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jié)為什么放風箏 重陽節(jié)放風箏習俗寓意
2018年的重陽節(jié)即將到來,重陽節(jié)有一個習俗是放風箏,那么重陽節(jié)為什么放風箏?有什么寓意嗎?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jié)為什么要放風箏
風箏又名紙鳶、鷂子。自古相傳,重陽時有放風箏的習俗。那么重陽節(jié)為什么要放風箏呢?
據(jù)史料中記載與古詩的描述,北方人放風箏多集中在清明時節(jié),而南方人則多集中在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之時,福州也因此一直保留著重陽時一定要登高放風箏的民俗活動。為何南北方差異如此之大?為什么南方人多在重陽時放風箏?這是因為放風箏因其對氣候風力的要求,本身就帶著強烈的節(jié)令性有關(guān)。
由于北方在清明節(jié)前三個月內(nèi),風向最穩(wěn),一旦清明過后,季候風襲來,黃沙漫漫,因此人們以清明為分界線,習慣在那時放風箏,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習俗。與之相反,因氣候的關(guān)系,農(nóng)歷九月,南方季風漸強,時節(jié)秋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jié),南方人則養(yǎng)成重陽節(jié)時放風箏的習慣。
據(jù)《漳州府志》記載:“九月登高,童子作紙鳶放于野,方言謂之‘放公叉’。”《廈門志》中也有記載“重陽,登高放風箏”一說。
重陽節(jié)放風箏寓意
傳說,重陽時放風箏是為了“放晦氣”,風箏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燒斷,讓風箏消失于云天之外。廣東《鶴山縣志》載:“于秋初放紙鷂,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斷其線,任其隨風而去,謂之‘流鷂’,以除疾病云。”
可是與之相對,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風箏是“放吉祥”、“放福氣”,風箏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風箏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兩種解釋針鋒相對,讓人莫衷一是,不禁莞爾。
雖說“九九重陽放風箏”的習俗與氣候節(jié)令有關(guān)。但是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與傳說的渲染,放風箏,不僅僅成了娛樂的項目,也成了重陽節(jié)必做的一件事。相傳這源于漢代桓景與費長房的故事。農(nóng)歷九月初九,桓景向費長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藥,迷路山林,后經(jīng)鴿子引路,才找到費。后人為紀念此事,以紙糊鴿子,登高時隨帶上山發(fā)放,有祈福去除晦氣之意。
放風箏要注意的事項都在“風箏線”上。有的地方風箏斷線是好事,意味著把晦氣放走了,有的地方像潮汕地區(qū),風箏斷了線,千萬別撿,小心把別人的“衰運”撿回家。
在潮汕農(nóng)村,有不少人信命運,認為每逢農(nóng)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是“轉(zhuǎn)運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攜帶自己的風箏登高放飛,意謂“衰運”盡去,“好運”將來。人人都想方設(shè)法讓自己的風箏順利高飛并任其飄流,以償心愿。不過有不少風箏在中途放飛時斷線,故潮諺曰:“九月九,風箏斷線滿天走”。對斷線飛來的風箏,人們忌撿,怕?lián)斓絼e人的“衰運”。
在福州,撿斷線風箏到底晦不晦氣,沒有一個準確說法,但是福州人重陽登高放風箏,最忌諱的就是“風箏斷線”,連提到這幾個字都是不被允許的。“斷線風箏”不吉利。意味著有不好的事會發(fā)生。過去人們嫁女兒,剛過門或還沒進門,女婿就死了或毀婚,就叫“斷線”,可見對風箏線斷了這件事,人們很忌諱。
臺灣重陽放風箏的習俗,則與之相反。放風箏時不僅外形爭奇斗艷,還以“風吹相咬”(就是玩風箏“打架”)為樂事。好斗者往往會在風箏上加裝暗器,如小鋸片或尖銳的鉛片等,用來切斷對方的絲線,或者是放長絲線去纏拉大風箏的尾巴,然后再用力一扯就將大風箏拉下來了。
如果不幸風箏被扯下墜地,也往往成了眾人搶奪的目標。俗語說∶“風吹斷落土,搶到溶糊糊。”就是說這種激烈爭奪風箏的場面。戰(zhàn)敗者則以“風吹斷了線,家伙(財產(chǎn))去了一半。”來形容自己的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