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那些經(jīng)典辯論
所謂辯論者,見解不同的人彼此闡述理由,辯駁爭論也。善于辯論的人往往表達能力都很強,口才都很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歷史上那些經(jīng)典辯論,歡迎借鑒參考。
莊子與惠子:世紀之辯,誰勝誰負?
經(jīng)典辯論一
莊子的道家主張“大道無為,道法自然”。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一, 以思維的形式、規(guī)律和名實關系為研究對象的哲學派別,所以稱"名家",也稱“辯者”、“察士”。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將其與“儒家”、“道家”等并列為“六家”。兩個人都非常有才學但又經(jīng)常斗嘴,所以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經(jīng)典的辯論。代表辯論“白馬非馬論”。
惠子做了梁國的國相,關系還不錯的莊子就好意去看他,但有心之人便告訴惠子,莊子此次前來是想取代他做梁國的國相。這搞得惠子非常擔心,自己這么辛苦才得了一個宰相之位,他來了我該怎么辦?于是乎就在國都里搜了莊子三天三夜。莊子知道后心里很苦,好心當做驢肝肺,直接去了惠子的家。一般人的話肯定很氣憤并把惠子痛罵一頓,這就是圣人與普通人的區(qū)別,莊子并沒有這么做,一見面就講了一個很神奇的故事:“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雛,你知道它嗎 ? 鹓雛鳥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這時,一只貓頭鷹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雛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鹓雛鳥,發(fā)出 ‘ 嚇 ’ 的怒斥聲。而你是以為我想要你梁國宰相的官位所以來恐嚇我嗎?”說的惠子好不慚愧。
經(jīng)典辯論二
結(jié)伴郊游,走到濠水的橋上時,莊子隨口說: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魚多么快樂啊!惠子立即展開了進攻:你又不是魚,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回擊: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反擊: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再度反擊: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哪里知道魚兒的快樂”,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里知道的,現(xiàn)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當然也就知道魚是快樂的。這一辯就辯出了歷史上著名的“非魚焉知魚之樂”。
這兩辯中撇開莊子是怎么看待這個世界的不講,單從辯論方法上來說,首先從莊子的第一次回答:“我不是魚,但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這是用了惠子的問題來反擊惠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此之矛攻次之盾。顯示了莊子辯才之道的一個方面,面對惠子的反攻,莊子又跳出了本身的邏輯跳回開頭,再從惠子言語的漏洞也就是語病中另立了一個新的邏輯,把惠子的“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你根本不知道。”這個反問理解為你莊子知道魚是快樂的,但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莊子不答我是怎么知道的這個問題,而是換位思考,我是在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而這個就是辯論法中的偷換概念。
偷換概念是詭辯中最常用的一個技巧,就是把別人的言論做出曲解,然后把他推翻再裝作已經(jīng)推翻了別人真正的言論。簡單來說就是日常生活中說著一個話題,但說著說著就被別人帶到了溝里,比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你行你上,不行別BB”,你可以回答“我評論什么與我要干什么有什么關系?”;或者你太聽一個人的話,別人會說“他讓你跳樓你也跳?”,你也可以偷換概念的反問他“你昨天吃飯了今天就不吃了?”。
偷換概念的經(jīng)典案例
孟子與齊威王在一次閑聊中談到了政治理想,齊威王野心勃勃“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擴張疆土,讓秦楚過來朝拜,安撫少數(shù)民族,成就一番霸業(yè)!但孟子的政治觀點截然相反,他認為“仁政無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才是王道之術,以百姓為核心,提升百姓生活這才可以長治久安。然后就有了下面這樣的對話!孟子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這里的孟子就在偷換概念,本身孟子的意思是鄒國與楚國開戰(zhàn),后面為了讓齊王放棄霸道選擇王道,卻舉了一個八個國家對一個齊國的例子“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鄒國是一個小國,別說和一個楚國比,就是與齊國相比也是大象對螞蟻,其次鄒國與楚國是一對一,而后舉出的例子是一對八,且是八個國家聯(lián)合,這與前者就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了。而齊威王被孟子這番似乎有道理的言論整蒙了,不知不覺的掉進了孟子的語言圈套里。
以上莊子與孟子在辯論過程中都舉了例子,這就是在辯論法中常用到例證法。我們常說事實勝于雄辯說的就是例證法,一個例子如果舉的好,落地生根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南齊與南梁上上下下非常崇尚佛教,經(jīng)常一起討論佛理。但范縝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一直鶴立獨行,一直說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佛,于是范縝與相信有佛的蕭子良在這次宴會上就佛教的因果報應之說展開了唇槍舌劍。蕭子良問范縝“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沒有因果報應怎么會有現(xiàn)在的貧富貴賤?你看我現(xiàn)在錦衣玉食,那是我?guī)资佬迊淼墓蚬喕剡@就是我這輩子該享受的果。” 范縝便舉例力博“你的錦衣玉食不是上輩子的果,眼下許多老百姓食不果腹那就是上輩子造了孽活該受苦嗎?今生過怎樣的生活是偶然造成的,人就像樹上的花,有的被風吹過落在了草地上,有的被風吹過落在了糞池中。無論是落在草地上還是落在糞池中都是被大風吹過的結(jié)果,是有隨機性的。就好比你與我,落在草地上的就是你,落在糞池中的就是我。” 而這次談話也被后世傳為佳話,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辯論,也讓范縝的《神滅論》有了更強的說服力。
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哲學辯論會 —— 鵝湖之會。這是一個歷史愛好者眼中熟悉的成語,同時也是大多數(shù)人眼中陌生的成語典故。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6月),大理學家朱熹和陸九淵與其弟會與江西上饒的鵝湖寺。陸九淵屬于主觀唯心主義論,他認為人先天存在善良主張發(fā)明本心。朱熹強調(diào)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智慧。最后以陸氏兄弟略占上風,但結(jié)果以不了了之收場。但這場鵝湖會卻對中國后世的哲學思發(fā)展影響巨大。這里可以看出有了好口才但碰到旗鼓相當?shù)膶κ忠残枰泻皿w力才行。
辯論不等于好口才,但多看歷史上有名的辯論有利于在你說話或者看待事情的邏輯上、組織語言上、論點論據(jù)的使用上會有很大的幫助!說不準還會起到靈光一現(xiàn)的神奇效果。
相關文章: