得挺輕松。可真要上學了,不免有點緊張,因為孩子還不會說英語。盡管也教過幾個單詞,可說到底,斗大的字識不了一籮筐。上學的前一天晚上,我們夫婦倆臨陣磨槍,教了孩子一些必用的詞匯,可根本記不住。最后,我想了一招兒,別的甭學了,把至關重要的“廁所”一詞學會就成。第二天一早,孩子穿了一身新衣服,背著新書包,高高興興地上學了。
下午3時15分放學。我們本以為,一定會接回一個滿臉委屈的淚孩子,沒想到這小家伙又蹦又跳,根本沒把和一群洋孩子在一起當回事。第一周一切順利,第一個月也沒問題,一直擔心孩子不愿到校的現(xiàn)象始終沒有出現(xiàn)。這反倒讓人納悶:這孩子變了嗎?他兩歲半開始在北京上幼兒園的時候,整整哭了一個月后才一切正常。5歲時到呼和浩特上幼兒園,還是總不愿去。這只能說明一點:斯湯德特小學是個有樂子的地方。
老師鼓勵玩毛毛蟲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英語逐漸跟了上來,作為家長自然也就放心了許多。看到他每天背回一個空空的書包,語文、數(shù)學作業(yè)最多不過是兩頁紙,回到家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總共用不了10分鐘。孩子高興,家長也就沒有了負擔。學生的各種課本是不能帶回家的,因為那是公費買的;學生在課堂上用的練習本是免費的,一般也不帶回家。每個學生在教室有一個自己放衣服的衣櫥以及存放書本的盒子,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必須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好。
在接送孩子之際,記者留心看了各年級的教室,大體上是“花花綠綠一片”,學前班、一年級的教室最花哨,墻上有標著圖畫的字母表、數(shù)字、地圖、學生繪畫等等,根本沒一塊空閑的。教室看起來似乎很亂,但哪一項對孩子們都有用。應該說,這種花花綠綠的環(huán)境,沒有哪個孩子不喜歡。每班一般20人左右,再多了就要分班。美國小學強調的是小課堂,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
老師上課也不強求學生坐個什么樣,而是隨意,甚至可以趴到地上,只要注意聽、不出聲就成。老師鼓勵孩子們多玩、會玩,同時常向孩子們灌輸一個概念:“分享”,大家一起玩。每周有一天讓孩子們帶一件自己得意的玩具到教室,彼此交流一起玩。
有一次,我們帶著孩子到一個美國朋友家過周末。女主人格外熱情,抓了一只毛毛蟲裝到了瓶子里,作為送給孩子的禮物,臨別時還建議拿到學校讓小朋友看。我們也就依言而行,出人意料的是,老師大加贊賞。而且就毛毛蟲向孩子們講了蝴蝶成長的整個過程,她還專門介紹了一家書店,說那里正舉辦一個有關蝴蝶的展覽,建議我們一定要帶孩子去。說實話,記者已是人到中年,也只是通過那天的事情才得知那種毛毛蟲變成蝴蝶要用兩周時間。
難聞朗朗讀書聲
也許有人會說,那美國的小學不盡是玩了嗎?其實不然,而是寓教于樂。記者曾翻看過孩子的各種課本,從來沒有看到有背的內(nèi)容。老師教英語,從不要求背什么,甚至單詞都不用背。使用的方法是:給圖畫,選單詞;給單詞,選圖畫;給句,選詞填空;默寫次數(shù)絕不超過3遍。如此多次反復,沒有不會的道理。
我們中國人經(jīng)常愛說的一句話是:“喜聽朗朗讀書聲”。可在美國的校園,十幾個孩子同聲朗讀一個東西很少見,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美國學校十分強調閱讀,但不是大聲讀,更多的是默讀。閱讀課外書從學前班就開始了,最早是一本書不過十來個詞,而后再發(fā)展到幾句話、短故事,一直到章節(jié)小說。
學前班就有了科學課,先是認一片樹葉,然后是各種動物,逐漸復雜起來。學前班開始記日記,都在課上完成,最初畫一個東西,隨后是寫一個詞、一句話,慢慢地寫得長起來。到了三年級,就開始寫小論文了。
由此看來,美國小學生學得太輕松,而中國小學生學得又太沉重。如果兩者能合理地取長補短,就再好不過了。
讓孩子緩慢成長
在漢城延世大學醫(yī)學院,小兒精神科的申教授寫了一本《明智的父母使孩子慢慢成長》的書,主要內(nèi)容是反對早期教育,因為他每天看到數(shù)十名由于過度早期教育而患病的孩子前來就診,因而認識到危害所在。申教授主張,要等到孩子想學的時候才讓他開始學習,先旁觀孩子所做的一切,發(fā)現(xiàn)孩子對某些事情感到好奇的時候,在他后面輕輕地推一把,這樣才能使孩子更快地獨立成長。
申教授說,拔苗助長一點好處也沒有,應該順其自然,讓孩子慢慢地成長。
鼓勵孩子參加冒險活動
鼓勵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冒險活動,如登山、攀巖等。韓國父母正流行以此來培養(yǎng)與鍛煉孩子的堅強意志和勇敢精神。
漢城教育專家金善意說:“以前,我們大多數(shù)父母不但不鼓勵孩子去冒險,而且一聽說孩子要去攀巖就會制止,主要是擔心孩子出事。但這樣做,對培養(yǎng)與鍛煉孩子的勇敢精神和堅強意志極為不利,孩子還是在大風大浪里成長比較好?,F(xiàn)在有許多家庭只生一個孩子,很多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成長,因此更應該讓孩子參加一些在大自然中的有趣的冒險活動。”
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
“媽媽,我不想回家,回家不能跑,不能喊,只能玩玩具,沒意思透了!”以往,韓國的媽媽們總喜歡把孩子關在屋子里,讓孩子學習識字、數(shù)數(shù)、講故事、看圖片,認為這才是智力培養(yǎng)。
現(xiàn)在,韓國的父母認為,美麗無比的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最豐富、最全面的教科書。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鳥語花香,使孩子感到親切和美好,自然界中可愛的小動物,聳立云天的大樹,綠意蔥蔥的小草,開闊了孩子的視野,豐富了孩子的知識。在大自然中,孩子們學會了分析、比較各種事物,找出事物之間的關系,從而使他們的智慧得到啟迪和發(fā)展?!醮藓?/p>
把餐桌當作課堂
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tǒng)——— 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
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喝湯吃。絕大多數(shù)英國父母認為,孩子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向往,完全應給予積極鼓勵,讓孩子自己進餐。并且英國人普遍認為,一個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父母遷就造成的,因而他們特別重視幼兒的偏食、挑食,如幼兒一個勁地兒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父母往往會把此菜收起來。他們還認定,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yǎng),而且會使孩子養(yǎng)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
英國孩子一般兩歲時就開始系統(tǒng)學習用餐禮儀,四歲就學到用餐的所有禮儀了。稍大一些(五歲左右)的孩子,父母會要求他們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這一方面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
此外,五六歲的孩子在父母的指導教育下,知道哪些是經(jīng)再生制造的“環(huán)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污染環(huán)境的“永久垃圾”。外出旅游前,他們會在父母指導下自制飲料,盡量少買易罐等現(xiàn)成食品,并注意節(jié)約用水、用電,因為他們從大人那里受到的教育是“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huán)境的侵害。”
向法國父母學育兒
我的孩子出生在法國。當孩子剛出生時,按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慣,我總是把孩子抱在手里。后來有位做媽媽的法國朋友問我:你為什么總抱著他?她告訴我,法國人沒有經(jīng)常抱寶寶的習慣,嬰兒幾個月大就會被安置在一塊安全的圍起來的嬰兒區(qū),讓他們在里面滾、爬、玩耍,再大一些就讓寶寶在地毯上來回爬。這樣長大的孩子肌肉更靈活,個性也更獨立。
于是我開始關注起法國人養(yǎng)育孩子的特點,讓我受益匪淺。法國父母對待孩子最大的特色是平等。即便是小寶寶吵鬧,他的父母也只是用平等的口氣說,你要安靜一點。我們經(jīng)常會看見法國父母蹲下來,用平和的語氣跟孩子聊天,認真地回答孩子充滿童真的問題。例如,在面包房里,一個售貨員會對一個挑選蛋糕的孩子說:“小朋友,您挑選好了嗎?”孩子在從小就被人尊重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別人。
此外,只要不是特別正式嚴肅的場合,法國父母一般都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有一次,我們準備開車去幾百公里外的朋友家度假,想到路途遙遠,我有些猶豫。朋友卻說,當然要帶孩子去。那幾天,每個時間段,都會有不同的人陪孩子玩不同的游戲。晚上我們在壁爐前跳舞,每個大人都會陪孩子跳上一段,或者和他玩耍一會兒。
我的寶寶在他5歲時收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邀請函,那是來自同伴小朋友生日會的邀請。那天他帶上禮物,穿著得體準時按響了朋友家的門鈴。父母僅僅負責接送孩子,因為那是孩子自己的社交圈。
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建議
培養(yǎng)兒童的責任感
1920年,有一位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賠12.50美元,闖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認錯后,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他為難地說:“我沒錢賠人家。”父親說:“這12.50美元先借給你,一年后還我。”從此,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jīng)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掙足了12.50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后來成為美國總統(tǒng)的里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責任。”
家長要教育孩子從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只要是孩子獨立行為的結果,就要鼓勵孩子敢做敢當。家長不要替孩子承擔一切,這樣會淡化孩子的責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激發(fā)兒童的上進心
愛迪生小的時了侯曾經(jīng)被他的班主任老師看成是最“笨”的學生。但是,他的母親卻認為,老師當面罵學生“笨”,這恰恰說明了老師自己的無能。愛迪生的媽媽把愛迪生接回家,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并千方百計鼓勵他多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愛迪生后來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發(fā)明家、大科學家,這與母親的教育、與母親恰當?shù)貞闷谕欠植婚_的。
家長的期望對子女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心理學的調查表明,家長期望水平越高,他們子女的智商和學習成績相應也越高。反之亦然。
捕捉兒童成才的敏感區(qū)
在19世紀著名的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叫他畫靜物寫生,對象是插滿秋蘿的花瓶。等到麥克斯韋畫完交卷時,父親邊看邊笑了起來,因為滿紙涂的都是幾何圖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圓圈,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大概是表示葉子的。細心的父親立即發(fā)現(xiàn)小麥克斯韋對數(shù)學特別敏感。于是父親就開始教他幾何學,后來又教他代數(shù)。果然,麥克斯韋不久就在數(shù)學方面顯示了驚人的才華。
凡是發(fā)育正常的孩子,大多在五、六歲時就開始在某一方面表現(xiàn)出一種極特殊的敏感和強烈的好奇。倘若父母能夠迅速及時地捕捉孩子的“敏感區(qū)”,順勢予以引導,會為孩子的成才打開通道。
培養(yǎng)兒童獨立生活能力和勞動訓練
在德國,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10~14歲的孩子要參加修鞋草坪之類的勞動。在美國,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飯,父母將孩子“綁”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他們的小桌上,讓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動手吃飯,幾乎看不到父母端著飯碗追著孩子喂飯的情景。在美國、日本、英國教育法規(guī)中,還有專門條款規(guī)定孩子的勞動時間,家庭和學校均不得剝奪孩子的這一權利。
現(xiàn)在的家長都為孩子們提供了十分優(yōu)越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由此也帶來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弊端:過度保護。而且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從小讓孩子接受必要的勞動訓練,是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觀念,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吃苦精神,形成良好心態(tài)和健康人格的重要一課。
在實踐中教育兒童
在瑞典,2歲多的小班學生最初學的單詞除了“你好、謝謝”以外,都是森林里的植物及野果的名稱。夏天,每星期中有兩天老師會帶小寶貝們到森林里玩?;蜃鲂≡囼灐@?,在地上挖幾個坑,分別將塑料袋、紙、玻璃、香蕉皮等埋入,過幾個星期后再挖出來看看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據(jù)此對小孩講解土地可以或不可以吸收哪些垃圾。像土地不會吸收玻璃,而且還會傷害到人和動物的腳,太陽光反射聚焦還會引起火災。瑞典的環(huán)境建設搞得那么好,這與自身從小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國內(nèi)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區(qū)別
日本:公共場所控制情緒
在公共場合,與中國孩子的自由活潑、天真爛漫相比,日本孩子則顯得沉默、老實。記者注意到,日本孩子坐公車時不會來回走動,在餐館吃飯時不會大聲哭鬧或喧嘩。有時有的孩子明明搶了別人的玩具,但對方父母會趕緊上來道歉,并要求自己的孩子與小朋友分享玩具。其實,孩子的心智都差不多,不同的是家庭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孩子“內(nèi)外有別”,指的是對家庭和公共場合要區(qū)別對待。在家庭里,小孩子可以完全放開,因為身邊都是父母等可以接受你的親人,而公共場合周圍都是“別人”,沒有接受你所有表現(xiàn)的義務。所以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表現(xiàn)有所收斂和控制,表現(xiàn)出好的一面才不會給別人添麻煩、惹人厭惡。這是日本家長教育孩子公共場合言行的基礎理論。
日本父母還會手把手教孩子,在公共場合怎樣的表現(xiàn)才是好的,老師也會教孩子學禮儀和規(guī)矩。一般素質良好的日本中產(chǎn)階層的父母,會讓孩子從控制自己的情緒開始:無論高興、難過都不能不分場合地宣泄,更不能大聲叫喊。在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之后,日本父母會教孩子怎樣和別人談話、相處。包括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讓對方寬慰的話,不必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若是觀點不一致,更不用直接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為避免更進一步的對立暫時展現(xiàn)出低姿態(tài),但保留自己的想法,等條件成熟時再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觀點。
美國:校車有30條規(guī)矩
美國是個自由國度,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們可以不懂規(guī)矩。拿坐校車來說,學生們需要遵守的規(guī)矩就達30條之多。據(jù)美國交通局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每天坐校車的學生占中小學生總數(shù)的54%,美國目前有44萬輛校車穿梭在居民區(qū)和學校之間,每天要接送2500萬名中小學生。一年下來,這些校車接送的中小學生就高達100億人次。
每學期開始之前,學校會對需乘坐校車的學生進行統(tǒng)計,并發(fā)給家長和孩子乘坐校車的規(guī)章制度,具體包括:在校車來之前,必須提前五分鐘在指定地點排隊候車;當校車靠近時,必須站在離路邊至少6英尺處,且排隊不能延伸到街邊;在校車??恐氨仨毜却挥挟斳囃:?,門開了并且司機說可以上車后才能上車;如果要從車頭前繞過,需確保自己和校車保持10英尺距離,確認自己和司機都在相互能看見的范圍內(nèi);禁止從車尾穿過;如果學生的東西掉在校車附近,告訴司機幫忙來撿,禁止私自去撿,避免司機看不見學生而發(fā)生悲劇……
對于以上嚴格的規(guī)矩,多數(shù)孩子都能遵守,不過也有少數(shù)孩子做不到。因為涉及學生的安全,老師會先對他進行嚴肅教育,讓他明白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再通知家長共同教育。對于屢教不改的學生,可能會禁止乘坐校車。
法國:教孩子學會等待
尊重他人是法國家庭教育的一個基本點,學會等待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內(nèi)容。父母從小就會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形成這種習慣:并非你提什么要求都可以立馬得到滿足。例如,孩子一哭,中國父母通常會立刻將孩子抱起來哄。法國父母通常覺得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只要哭聲不異常,一般都不去理會。幾次下來,小孩子在潛意識中就會明白,把哭當成“要挾工具”無效。
父母們還會教孩子管理時間。去法國人的家庭做客,家里人無論年齡大小,都懂得嚴格地尊重其他家庭成員的作息時間,小孩也不例外。該幾點睡就去睡,鬧也沒用;該幾點起來就得起來,賴床也不成;該幾點吃飯就得按時吃飯。記者在法國家庭中從未看到有家長追著給孩子喂飯的情況。家長們還會通過家庭游戲等方式鍛煉孩子的獨立性。
在公共場合,法國孩子一般頗守規(guī)矩。比如按秩序排隊、不打擾別人、說對不起、謝謝等。法國學校從小學就開設了公民教育課程,小學主要講社會生活的規(guī)則,如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不要打擾別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等。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