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jié)氣的特點和氣候
最新大暑節(jié)氣的特點和氣候
大暑節(jié)氣的特點是陽光猛烈,高溫酷熱,雷暴臺風頻繁,潮濕多雨,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大暑節(jié)氣的特點和氣候,供大家參考。
大暑節(jié)氣的特點和氣候
大暑節(jié)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jié)氣,“濕熱交蒸”也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是雷陣雨最多的時節(jié),雨量充沛,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這個時節(jié)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于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這時節(jié)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區(qū)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經常還會出現40℃的高溫天氣,全國南北各地溫度相差不大。
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受副熱帶高壓等大氣環(huán)流系統(tǒng)的控制,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國東部主雨帶一般由華南、江南一帶北抬至江淮地區(qū)。進入7月下旬(“七下八上”),相當于大暑后至立秋這段時間,伴隨副高等環(huán)流系統(tǒng)的季節(jié)性北抬,西南季風也會向北推進,副高外圍的西南風將來自熱帶、副熱帶的暖濕氣流輸送到北方地區(qū),其與中緯度的冷空氣在華北、東北一帶交匯,華北、東北開始進入雨季。西北地區(qū)由于深居內陸,距海洋遙遠,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區(qū)。
大暑的習俗
1、曬伏姜
曬伏姜源于中國山西、河南等地區(qū),人們在三伏天的時候會將生姜切片或者榨成生姜汁,與紅糖一起攪拌均勻,裝入干凈的容器中,用紗布蒙住,放置于太陽下晾曬,等生姜汁和紅糖汁充分融合之后食用,對于老寒胃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如果吃了寒涼食物,或淋雨之后,都可喝杯伏姜,能有效緩解機體寒重帶來的各種不適癥狀。
2、喝伏茶
喝伏茶也就是三伏天喝茶,這個習俗在溫州還能看見。但是,由于每個人體質不同,體質偏寒、大便糖稀、飯后腹脹的人群,不建議喝伏茶。部分伏茶過于寒涼,脾胃不足的小孩和消化功能較弱的老人也不建議飲用。
3、吃鳳梨
吃鳳梨是中國臺灣人民的習俗,臺灣的環(huán)境適合種鳳梨,大暑時節(jié)的鳳梨更甜也更加好吃。
4、大暑船
大暑船是江浙沿海地區(qū)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送大暑船時會有豐富多才的民間文藝表演。
活動開始時,會由50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街道兩旁站滿了祈福的人民。將大暑船送到碼頭之后,還會進行一系列的祈福儀式。
大暑的氣候:高溫酷熱
大家都知道“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這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而且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剛好與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對小暑,顧名思義,更加炎熱。
大暑節(jié)氣正值“三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干旱少雨,許多地區(qū)的氣溫達35度以上,俗稱的“三大火爐”也最旺。
在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游等地區(qū),如蘇、浙、贛等一帶處于炎熱少雨季節(jié),滴雨似黃金。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的說法。
恰如左河水詩云:“日盛三伏暑氣熏,坐閑煩靜在蠅蚊。縱逢戰(zhàn)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灑金。”如果大暑前后出現陰雨,則預示以后雨水多。農諺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的說法。
而在我國的華南西部地區(qū)雖然高溫出現也最頻繁,但雨水卻最豐沛、雷暴最常見,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jié)。這里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根據大暑的熱與不熱,有不少預測后期天氣的農諺有:如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秋后涼”;長期預示的有“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