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語錄帶翻譯
孔孟語錄帶翻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關(guān)于孔孟語錄帶翻譯,希望你喜歡。
孔孟語錄帶翻譯精選:
1)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2)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近況,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為了追求一個崇高的理想,)經(jīng)常發(fā)憤得忘記了吃飯,高興得忘記了憂愁,連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啊!’”
3)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4) 譯文: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稱‘文’呢?”孔子說:“他才思敏捷而又喜愛學(xué)習(xí),不以向低于自己的人學(xué)習(xí)為羞恥,這就是叫他‘文’的原因。”
5)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wèi)靈公》)
6)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
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8) 譯文: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現(xiàn)在所謂孝順,總說能夠奉養(yǎng)父母就可以了。(但這卻是很不夠的,因為)對狗對馬,也都能做到飼養(yǎng)它。如果對父母(只做到奉養(yǎng))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
9)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
10) 譯文:孔子說:“人要是沒有誠信,那就沒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了。就象牛車、馬車上沒有車轅與橫木相接的部分,牛車、馬車怎么能夠行走呢?”
孔孟語錄帶翻譯大全:
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論語·學(xué)而》)
2)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fù)習(xí)了呢?”
3)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論語·里仁》)
4) 譯文:孔子說:“看到賢人,就應(yīng)該想到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yīng)該自我反省,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
5)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6) 譯文:孔子說,“品德好呀,顏回啊!一竹筒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狹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學(xué)樂善)的快樂。品德好呀,顏回啊!”
7)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8) 譯文: 仲弓向孔子問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出門辦事,如同會見貴賓那樣謙恭謹(jǐn)慎,治理百姓,如同進行重大祭祀活動那樣嚴(yán)肅慎重。自己不想得的東西,不想做的事情,絕不要強加于人。(如果能這樣做,那么)為國家辦事就沒有了怨恨,處理家里事也沒有了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
9)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論語·里仁》)
10) 譯文: 孔子說:“富貴是所有的人都所希望的,但不通過正當(dāng)?shù)耐緩降玫剿?,就不能夠接受。貧賤是人們都不喜歡的,但不通過正當(dāng)途徑,也不能隨便擺脫。君子違背了“仁義”道德,怎么可能成名呢?君子即使在吃一頓飯那樣短的時間里也不能違背仁的原則,流離失所時要這樣做,動蕩變亂時也一定要這樣做。”
11)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
12) 譯文:孔子說:“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常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1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14)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xué)習(xí),三十歲學(xué)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五十歲時,我知道萬事都有天命;六十歲時,什么話都能夠聽進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隨心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guī)矩了。”
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論語·學(xué)而》)
16)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jié)奉承,富裕而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么樣呢?”孔子說:“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仍然快快樂樂,富裕而愛好禮義的人。”子貢說:“《詩經(jīng)》說:要像加工骨頭、牛角、象牙、玉石一樣,經(jīng)過切磋琢磨(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端木賜呀,我可以開始同你談?wù)摗对娊?jīng)》了。告訴你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來的事。”
17)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公孫丑上》)
18) 譯文:孟子說:“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先王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才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用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施行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會像在手掌中轉(zhuǎn)動它那么容易。……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19)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20) 譯文: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棚里有壯實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有餓死的尸體,這如同率領(lǐng)著野獸來吃人啊!野獸自相殘食,人們見了尚且厭惡,而身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卻不免于率領(lǐng)野獸來吃人,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
21)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22) 譯文:齊宣王在雪宮接見孟子。宣王問道:“賢人也有這種快樂嗎?” 孟子答道:“有。人們得不到這種快樂,就要抱怨他們的君主了。得不到就抱怨他們的君主,是不好的;作為百姓的君主卻不與百姓同樂,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dāng)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dāng)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dāng)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dāng)作自己的憂患。樂,同天下人一起樂,憂,同天下人一起憂,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的,是從來不會有的。
23)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
24) 譯文: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所以得到許多百姓的擁護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諸侯。
25)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盡心上》)
26) 譯文:孟子說:“萬物之理我都具備了。反問自己,所具備的道理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快樂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沒有比這更近的了。”
27)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28) 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fā)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孟子說:“這個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xué)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xùn)導(dǎo);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xùn)導(dǎo),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jǐn)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至于大丈夫,則應(yīng)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jié)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29) “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上》)
30) 譯文:“我能識別各種言論,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它作為一種氣,最為盛大,最為剛強,靠正直去培養(yǎng)它而不傷害它,就會充塞天地之間。它作為一種氣,是要和義與道相配合的;沒有這些,它就會萎縮。它是不斷積累義而產(chǎn)生的,不是偶然地有過正義的舉動就取得的。如果行為有愧于心,氣就萎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