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古代大寒迎年的習俗
“大寒迎年”的風俗還有不少,各地也不盡相同,但主題基本上是圍繞“祭祀”展開的,其中一些風俗至今尚存。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3古代大寒迎年的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古代大寒迎年有哪些習俗
《風俗通義》:“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清杜文瀾《古謠諺》“占氣候諺”條將大寒所在的十二月稱為“大禁月”,有“大寒須守火,無事不出門”的說法,要求人們大寒時節(jié)注意保暖,減少戶外活動,以防被寒氣所傷。
可事實上,作為最后一個月“臘月”中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大寒,雖是農(nóng)閑時節(jié),但家家都在“忙”——忙過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風俗。所謂“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農(nóng)歷新年這段時間,民間會有一系列活動,歸納起來至少有十大風俗,分別是:“食糯”、“喝粥”、“縱飲”、“做牙”、“掃塵”、“糊窗”、“蒸供”、“趕婚”、“趕集”、“洗浴”等。
“食糯”,就是大寒節(jié)氣這天,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
“喝粥”,即俗話說的“喝臘八粥”,臘月逢八日喝粥風俗由來已久,這種粥由米、豆、棗、蓮、花生、枸杞、栗子、果仁、桂圓、葡萄干、核桃仁等放一起熬制而成。
“縱飲”,指放開宴樂,縱情喝酒。東漢蔡邕《獨斷》稱:“臘者,歲終大祭,縱吏人宴飲也”。
“做牙”,亦稱“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儀式,俗稱的美餐一頓為“打牙祭”即由此而來。做牙有“頭牙”和“尾牙”的講究,頭牙在農(nóng)歷的二月二,尾牙則在臘月十六,全家坐一起“食尾牙”。
但對雇工來說,尾牙可不好食,因為雇主往往會在餐桌上決定雇工來年的去留,故有“吃頭牙粘嘴須,吃尾牙面憂憂”一說。尾牙餐很豐盛,硬菜少不了一只雞。過去不好明說解雇,便用雞頭示意,雞頭朝誰表示解雇誰。
因為有這種“潛規(guī)則”,為了讓辛苦一年的雇工好好用完年終大餐,有的好心雇主會將雞頭朝自己或是直接去掉雞頭,現(xiàn)代企業(yè)流行的“年會”即是尾牙祭的遺俗。
“除塵”,又稱“除陳”、“打塵”,就是大掃除:“家家刷墻,掃除不祥”,把窮運掃除掉;反之,“臘月不除塵,來年招瘟神?!背龎m一般放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進行,即“祭灶”日,除塵時要忌言語,講究“悶聲發(fā)財”。
“糊窗”,就是用新紙裱糊窗戶,“糊窗戶,換吉祥?!睘榱嗣烙^,有的人家會剪一些吉祥圖案貼在窗戶上,故又稱“貼窗花”,一般放在臘月二十五進行。
“蒸供”,就是準備祭祀用的供品,過去供奉用的糕點、餑餑、饅頭都是用面蒸制的,故稱。
“趕婚”,說臘月底諸神上天“匯報一年工作情況”去了,這時的人間百無禁忌,趕在這時婚娶不用挑日子,又是農(nóng)閑,所以舊時民間景象是“歲晏鄉(xiāng)村嫁娶忙”。
“趕集”,即傳統(tǒng)的趕年集,購買臘祭用品,置辦年貨。
“洗浴”,與“除塵”有相同用意,是搞好個人衛(wèi)生,寓意洗去一年煩惱和晦氣。所以年底再忙也得理個發(fā)、洗個澡,即老話所說的“有錢沒錢,洗澡過年”。
大寒節(jié)氣是最冷的時候嗎
含義上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但氣候上,小寒才是一年中最冷時節(jié)。據(jù)介紹,一個地方氣溫的高低,與太陽光的直射、斜射有關。太陽斜射最厲害的一天是冬至,冬至前后雖然光線斜射最厲害,但地表層還有自夏季以來積蓄的熱量作“后備軍”。小寒期間,需得到和放出的熱量趨于相等,也就是地表層貯存熱量最少,所以,小寒節(jié)氣天氣最冷。這類似于一天中最高溫度不是出現(xiàn)在中午,而是在下午2時左右。小寒過后,溫度逐漸增加,所以大寒的平均溫度反而比小寒略高。
大寒三候的意義
先秦史籍《逸周書·時訓解》:“大寒之日,雞始乳。又五日,鷙鳥厲疾。又五日,澤腹堅。雞不始乳,淫女亂男。鷙鳥不厲,國不除兵。水澤不腹,堅言乃不從?!?/p>
與其他節(jié)氣一樣,古人也找出了大寒時節(jié)動物反應和自然變化的典型特征,即“大寒三候”。《逸周書·時訓解》稱:“大寒之日,雞始乳。又五日,鷙鳥厲疾。又五日,澤腹堅?!币馑际钦f,到了大寒節(jié)氣,歇冬的母雞就開始產(chǎn)蛋,可以孵小雞了;再過5天,鷹隼凌空盤旋捕食更猛烈;又過5天,連河塘中央都會結起堅硬的冰層。
古人根據(jù)這些現(xiàn)象和特征總結出來的“大寒三候”如果出現(xiàn)反常,會被認為是不好的兆頭。如“雞不始乳”則“淫女亂男”,寓社會指風氣變壞;“鷙鳥不厲”則“國不除兵”,暗示社會不安定;“水澤不腹”則“堅言乃不從”,表明言論不暢、政令不通。
當然,這些說法并不科學,但卻透露出古人對大寒節(jié)氣的“較真”態(tài)度——須嚴肅對待和處理大寒節(jié)氣到來后的反常氣候現(xiàn)象。大寒正是舉行一年中最重要的“歲終大祭”的月份,《逸周書》“大寒三候”的說法意在提醒人們,大寒時正是數(shù)九寒冬,又恰逢歲末,快要過年了,要敬天畏神恤人。
大寒時節(jié)“恤人”,最常見的做法是“大寒送溫暖”,如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臘月初四正好是大寒節(jié)氣,宋太宗趙光義便做了件載入史冊的“賜高年帛”。
《宋史·太守本紀二》記載:“召賜京城高年帛,百歲者一人加賜涂金帶。是日,雨雪,大寒,再遺中使賜孤老貧窮人千錢、米炭?!痹谟暄┘婏w的大寒節(jié)氣“送溫暖”,宋太宗的舉動感動了京城孤老窮人,成語“雪中送炭”就是從這個大寒典故中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