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是什么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形成的。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闹星锕?jié)的起源和寓意,希望能夠幫到你喲!
中秋節(jié)的起源
1、帝王祭祀
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yǎng)衰老,行糜粥飲食?!薄抖Y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2、農業(yè)豐收慶賀
還有說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農業(yè)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扒铩弊值慕忉屖牵骸扒f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xù)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jié)日。
3、月餅軍糧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jié)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yè)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fā)明月餅,并廣發(fā)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jié)的喻意
(一)闔家團圓
中秋夜,月光潔白,古代人把月亮視作闔家團圓的代表,因而,又被稱為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自古以來,人們常用“圓月”、“月缺”來描述“離合悲歡”,清居他鄉(xiāng)的漂泊異鄉(xiāng),也是以月來寄予情深。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宋朝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都”等詩詞,全是千古絕唱。吃月餅是節(jié)假日的另一風俗習慣,中秋月餅代表著闔家團圓。
(二)和睦
中秋節(jié)祝賀著期待著大豐收,因而也期待著和睦。“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價值追求。中秋節(jié)合家團圓、鄰里和睦、階級合和、小區(qū)穩(wěn)定、中華民族闔家團圓、國與家和睦、世界大同,歡歡喜喜。如同蘇軾講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講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p>
(三)心懷感恩
中秋佳節(jié)從其最開始的意思來說,便是一套禮儀知識,它展現了那時候的我們針對自然界的尊崇,但就更深層次來講,它也說明了我們針對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的一種認知,展現了一種針對家里的高度重視。
中秋節(jié)的風俗文化
中秋節(jié)將至,祭月,賞月,拜月,缺一不可。據禮記記載,拜祭月神之時,要舉行迎寒和祭月。還要設立香案。而月餅和西瓜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并且要將月亮神擺在太陽的方向,全家人按照順序祭拜月亮。并且團圓月餅一定要大小均勻。早在宋代之時,中秋賞月的風氣已經盛行開來。直至今天中秋之時,一家人歡聚一堂,欣賞圓月,是必不可少的風俗文化。在湖廣地區(qū),還存在著中秋之時,用竹條扎各式各樣的燈籠。綁于露臺之上,高高懸掛。與燈籠相關的習俗還有猜燈謎這一項活動在中秋月圓之夜也頗為盛行。
中秋節(jié)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xiāng)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祭月(拜月)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追月
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xù)賞月,名為“追月”。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是什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